春天在冬天死后新生,臘梅在溫暖中凋零,風箏從孩童手中升起。
小時候的娛樂方式如花開一般,都隨季節的改變而改變。
家在南方,冬天未曾降過雪,雖不能擁有如書上所說堆雪人的那般快樂,卻也能在冬天找到樂趣。那時,在屋后的竹林里用幾塊磚頭搭一個簡易的灶臺,上面放一個大碗當做“鍋”。里面倒點水,放一根紅薯,將撿來的竹筍殼點燃放到碗下開始做一席“盛宴”。
秋天菊花雖還開得奔放,但其余的花大多凋零。可是孩童終究是孩童,哪會在看到百花凋零時傷春悲秋,他們只會在意那漫山遍野的金黃。在一個炎熱的下午,他們兜里塞滿了柑橘,一臉幸福的向家里走去......
夏天最為炎熱,出去一趟就如在火焰山奔跑了一圈。太陽當空的時候,即便是最勤勞的務農人也不得不暫時回家休息。等到太陽稍斜時才扛鋤而出,月亮灑落銀輝時荷鋤而歸。而孩童似乎不懼太陽,偏偏喜歡在太陽最毒的時候去捉蟬,于蟬鳴聲中陶醉于霎時的幸福。
剛剛開花的春天卻是讓我所不喜的,只覺得它只是冬天的另一個名字。乍暖還寒,別說去田邊戲水,就是把手伸出來都覺得這是對手的虐待。可是,孩童不是大人,他們喜歡就喜歡,不喜歡亦可隨時反悔,毫不在意周圍的人說自己賴皮。在風箏出現的幾個春天里,都一如既往的喜歡甚至是盼望著春天的到來,盼望著可以飛過竹林的風箏再度升起。
一直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會那么喜歡風箏,等到多年后自己不再歡笑由心的時候才發現并不是喜歡它,只是羨慕它可以掙脫大地的束縛,自由自在的飛,在藍天下。
河邊那一群放風箏的孩子,在歡聲笑語中將風箏放得越來越高。我就那樣看著,看著它慢慢的,慢慢的飛出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