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自然人的合法財產日益增多,社會家庭結構、繼承觀念等方面發生了新變化,因繼承引發的糾紛逐漸增多,情形也越來越復雜。
此次民法典草案繼承編拓展繼承人范圍、修改口頭遺囑效力、完善遺贈扶養協議制度等,目的就是尊重立遺囑人的真實意愿,盡力妥善分配逝者遺產,讓繼承制度更符合百姓需求。
社會在不斷發展,而作為組成社會的最基本結構,家庭的形態也在不停地變化。為了更好地分配逝者的遺產,民法典繼承編(草案)擬擴大代位繼承的范圍,并將胎兒的利益也納入繼承權保護。
背景
丈夫因意外離世,其妻子正懷有身孕,那尚在腹中的遺腹子是否能繼承父親的遺產?是否和其他親人一樣擁有平等的遺產繼承權?
失獨家庭的老人相繼去世,卻已經沒有了法定順位的繼承人,老人又沒有訂立遺囑或將財產遺贈給其他親友,那遺產應該如何處理?
還有的夫妻婚后選擇“丁克”,不生育后代,甚至有些人決定終生不婚,對他們來說,如果父母、配偶均已離世,他們留下的遺產又該怎樣分配?
新的家庭形態,使得繼承中的新問題不斷涌現。雖然人們可以通過訂立遺囑來處置財產,但法律也同樣需要在逝者來不及或無法表達個人意愿時,為遺產處理設定法律規則。
草案亮點
●胎兒在遺產繼承、接受贈與時,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先于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代位繼承。
專家解讀
破解獨生子女家庭繼承人少難題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副院長、教授劉智慧表示,現行繼承法中,法定繼承分為兩個順位,第一順位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位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同時還規定了被繼承人子女的直系晚輩血親的代位繼承制度。法定繼承人的范圍僅有近親屬,在核心家庭成員全部離世后,因為其余親屬并非法定繼承人,無法取得繼承權,被繼承人的遺產便可能收歸國家或集體組織所有。
為了保證被繼承人的權益受到最大保護,《民法典(草案)》在編纂時考慮到我國獨生子女家庭較多的現狀,將被繼承人的甥侄也納入了代位繼承人的范圍。
當然,甥侄的代位繼承,是在逝者的第一順序繼承人,即配偶、子女、父母均無法進行繼承,且逝者的兄弟姐妹本人也已去世的情況下才會適用。
而在繼承中,還有一個特殊的主體——胎兒。草案延續了民法總則的規定,在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情形時,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在傳統理論中,胎兒只是母體的一部分,在繼承法中確立了胎兒的特留份制度,但并未賦予胎兒繼承權。民法總則基于人道主義的理念,直接將胎兒規定為民事權利主體。這個變化,體現的是立法理念的進步。
內容轉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