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的數字化、網絡化與信息化發展快速崛起。隨著智能終端及物聯網技術不斷完善,“萬物互聯”正逐步成為現實。互聯網應用日漸實現“隨時、隨地、隨心、隨行”,數字經濟產業已成為驅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技術變革的重要力量。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產業體量達29.91萬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12.02%,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上升至33.22%。
深圳作為我國“最互聯網城市”,數字經濟已成為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統計顯示,2018年,深圳全市規模以上計算機、通信和其它電子設備制造銷售產值達到20144.23億元,同比增長12.2%,占深圳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約60%;據深圳市軟件行業協會初步統計,2018年深圳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總收入超過6200億元。
深圳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上半年,深圳數字經濟產業增加值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上半年,深圳數字經濟產業實現增加值726.5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0%,高于GDP增速0.6個百分點,占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重提高至16.5%。分行業看,服務業企業增加值占比超過九成,達到96.4%。從細分領域看,互聯網其他信息服務、應用軟件開發、互聯網游戲服務、基礎軟件開發領域增加值分別占比33.4%、16.9%、9.5%、8.9%,增速分別為7.4%、10.9%、72.5%、34.9%,這四大領域對數字經濟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00%。
近年來,深圳市對數字經濟領域支持力度不斷加大。2018年,深圳發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政策,適用于數字經濟等深圳市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今年5月份,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對外發布2020年第一批數字經濟產業扶持計劃申請指南,明確了“數字經濟產業鏈關鍵環節提升扶持項目”“數字經濟產業服務體系扶持項目”兩大支持領域。
深圳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源動力來自哪里?創新是根本。在深圳,有一組引以為傲的數據:90%的創新型企業為本土企業、90%的研發人員在企業、90%的研發投入源自企業、90%的專利產生于企業、90%的研發機構建在企業、90%的重大科技項目由龍頭企業承擔。這“六個90%”來自于科技重鎮——深圳南山區的總結,這也是深圳創新的精髓所在。
統計顯示,2018年深圳IC設計業銷售額達758.7億元,連續6年位居國內第一;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元,占GDP比例達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PCT專利申請量1.8萬件,約占全國的39%,連續15年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有效發明專利維持5年以上的比例達85%,居內陸大中城市第一;深圳科技型企業超過7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44萬家;新增各類創新載體189家,累計建成創新載體1877家,其中國家級114家。
得益于技術創新的不斷驅動,深圳數字經濟發展成績斐然,在5G、智慧城市、AI(人工智能)、智能可穿戴設備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領域已經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其中,人工智能領域是數字經濟的重點發展領域之一。深圳作為首個國家創新型城市,目前已擁有292家人工智能企業,居世界第八,已逐步形成了覆蓋設計、開發、制造、服務等環節的全鏈條人工智能產業系統。
深圳云天勵飛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兼具AI算法、AI芯片和大數據平臺等AI關鍵技術平臺的獨角獸企業。 據云天勵飛品牌策劃總監胡思幸介紹,目前公司已建成全國最大規模的動態人像識別系統——云天“深目”,可為城市提供五位一體(芯片 算法 數據 應用 服務)全棧式解決方案,其首創的“端到云”技術,建立起動態人像識別城市級系統,開展大規模人像信息采集、搜索、布控和數據挖掘,實現“億萬人臉、秒級定位”。“深目”系統自2015年在深圳龍崗區正式上線以來,已協助公安系統破獲各類案件1萬余起,找回上百名失蹤兒童和走失老人。“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培養經濟新增長點和新動能的戰略方向。隨著人工智能與產業結合的深入,人工智能將在更廣泛場景下,深刻地影響產業轉型升級。”胡思幸表示。
近年來,深圳數字經濟在民生政務、生命健康、生態環保等多方面的實踐如火如荼。值得注意的是,數字政府建設已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之一。早在2017年11月,深圳就全面完成“一門式一網式”政府服務模式改革。2018年6月,深圳市人社局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率先在全國開展應屆畢業生接收“秒批”改革,徹底打破了部門壁壘,將人才引進通道全面打通。今年1月,深圳正式上線統一政務服務APP“i深圳”,匯聚政務服務、公共服務和便民服務資源,為市民提供“一屏一賬號”線上服務統一入口,到今年底,將完成95%個人事項,60%法人事項掌上辦。
如今,數字化進程已全面融合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日前,在騰訊研究院發布的《數字中國指數報告(2019)》顯示,隨著數字化資源通過各種形式源源不斷滲透進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新興技術在產業互聯網領域的應用逐漸從下游延伸至上游,從需求側貫通至供給側。我國數字化發展進入了動能轉換的新階段,數字產業成為數字化發展的主引擎。隨著數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互聯網正在從消費端走向生產端,助力各產業整體轉型升級,中國數字化進程開始轉向產業互聯網主導并進入發展黃金期。
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表示,中國現在的經濟增長已經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型。在這個過程中,互聯網企業特別是騰訊一直在探索如何真正地能助力互聯網以外的產業實現數字化升級的轉型。
比如,騰訊通過微信小程序、掃碼購、人臉支付、電子價簽等多項數字化能力在智慧零售的運用,將人、貨、場整個流程與信息系統連接起來,有效地促進了消費端與供給端的匹配;騰訊云的“工業超級大腦”協助富士康快速構建起了企業級工業物聯網平臺,騰訊云的AI輔助檢測幫助華星光電等企業開展24小時不間斷質檢,將時間減少為原來的1%的同時,準確率提高到90%以上。
“隨著數字經濟逐步滲透至制造業的各個環節,將促進各行業生態鏈的融合變革,也推動著企業開展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型升級。近日中央發布的《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中更是明確提出,開展市場準入和監管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建立更具彈性的審慎包容監管制度,積極發展智能經濟、健康產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打造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指出,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對深圳數字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發展的機遇,也提出更高要求。深圳需要以更加審慎包容的態度,扶持和監管并重,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如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數字經濟創新載體搭建、加強數字經濟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從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多個重點領域不斷突破與創新,全力打造數字經濟發展試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