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高中語文“寫景抒情”詩詞賞析教學研究

高中語文“寫景抒情”詩詞賞析教學研究

李冬梅(北京市永定路中學、中學高級教師)

一、古典詩歌“寫景抒情”專題教學之價值

(一)古典詩歌在民族文化傳承上的重要地位

中國是詩的國度。余秋雨先生說:“ 在歐洲,作為古代經典最醒目的標志,是一尊尊名揚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國歷史上毀滅性的戰亂太多,只有一種難以燒毀的經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詩文經典。這些詩文是蘊藏在無數中國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傳遞性的誦讀,便是這些經典連綿不絕的長廊。 ”

的確如此,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靈魂的寓所。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是愛詩的民族,中國是產詩的國度,尤其是古典詩歌,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光彩奪目,從詩經到楚辭到漢賦到唐詩到宋詞 …… 古典詩歌的吟哦穿透了中國的歷史。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就是通過別致的律詩絕句等古典詩歌的文學樣式,來愉悅心靈,傳遞情感,寄寓思想,教育后人。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華民族的靈魂就浸透在這汗牛充棟的古典詩歌中。當我們研究如何繼承中華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時候,不能不把目光聚焦到美麗而深沉的古典詩歌上。

因此,我們教師引導 學生學習古典詩歌,不僅要扎在知識層面上、文學層面上,而且應該扎在文化層面、精神層面與心靈層面上。我們需要通過古典詩歌的教學,傳承我們的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延續民族血脈,光大民族偉業,這是語 文 老師由自己的所教學科而決定了的沉重又無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二) “寫景抒情”的詩歌與古人的關系

中國古典美學在情感表達方式上,不主張情感的直接宣泄,往往要通過一定的形象、景物來表達,因而,古人特別重視情與景的關系。 辛棄疾說, “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 ” ,一語道破了古人與自然景物的關系。古代詩人常常在與自然的對視中獲得一種生命的共感。中國詩人對山水的觀賞是與他們的宇宙意識和人生態度交織在一起的。他們在對山水進行觀賞、進行描寫的同時,也在山水中探索宇宙變化的道理,獲得哲理的啟示,借山水洗滌世俗的塵埃,消除胸中的塊壘,從中啟發進取的意趣。歷代詩人更是從與山水的感情交流中領略山水風景豐富多彩的美,激發人們人世滄桑的浩嘆,以及關于時光永恒的思考。

因此,中國古典詩歌最常用的藝術手法就是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感情,從《詩經》到《楚辭》,從陶淵明到“建安七子”,從唐詩到宋詞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輩出,精彩紛呈,璀璨奪目。而其中,通過寫自然之景抒詩人之情的詩作占了很大的比重。通過引導學生誦讀研究古典“寫景抒情”的詩詞, 會讓學生 對宇宙萬物、花開花落、草長鶯飛等都有所關心,進而會對自己的國家、人民有所關懷。同時,還可以借此讓學生 把這民族的根扎在心里,即便以后走遍天涯海角,都等于懷揣“護照”,都是地道的中國人。

(三)“寫景抒情”專題教學體現課程標準的要求

詩人們贊美、吟誦自然,從自然中尋求心靈的慰藉和超脫,我們進行“ 寫景抒情 ”專題教學,也充分體現課程標準上的相關要求。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

“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感情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閱讀古今中外的詩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觀念去審視作品,作出自己的評價。 ”

“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歌,背誦一定數量的古代詩歌名篇。學習古代詩詞格律基礎知識,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

“學習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據此,寫景抒情專題教學完全可以實現以上幾點要求。

(四)瞄向高考,儲備能力的需要

恢復高考后的 1985 年的高考,“詩歌”題正式進入全國語文試卷。尤其是 2002 年《考試說明》增設詩歌閱讀專項要求以后,詩歌題由知識型客觀題向能力型主觀題不斷發展變化——考查知識,品味語言,欣賞意象,評價情志,鑒賞風格……命題深度層層推進,測試難度節節攀升,審美特色日益顯著。可以說,高考語文命題推出詩歌鑒賞題,高舉起“詩教”大旗,不僅優化了語文試卷的結構,提升了語文教學的境界;而且對學生國民素質的培養,對中華文化的建構,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而歷年高考詩歌鑒賞選取古典詩詞,又以“寫景抒情”的題材居多,僅從 2010 年全國各地十八套語文高考題來看:

2010 年全國高考古詩鑒賞試題題料一覽表(一)

卷別

作者

題目

體裁

題材

題量

分值

全國Ⅰ卷

【南朝】

劉孝綽

詠素蝶詩

五古

詠物抒懷

2

8

全國Ⅱ卷

【北宋】歐陽修

夢中作

絕句

寫景抒情

2

8

全國課標卷

【南朝】江總

雨雪曲

樂府

寫景抒情

2

11

北京卷

【唐】李白

古風其三十九

五古

寫景抒情

2

7

天津卷

【唐】司空曙、雍陶

峽口送友人
送蜀客

絕句

寫景抒情

3

6

遼寧卷

【南宋】陳與義

五律

寫景抒情

2

11

上海卷

【元】王惲

越調堯廟秋社

散曲

寫景抒情

3

8

江蘇卷

【唐】王昌齡

送魏二

絕句

寫景抒情

3

10

浙江卷

【北宋】

王安石

定林

五律

寫景抒情

2

6

安徽卷

【唐】杜甫

歲暮

五律

即事感懷

2

8

福建卷

【宋】郭祥正

訪隱者

絕句

寫景抒情

3

6

江西卷

【南宋】

陳與義

送人歸京師

絕句

寫景抒情

2

6

山東卷

【晉】阮籍

詠懷八十二首

五古

詠物言志

2

7

湖北卷

【南宋】

范成大

鵲橋仙七夕

小令

即事感懷

2

8

湖南卷

【南宋】陸游

好事近

小令

寫景抒情

2

7

廣東卷

【北宋】

黃庭堅

望江東

小令

寫景抒情

2

8

重慶卷

【清】郭麟

菩薩蠻 · 北固題壁

小令

詠物言志

2

6

四川卷

【南宋】

向子湮

減字木蘭花

小令

寫景抒情

2

8

北京、福建、廣東、湖南、江蘇、浙江、天津、四川、上海、全國課標、全國二、遼寧、江西這十三套高考卷的古詩鑒賞題都不約而同地把“ 寫景抒情 ”詩這一傳統題材作為考查的重點,因此,“寫景抒情”詩歌在試題中占有極大比重。

試題考點為《高考說明》中關于古詩詞鑒賞方面的相關要求:(積累 鑒賞 評價)具體考點分布見下表。

1 、 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

2 、鑒賞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3 、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4 、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文本內容或形式的體察、闡發與評價

基于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對文本意蘊的領悟、探究與闡釋

2010 年全國高考“寫景抒情”題材古詩鑒賞測試內容一覽表

卷別

題干關鍵詞

“寫景抒情詩”測試內容

鑒 賞

評 價

語言

形象與內容

表現

手法

思想

感情

詩評 / 詩論

全國Ⅱ卷

心情 / 特色

 

 

 

全國課標卷

詞義 / 情感

 

 

北京卷

(選擇) / 感情

 

 

天津卷

意象 / 情感 / 表現手法

 

 

遼寧卷

句意感情 / 詩話

 

上海卷

活動 / (選擇) / 化用情感

 

 

江蘇卷

詞語比照 / 情感 / 詩話

 

浙江卷

手法 / 詩評

 

 

 

福建卷

煉字 / 形象 / (選擇)

 

 

江西卷

意象 / 詩評

 

 

 

湖南卷

煉字 / 情感

 

 

 

廣東卷

煉字 / 虛實

 

 

 

四川卷

煉字 / 情感

 

 

 

縱觀這 13 套高考試卷中“寫景抒情”詩歌鑒賞試題的題料,題干和命題點,可以發現有許多共性。粗略總結如下:

( 1 ) 從時代看,唐宋詩詞唱主角,魏晉南北朝詩歌及元明清詞曲作陪襯。

( 2 ) 從作者情況看,著名詩人、詞人的作品備受青睞。名家名篇在相對減少,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詩人的名篇比重在加大。

( 3 )從 體裁上看,多為絕句,五律和小令, 五律、七絕和宋詞小令形式上長短適中,既有規律可循,也容易命題和答題,成為命題人比較喜歡的選擇。

( 4 )從命題形式上看,以問答題作為考查的主要形式, 13 套試卷共有詩歌鑒賞題 30 道,選擇題僅有三道,其余均為主觀題,便于考查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

( 5 )從考點設置來看, 考題把 “ 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 及 “ 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 都涵蓋到了,可考查重點只在煉字(語言)、情感、內容、手法四大方面。

( 6 )情感考查獨占鰲頭。“詩言志,歌詠情 ” 在這 13 套試題題干中直接出現“情感”(或者“感情”,“情懷”“心情”等)一詞共有 11 處。考查情感往往又與考查表現手法聯系在一起。此類試題出現的幾率最高、分值最重、賦分最多、難度最大,情感表達類試題在高考詩歌鑒賞題中的核心地位進一步強化。

下面再以 2010 年北京市高考詩歌鑒賞題為例做具體的考點分析:

讀下面這首詩,完成①、②題。( 7 分)

 古 風 (其三十九)

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白日掩徂暉 ① ,浮云無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 ② 棲 鹓 鸞 ③ 。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

注:① 徂暉:落日余暉。 ② 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 鹓鸞:傳說中與鳳凰同類 , 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① 下列對本詩的理解, 不正確 的一項是 ( 3 分)

A .前四句,寫詩人登高望遠,看到天高地闊、霜染萬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詩昂揚奮發的基調。

B .詩中“榮華東流水”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古來萬事東流水”表達的意思有相似性。

C .七、八句借助于描寫白日將盡、浮云變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世事人生的感受。

D .九、十句的意思是本應棲息于梧桐的鹓鸞竟巢于惡樹之中,而燕雀卻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 結合全詩,簡述結尾句“劍歌行路難”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 分)

[ 考點分析 ]

本題考查對古典詩歌的鑒賞能力。古詩鑒賞,是新課程語文學習中文學色彩最為濃郁的內容,也幾乎是各地歷年高考試題中能力要求最高、區分度最明顯的考查內容。它是一種綜合性較強的審美活動,古詩鑒賞試題對考生審美能力的考查比較全面,包括閱讀理解和鑒賞評價兩個層面,這兩個層面均可設置不同難度的試題。

2010 年北京卷古詩鑒賞試題,力主名家名作,以唐代大詩人李白《古風》為測試文本,詩后注解有助于疏通語言障礙,進而深入理解詩意,符合學生的學習與閱讀實際。就具體設問來看,涉及對全詩整體基調的把握、對富含情感的語言的深入揣摩、對作品局部意蘊與整體意境的關系的體察等。

第①小題, 4 個選項均屬于對作品內容的理解, A 項是對全詩情感基調的理解; B 、 C 兩項是對詩句由表層到深層意味的理解; D 項是對詩句字面意的理解。 A 項說前四句“奠定了全詩昂揚奮發的基調”,這一理解和體認有誤,與后文“榮華東流”“浮云無定”“梧桐雀占”等意味相矛盾。本題考查對作品整體情感基調的把握,這是進入一首詩歌最基本的能力。進行古詩鑒賞,首先必須明白一首作品“是什么”,這是深入體會、分析作品的基礎,故本題的命題立意很鮮明,很妥當。

第②小題考查對古典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對作者情感的體察,同時兼有對古典詩歌語言和意境的鑒賞。這是在第一小題的基礎之上深化了的能力考查。

第一小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體察。第二小題直接就作者的思想情感設題。其實這里體現了一個樸素的道理,讀懂文本內容,讀懂作者情感,本來就是詩歌閱讀要解決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問題,也是詩歌教學萬變不離其“宗”(情感)的體現。

綜合以上對高考試題“點”與“面”的統計分析,老師們便可心中有數了,我們的“寫景抒情”專題教學研究也就能夠有的放矢,有所側重了。

(五) 教材分析

1.人教版教材分析:

必修教材古典詩歌選材按年代排列:先秦魏晉、唐、宋。 將閱讀鑒賞能力的培養放到每一個階段的學習之中,以 “ 點 ” 的形式呈現,但是這些 “ 點 ” 是零散的,且基本上由我們老師自由選擇,隨意性較大。

選修教材按詩歌本身的規律和鑒賞方法選材、組材: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編寫意圖是想將過去我們在必修學習中的一個個點貫穿起來,形成一個詩歌閱讀鑒賞的體系。但是,詩歌鑒賞方法人為割裂 ,且選材龐雜,給人眼花繚亂的感覺,實際操作性不強。

2. 蘇教版教材分析:

必修階段的古典詩歌教學共有“千古江山”“詩從肺腑出”“詞別是一家”三個板塊 , 數量較少 , 難度略小 , 教學要求低 , 系統性也較弱 , 而且其人文內涵都指向每個專題的人文主題。

選修教材《唐詩宋詞選讀》針對對唐詩宋詞有較高興趣的學生開設;旨在精選唐宋不同時期重要詩詞流派和詩人詞人的代表作品 , 讓學生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 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 , 學習從創意和構思、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唐詩宋詞作品進行賞析、感悟,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在個性化閱讀、多元化鑒賞中努力開拓創新閱讀鑒賞的空間。但是,總體來說,詩歌內容比較龐雜,很難梳理出行之有效的鑒賞路徑。

三、古典詩歌教學專題教學依據

“詩言志”,我們首先要明確詩歌寫了什么。學習一首詩歌最重要的是了解詩歌要表達怎樣的感情或思想。概括來說,詩中所寫“景、事、物”為“形”,而“情、懷、志”為“神”,完全可以據此按題材給詩歌分類為“寫景抒情”“即事感懷”“詠物言志”,來明確情感,揣摩主旨,賞析語言,鑒賞手法。

四、學情分析與專題教學設想

學生在必修階段,遠至初中階段,已經學過數量較多的 寫景抒情 詩詞,對這一類詩詞的內容特點已經擁有了初步的鑒賞基礎。 本專題教學,既需要調動學生在“必修”時所學到的有關“ 寫景抒情” 詩歌的基礎性內容,又可以保證學生在某一個方面去發展對“ 寫景抒情” 詩歌的認識,使得“共同基礎”與“個性發展”在“專題式教學”中得到有機的結合 。 因此,“即景抒懷”詩專題的學習重點不定位在感知上,而是引導學生積累整合 背誦一定數量的古代 “ 寫景抒情” 的詩詞名篇, 并在思考領悟的基礎上深入鑒賞,意在將單篇的、局部的、零散的知識進行勾連,進行“類”的總結提升,構建關于 “ 寫景抒情” 詩的知識能力模塊,形成相對完整的知識能力體系。通過這一專題的學習,學生能很好地把握詩歌的寫景抒情的特征,掌握詩歌的特點,學會鑒賞方法,并運用到實踐中。同時,要適當聯系高考,讓學生在理解詩作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方法力爭得分,給學生一把解讀詩歌的鑰匙,授人以漁,并且 培養他們鑒賞詩歌的濃厚興趣。

總之,本專題教學要做到“承前(必修、選修)啟后(高考、終身)”,即一方面關注與必修選修的聯系,盤點必修選修學過的知識、掌握的能力,做到心中有數;一方面關注高考的能力考查的要求和方向,積極備考。同時,也必須超功利性的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葉嘉瑩 先生說過: “ 我以為,學習古典詩詞最大的好處就是使你的心靈不死。 ” 我們要使學生養成“對于詩詞中之感發生命的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的共鳴”。

五、“ 寫景抒情 ”專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 “ 寫景抒情 ” 詩的內容特點,理解其中詩人所表達的多樣情思。掌握常用的藝術手法及其作用

能力目標: 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進而感受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提升寫景抒情詩深入鑒賞的能力。

情感目標:用心靈感知詩人與自然的對話,體悟寫景抒情的精神文化內涵。 通過涵詠、揣摩去體悟語言符號所蘊涵的生命意象,進而要求學生牢記在腦子里,融化到血液中,成為自己生命里的一部分。

教學重點:總結歸納即景抒懷詩的內容、主旨和常用的藝術手法。

教學方法:誦讀法 ,研討法,讀寫結合法(注:老師要 通過各種途徑理解詩意,培養興趣,關注尊重學生個性體驗,可以通過想像聯想重建畫面,體會詩情。同時,考慮到學生對詩作的感受有時候是模糊的,應讓學生將抽象的情感用文字表達,進行恰當的筆頭訓練。)

課前準備:

(一)整理印發“寫景抒情”題材的詩歌匯編,包括四個部分:

1 、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寫景抒情”題材的詩歌。

2 、“語文讀本”中經典的“寫景抒情”題材的詩歌。

3 、“高考說明”背誦默寫范圍中“寫景抒情”題材的詩歌。

4 、其它非常典型,甚至應知應會的“寫景抒情”題材的詩歌。

以上范圍的詩歌可作為專題教學的文本依據。因為歌德說過: “ 鑒賞力不是靠鑒賞中等作品而是靠欣賞最好的作品才能養成。” 以上范圍內的詩歌經過歷史和編者的淘洗與選拔,都堪稱詩中經典。 當然, 還可以留出一定的自由空間,請學生自主選擇,補充上各自喜愛的寫景抒情詩,充分體現個性學習。

(二)課前或利用一節課讓學生完成如下工作:

1 、熟悉吟誦精選而來的幾十首“寫景抒情詩”,為詩歌鑒賞組好積累準備。

2 、所選詩中如有一些詞語障礙,要借助字典、辭典等工具書,給生僻字詞正音釋義。

3 、古詩體裁豐富多彩,僅格律詩就可分成五絕、七絕、五律、七律等等,請從體裁的角度標注所選詩歌的體裁。

4 、細讀這些寫景抒情詩,試著寫出所選詩歌的感情基調。

5 、也可刻意不印上詩歌作者和朝代,讓學生自行標注補充完成,借此積累作家作品常識,達到一石二鳥的目的。

六、“寫景抒情”專題具體教學思路

(一)何謂“寫景抒情詩 ”

根據印發的寫景抒情詩,讓學生回顧所寫內容,總結共性,歸納出“寫景抒情”的定義。

寫景抒情詩:借歌詠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園等景物,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筆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愫,即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

寫景抒情在古代詩歌中所占的比例相當高, “寫景抒情詩”題材非常寬泛,可以說凡是寫景抒情的詩歌都可以歸于此類,不管是借景思鄉、借景懷人,還是借景送別、借景厭戰;無論是借景說遭遇、借景言國難,還是借景訴衷情、借景明志向,等等,只要是通過景物描寫來表達內心的某種情感的,都屬于此類。

(二)寫景抒情詩抒情方式分類

根據詩中 景與情的關系, 一般來說分為兩種:

1. 觸景抒情:先有 “ 景 ” 后有 “ 情 ” 。詩人因眼中所見景物引起心中的某種感觸,于是描繪當時的景物來抒發感慨。觸 “ 景 ” 而生 “ 情 ” ,興之所至,情感自然深摯。例如 杜甫的《登高》,正是秋天的寥廓凄涼觸動了詩人自身的境況“艱難苦恨”、“潦倒”。

2. 借景抒情:先有 “ 情 ” ,后有 “ 景 ” ,詩人不能直抒胸臆,緣 “ 情 ” 而找 “ 景 ” ,借相關的 “ 景 ” 來抒發情懷,往往融情于景。 如白居易的 “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 “ 借 ” 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自然規律不可抗拒的感慨。

(三)探討歸納:寫景抒情詩中常寫的“景”與常抒的“情”有哪些。

1.景的種類:

對于“景”進行分類,目的在于提取寫景抒懷中的意象。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2 、抒情種類

( 1 )描繪山川美景,熱愛祖國河山。

( 2 )描寫自然景物,表現 歸隱田園,鐘情山水 之意。

( 3 )借景表達 厭棄官場黑暗,抒發閑適情調,表達決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 4 )寫景抒發 送別時不舍或勸勉之情。

( 5 )表達客居他鄉,懷友思親的感情。

( 6 ) 表達報國無門、懷才不遇等感傷。

(四) 結構特點

格律詩的特點一般是先繪景后抒情;而詞一般則是上闋寫景,下闋抒情。

(五)探討理解“寫景抒情”詩內容情感的方法:

詩歌讀解是最難的,朱光潛就曾經說過,“能欣賞詩,自然能欣賞小說、戲劇及其他種類的文學。”在實際的古典詩歌教學中,學生最大的問題不是不會鑒賞詩歌,往往是連詩歌寫的是什么,抒發的什么情感都弄不明白,老師不幫助學生解決“是什么”,而直接引導學生去關注“為什么”“怎么樣”,這無異于建空中樓閣,是事倍功半,甚至做無用功。

學生最大的問題是讀不懂詩歌,不知通過怎樣的途徑解讀詩歌。 詩歌鑒賞的通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方法一(五“讀”俱全):

一讀題目,讓學生確定題材、體裁,思考寫了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二讀作者,知人論世,把握風格。

三讀出處、國別、朝代、時間,了解背景。

四讀注釋,解決具體問題。

五讀文本,第一步要找意象,運用聯想和想象,再現詩人所描繪的畫面。

第二步聯系具體詩句,分析運用了怎樣的手法構成了怎樣的意境。

第三步深入品味這樣的意境傳達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方法二:

整體感知 , 入情想象; 首抓詩眼 , 確定中心;

知人論詩 , 以察其情; 先抓意象 , 如何形容;

某些意象 , 含義固定; 錘煉動詞 , 境界全出;

瞻前顧后 , 詩脈貫通。

方法三:

1 、反復誦讀 2 、整體感知 3 、品味意境

4 、局部品讀(①品名句②抓詩眼詞眼③辨虛實④析 “ 煉字 ” )

對寫景抒情詩而言,適用的方法 是讀詩文 - 找景語 - 析詞語 - 悟情感 - 賞技巧( 讀 — 品 — 悟 — 探) 具體步驟如下:

1 、抓住“意象”,向情感深處漫溯。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最早提出了 “ 意象 ” 一詞。中國的詩人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了通過意象表達感情的創作方法。意象是蘊涵作者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解讀詩歌的一把鑰匙。比如 “ 蟋蟀 ”“ 大雁 ”“ 蓮花 ”“ 折柳 ”“ 鷓鴣 ”“ 紅豆 ” 等等,我們只要在詩中接觸它們,就很自然地進行相關鏈接,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詩句的意思,這是一種閱讀修養。 葉迦瑩 先生認為: “ 在一個歷史文化比較悠久的民族中,有些語言的符號經過長久的使用往往形成了某些固定的聯想,而且只有屬于這一文化傳統之內的人,才熟悉這種聯想。 ” 所以,要求學生要“常見字眼,正確解讀”。

如:松、竹、梅 —— 堅毅 菊 —— 隱逸

牡丹 —— 高貴 蓮、蟬 —— 高潔

紅豆 —— 愛情 紅葉 —— 傳情

楊柳、芳草 —— 惜別 鴻雁、鴻鵠 —— 大志

哀鴻 —— 流離 杜鵑 —— 悲苦

月光、月輝 —— 思念家鄉,盼望團圓

讀者只有在領悟意象寓意的過程中,才能把握詩歌的內容,領會詩歌的主旨,進入詩歌的意境,感知詩人的情感。所以,詩歌的閱讀鑒賞,必須以解讀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以熟知詩歌意象為突破點。 可以讓學生分組分類整理本專題的意象及所表達的含義,也可補充含某意象的詩作。還可請學生 選用適當的意象 , 寫一首詩 , 構成自己設想的一種意境或表現一種情懷。 同時,注意教給學生評點意象的方法。

(1)抓住修飾意象的詞語進行評點;

(2)體會修飾詞語描述出對象的什么特點:顏色、動作、神態、心理、質感、層次等。

(3)可以用其他修飾詞語替換,運用比較法來對修飾詞語進行體會感悟和評價。

(4)發揮想象力盡量再現詩歌的意蘊。

2 、描述“意境”,天光云影共徘徊。

鑒賞古典詩詞關鍵在于領會其中的意境。 中國抒情詩很發達,從詩經開始就有了良好的抒情的傳統,“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通過景物描寫傳達惜別和悵惘之情,開創了“情景交融”的美學傳統。歷來判斷一首抒情詩的高下,也往往用是否做到了“情景交融”為標準,所以,掌握了“意境”,即掌握了中國即景抒情詩的精髓。

“ 意 ” 就是指作者的主觀感情, “ 境 ” 指的是作者所創設的生活圖景。 “ 意境 ” 就是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場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形象一點來說,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意象是個體,意境就是整體。也就是說,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發出來的藝術氛圍。

對于意境的鑒賞也是高考中的難點,是對考生的較高要求,也是命題者在選用“寫景抒情”詩作為鑒賞對象常常涉及的考點。

在這一專題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應該對常見的意境有所了解,并對描述常見意境的詞語有所識記,便于在分析時的運用。

常見的意境有:雄渾壯麗、幽清明凈、和諧靜謐、開闊蒼涼、高遠遼闊、恬靜自然等。常見描寫意境的詞語有:蒼涼、雄渾、莽蒼、遼闊、高遠、壯闊、深遠、空寂、幽靜、幽美、寧謐、朦朧、高亢、繁華、淳樸、暗淡、蕭條、荒涼、冷寂等。

3 、發揮“想象”,現詩中未盡之意

詩 以含蓄蘊藉見長,詩有空白,需讀者自己去想象和填補,這就必須發揮聯想想象,借助已有的閱讀經驗和生活感受,通過改寫擴寫等方式 還原詩人所處之境,體會詩人所抒之情,玩味把玩詩句的妙處,鑒賞水平、審美能力、寫作水平會逐步提高,審美體驗也會逐步豐富。

可以改寫原詩,用散文的方式寫出。檢測學生是否理解了詩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詩歌的散文化,這是詩歌理解的第一步。這也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也是學生與作者心靈的對話。

示例一(必修): 根據《登高》的意境,對“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用散文的筆法擴寫,要求情景交融。
狂風呼嘯著,載來了遠山中猿的哀鳴,縈繞在耳邊,一只孤獨的鳥苦苦地抗著風,在高高的空中盤旋,清清的江水中映著它單薄的身影,江中的小洲清晰地露出江面,白沙沉默地躺在岸上,遠遠的樹林,紛紛落葉被狂風卷起,漫天飛舞,天與地都被如蝶般的落葉連起來了,望不到盡頭的長江水波濤洶涌的從天際奔流而下,滾滾波浪載著無盡感慨一去不回。

示例二(選修):

根據杜甫 《旅夜書懷》的意境,對 “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 兩句用散文的筆法進行擴寫。

( 刺骨的寒風吹過,天更冷了,早已枯黃的野草在這風中顫抖,天地在冷黑的夜中分不清界限,只有一只漁舟亮著燈,聳著高高的桅桿,在黑暗中徘徊,幾顆忽明忽暗的星垂在空曠的平野,在風中竟也搖搖欲墜了。江水波濤洶涌的流過,與黑夜狂舞,伴寒風歌唱,月影也在江水中戰栗。 )

示例三(課外補充):

品讀宋代志南和尚的詩句: “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 ,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詩句所表現的景象。

春風拂面,遠去了夾雜寒意的冬季。雪花不見,唯有細雨密織,帶著杏花的香氣,漸染著我即將浸濕的衣裳。楊柳吐芽,綠意萌生,隨風擺動,分外婀娜。就讓春雨淋濕這一切景物,洗盡塵埃,迎接美好春天的到來。

實際操作中,一定要有明確要求或評分要點,如:想象合理;表現景物特征;描寫生動、形象;適當的使用修辭手法。

訓練學生運用合理想象,用散文的筆法生動的改寫詩句,不僅會有助于做詩歌鑒賞題,而且還會有利于答好其他類型的語文試題。例如在 2010 年高考卷中,就出現了這種形式的考查。

( 2010 年湖北高考題) 20. 請根據王維的詩句“竹喧歸浣女”寫一個場景。要求: ① 想象合理; ② 語言生動; ③ 不超過 50 字。( 4 分)

( 2010 年四川高考題) 19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南山”是陶淵明不經意間所見,請對詩中“南山”之景展開合理想象,進行生動描寫,表達詩人的“悠然”之情。( 100 字內)( 6 分)

為了使學生真正走入詩歌,全方位地理解鑒賞詩歌的內容、情感與表現技巧,可以借鑒首師大附中特級教師鄭曉龍的教學方法,即填表格的形式,例如先給學生示例,然后讓學生仿此自主完成“寫景抒情”詩的鑒賞。

示例一:《沁園春 長沙》

意象

形態

色彩

感情

想象描述

鑒賞評價

層林盡染

盡 動

火紅

熱烈奔放

遠處山峰層層疊疊一片火紅,江水碧綠,悠悠東流;江面白帆點點 …

選景立體

著色鮮明

化靜為動

情景交融

漫江碧透

漫 透

碧綠

生機勃勃

百舸爭流

多 爭

雪白

奮發爭先

鷹擊長空

長 擊

藍色

努力搏擊

魚翔淺底

底 翔

 

自強不息

示例二:《芙蓉樓送辛漸》

體裁

題材

意象

意境

詩眼

背景

主旨

方式 技巧

七絕

送別

寒雨

江水

雨夜

孤山

送客

冰心

玉壺

寒冷的夜凄清的雨下了一夜雨霧迷蒙江天相連孤獨迷茫。 雨中的楚山顯得清冷孤獨 …

作者當時多次被貶處于眾口交惡的環境中

表達與朋友分別時的凄苦孤寂和自己要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心情志向。

以景寫情,

情景交融。

以處境艱難襯托堅持操守。

含蓄蘊藉,優柔舒緩。

示例三:《山居秋暝》

意象

意境

詩眼

主旨

技巧

空山

山中樹木繁茂,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么清幽明凈的自然美啊!竹林里傳來了一陣陣的歡歌笑語,那是一些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

“ 留 ”

山中比 “ 朝中 ” 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污濁官場而潔身自好,

 

明凈清新高潔

閑適和平安樂

 

寄托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情景交融:

物芳志潔

烘托 :

以環境烘托理想

動靜襯托 :

以動襯靜

 

卒章顯志 :

新雨

晚秋

明月

青松

清泉

竹林

蓮花

浣女

漁舟

(六)分析回顧歸納“即景抒懷詩”常用的藝術手法

1.留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變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如繪形、繪聲、繪色。如 "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

3.理解和說明描寫景物的技巧,如虛實結合( "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 );動靜關系( "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 );明暗對比( "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 );以小見大( "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 );粗筆勾勒和細部描繪相結合( "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 與 "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 );比興手法的運用。

學生理解難點 ---- 虛實結合

當前之景為實,設想未來之景為虛

柳永《雨霖鈴》中 “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 ,是設想酒醒夢回所見到的景象。曉風拂弱柳,殘月掛枝頭,這是虛寫。詞人設想的這種凄清的景象,為面前與戀人分別的場景平添了一層惜別感傷之情。

客觀之景為實,夢境、仙境、誓愿為虛

通過寫夢境、仙境來抒發感情、表達理想的詩詞,最有名的當數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常見的還有李清照的《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 ) 、蘇軾的《江城子》 ( 十年生死兩茫茫 ) 、漢樂府詩《上邪》。

4 、“煉字”

古人寫詩講究煉字煉句,煉字常常是詩歌中的動詞和形容詞,煉句往往是絕句、律詩中的第二、三兩聯。煉字煉句最能揭示詩歌的思想情感,煉字煉句就是使 “ 意 ” ―― 作者主觀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現的生活具體化、生動化、縱深化與美學。,我們在引導學生讀詩時必須咬文嚼字,

“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 ”---- 朱光潛

如“紅杏枝頭春意鬧”“春風又綠江南岸”等。

(七)答題思路

針對學生在做詩歌鑒賞題時,答題沒有思路,容易丟分的情況,我們老師也可以針對不同問題,做一些答題思路的指導。

1 、分析意境

( 1 )提問方式

一般提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變式提問: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 2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的畫面(優美)

②、概括氛圍特點(準確)

③、分析思想感情(具體)

( 3 )答題套路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 )的畫面,營造了一種( )的氛圍,從而表達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2 、分析表達技巧:

( 1 )提問方式:

一般提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變式提問: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詩人是如何抒發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 2 )答題步驟:

① 指出用了何種手法(明確)

② 結合詩句解釋手法(具體)

③ 分析表達效果(具體)

3 、 分析語言特色

( 1 )提問方式

一般提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變式提問: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 2 ) 答題步驟:

① 點明語言特色(明確,簡練)

② 結合相關詩句分析(具體)

③ 分析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具體 )

( 3 )答題套路

這首詩的語言特點是( ),如( ),這種風格很好地表達了作者( )的情感。

4 、分析 煉字:

( 1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變式提問: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與其它某字比較提出優劣問題。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 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 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 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示例:( 2010 年廣東高考詩歌題) 簡析“隔”字的雙重意蘊。

參考答案: 隔,隔斷、阻隔之意。詩人身處江西,目光被樹阻隔而難望見江東。同時,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東。一語雙關,增強于江東留戀之情。

(八)學生活動設計

教師可以運用各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本專題的積極性主動性。

1 、寫景抒情詩朗誦會。

2 、寫景抒情詩句默寫競賽。

3 、愛好音樂的學生為寫景抒情詩配自己喜歡的音樂吟唱。

4 、愛好擅長繪畫的學生可為詩配畫。

5 、很多寫景抒情的古詩中沒有出現詩人形象,可讓學生對原詩做適當修改,來更加準確把握詩人形象及情感。如教授《歸園田居》時,讓學生緊扣“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加上描寫詩人的詩句,有學生寫道“手執怡情書,一醉一陶然”,錦上添花,詩意盡顯。

6 、把寫景抒情的古詩改寫成新詩。 .

7 、把教材中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改寫成詩歌,如把《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改寫為詩。

8 、與生活對接,創作寫景抒情詩,如描寫 香山的紅葉、紫竹院的翠竹、玉淵潭的櫻花、頤和園的荷花等傳情達意。

9 、學習賞析寫景抒情詩歌的文章,自行選擇一首詩寫鑒賞文章。(附示例)

10 、可指導學生選擇 即景抒情詩探究小專題,如:

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中的畫意

王維詩的“詩情畫意”

芳草 ---- 道是無情卻有情

月 --- 月映萬川 , 各有境界(附有示例)

……

教師需要注意的是, “選修課程目標中”中特意提到“學習鑒賞詩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散文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新課標背景下的詩歌閱讀強調 “ 體驗 ” 。這有別于解放以來歷次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

過去我們往往擔心學生的社會閱歷不足,閱讀面不夠廣,擔心他們對詩歌的解讀不到位,于是許多教師在詩歌教學中注重情感內容的分析,總是很詳盡地分析詩歌通過寫什么景抒發怎樣的情感,或表達作者怎樣的胸襟,采用的是簡單的方法,直接告訴學生閱讀結果。這固然重要,但學生往往只能停留在詩歌的表象上而無法深入作者的內心世界。由于在教學中缺少了體驗,也就缺乏了對詩中意境的把握,對詩歌的賞析也就不全面。

陸機在《文賦》中提到:“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我們在進行此專題教學時,要注意到詩歌所傳達的不是死板的知識,而是詩人心靈的感動、感情的興發。閱讀和講授詩歌的時候,要使學生伴隨著詩人的興發感動,把一個鮮活的生命表現出來。學生的心靈、感情、生活環境、閱讀背景,通過作品和古代的詩人形成心靈的交匯,在這個交匯之中,學生不僅是體會了古人的思想和心靈,更重要的是,它影響了學生自己個人當下的存在,提升了他們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 古典詩歌的真正生命,是它美好的、興發感動的作用 ,是使人有一顆不死的心靈。

結束語

詩歌教學最終的意圖是喚醒學生對飄逸著靈性和激情的古典翰墨的一份熱愛,一份敬重,一份審美關注。在不斷的營養汲取中歷練情感和思想,使他們真正成為一個知識厚度、情感有濃度,思想有深度,有辨識有情味的一個真正的讀書者——書香之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淺談詩歌的基本特征
代詩歌鑒賞學案(四)
詩歌鑒賞第二節古詩鑒賞答題方法及技巧點撥
高考詩歌鑒賞的備考技巧
詩歌鑒賞之意境、語言、形象
中國古代詩歌鑒賞步驟和方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硕县| 彝良县| 通许县| 响水县| 石嘴山市| 霍山县| 华宁县| 清流县| 屯留县| 松溪县| 叙永县| 循化| 屏东市| 娱乐| 新建县| 保靖县| 神池县| 京山县| 白朗县| 桃源县| 万年县| 古田县| 璧山县| 平遥县| 枞阳县| 汝州市| 射阳县| 孟连| 固原市| 吐鲁番市| 杭州市| 松江区| 阜新市| 涞源县| 托里县| 双流县| 绍兴县| 安丘市| 阿鲁科尔沁旗| 淮滨县| 扬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