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節目《新生日記2》中,小小春Jasper因為追求完美拍攝效果,沒有買到閃電俠的衣服而刪掉視頻讓媽媽應采兒生氣。
在視頻中,面對媽媽應采兒多次“為什么”的質問,Jasper膽怯地不敢出聲。雖然在公公的“解圍”幫助下回到飯桌前坐下準備吃飯,但此時的Jasper已經毫無心思吃飯。
委屈的Jasper選擇一個人冷靜,回到自己的房間里,跟節目組連線道歉后終于情緒失去管理,捂著被子偷偷地哭了。
雖然有很多網友在看完視頻后紛紛表示對Jasper的小小心疼,認為媽媽應采兒的做法過于嚴厲和強勢,但應采兒就此事在接受采訪時說道希望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可以自己去承受壓力,想辦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束手無策,先在壓力面前把自己摧毀了。
聽起來似乎這個媽媽真的有點“狠”,雖然整個過程媽媽應采兒態度很嚴厲,立場很堅定,但她并沒有刻意離開,也沒有打擾孩子獨自冷靜的空間,待最后Jasper用他的方式解決了問題之后,她擁抱了Jasper。用行動告訴他一切都很好,我始終愛你。
著名心理學家科胡特曾說過的一句話:“不帶誘惑的深情,不含敵意的堅持。”
這句話用在父母和孩子的關系上,同樣是非常精辟。
聰明的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樹立邊界意識,讓孩子學會理解和處理自己的情緒,學會選擇自己處理事情的方式,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1
之前看到過一名6歲美國女孩在網絡上控訴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父母太愛拍照了,還總喜歡把我的照片傳到網絡上,這讓我覺得很沒有安全感,甚至有一種被利用的感覺。”
她對著鏡頭還說:“我從來沒有同意我的父母這么做,但我是小孩子,我又能做什么?”
這個小女孩道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雖然我只是一個小孩子,可是我也需要被父母尊重且認真的對待;雖然我只是一個小孩子,我同樣需要保護隱私的權利。
即使西方國家的父母普遍更注重保護孩子的隱私,也可以理解父母想要關注并記錄孩子成長過程的熱忱,但類似這些司空見慣的做法,在沒有征得孩子同意下,其實會讓孩子有被冒犯的感覺。
這讓我想起多年前生物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
把十幾只刺猬放在戶外的空地上。這些刺猬為了取暖只好緊緊地靠在一起,但互相靠攏后因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長刺,很快又各自分開。
可是天氣實在太冷了,不得不又靠在一起。
就這樣反反復復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在不斷地受凍和受刺之間掙扎,最后刺猬們終于找到了一個適中的距離,既可以互相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傷。
動物尚知如此,而父母與孩子的心靈之間,更是如此。
只有父母和孩子雙方都保持適中的邊界感,才能保證彼此之間的關系既能溫暖對方,又不會因此感到不適想要逃離。
2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記錄了紀伯倫的一句經典: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出于對生命自身的渴望所誕生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是他們自己精彩生活中唯一的專家,所以他們應該享有自己探索未來世界的權利。
把感受和處理情緒的過程
留給孩子
就像一開始提到的小小春Jasper,家人們并沒有一股腦地沖進房間指責或者安慰他,急于替他處理他的情緒,而是被允許獨自進房間感受和處理自己的情緒。
而身邊的很多父母卻沒辦法做到,因為一看到孩子情緒低落,或者發脾氣時就會用冷嘲熱諷或者更嚴厲的方式壓制孩子的情緒,甚至是威脅。
有一次我在醫院看到一個約摸6歲大的孩子,可能是因為孩子身體不舒服了在哭鬧,抱著他的媽媽看起來很不耐煩,一邊用力拽孩子的胳膊,一邊很生氣地威脅他說:“我數到三聲,如果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孩子不但沒有停止哭聲,反而因害怕媽媽不要他而死死拽住她的衣服哭嚎。
情緒沒有好壞,而是在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當時的內心感受。父母要學會及時識別孩子的情緒,并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在場,必要時幫助孩子處理情緒。
把處理事情方式的選擇
讓給孩子
精神分析師曾奇峰老師說,愛是給孩子自己做決定的自由。
但其實現實生活中,無微(孔)不至(入)的“母愛”比比皆是。
比如《少年說》節目中,那個需要鼓足勇氣走上天臺,才敢對媽媽要求再也不吃雞蛋和蘋果的少年,得到的答復卻是:
“你看你這么帥,都是因為媽媽讓你吃雞蛋和蘋果的結果。”
什么是孩子想吃的,愛吃的,孩子自己說了不算,媽媽才有決定的權利。彼此之間的關系讓孩子感受到的并不是舒適,而是一種被吞噬的感覺。
這種愛的方式超出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邊界,嚴重挫傷了孩的自我意識,這會讓孩子無法提升學習和探索世界的能力,最終“如愿以償”地成為父母眼里永遠無法長大,無法照顧好自己的巨嬰。
把學習和探索未來世界的
權利歸還孩子
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是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和探索欲望的,保護和幫助孩子的最好方式是把學習和探索世界的權利還給孩子。
孫儷在這方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去年孫儷發表了微博,說是收到了一些雞蛋,孩子們非常好奇是否可以孵出小雞。這樣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有的,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太笨而感受焦慮和羞恥,但孫儷的做法卻十分讓人稱贊:
她真的買來了孵化器,陪伴孩子一起去親自嘗試和體驗這種探索的過程。最后,竟然真的孵出了小雞。
這不僅讓孩子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變化,也提升了孩子探索大自然和學習的熱忱。
3
《相處的藝術》中對邊界感的描述:人與人之間,內心的自我界限。它不像身體上的邊界有一個特定的輪廓,但這種邊界感是在保護我們心理處于一個舒適的狀態。
前些日子黃磊微博曬出女兒多多在寫給媽媽的賀卡上的一句話:“If i didn’t have you as a mum, I would choose you as a friend.”
如果你不是我的媽媽,我肯定選擇你作為我的朋友。
多么深情的告白,我想多多媽媽孫莉該覺得多么的自豪和驕傲。
倘若在生活中,孫莉像《少年說》里強制要求孩子吃雞蛋和蘋果的媽媽那樣,多多是不可能想跟媽媽成為好朋友的。
正是因為孫莉在跟女兒多多的相處過程中,像好朋友一樣互相傾聽,相互尊重并保持適當的邊界感,才能讓她們相處起來如此愉悅,并享受。
最后,愿每個父母都可以分清愛的邊界,從容不迫地放手,讓孩子在松弛有度的愛中,自由且快樂的成長。
作者:陳小乙,心理工作踐行者。致力于用心理學的視角探索親子關系,親密關系及個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