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唐朝是一個雜糅的朝代,故使其經濟繁榮,百姓生活殷實,在我國諸多朝代中也屬于為數不多的,尤其在服裝方面。同時由于唐朝歷史特殊的緣故,很多服裝都是由胡人或是其他彝族引進到唐朝。作為這個結果,唐朝的服裝在種類、款式、特色等方面才能在歷史的服裝舞臺上大放光芒。
而今天我們主要來說一說唐朝女裝的款式都都有哪些,及其在不同時期的時期都有哪種女裝引領時尚。為何要說女裝呢?其實服裝是一個統稱的概念,而服裝主要的載體客戶為女性客戶,這些是由女裝的消費能力和市場調節決定的,這一點和現在代的服裝特點如出一轍,這就是為何我們很少看見服裝展等場合展現出來的是男性的服裝。
唐朝和胡人有直接的關系,而唐朝的整體服飾的發展及其演變都是根據胡人的衣服(簡稱:胡服),同時再結合市場女性的消費等統一演變的。話不多說,我們以唐朝女性的服裝作為論述的要點,來深度介紹唐朝服裝的特點及其發展趨勢!
唐朝部分服飾呈現
裊娜腰肢淡薄妝,六朝宮樣窄衣裳
外出旅游,我們經常看到有些景點有三五成群的少男或是少女,大多數為少女,她們手持蒲扇,披著長發,出現在游人的視野中。而所謂的漢服,其實更多的為唐朝時期的服裝,而在初唐階段,裙子成為了男人和女人每天的主要服裝,而且初唐時期由于市場經濟的影響,裙子主要有兩種類型,即:窄袖窄襦、長裙、胡服和女扮男裝,現在我們就對這兩種款式做出具體介紹。
唐朝之前的女子,均穿寬大的衣服,袖子的下底可以直接垂到膝蓋的位置。在南北朝時期,由于西域窄袖的服裝傳入中原,給當時的服裝市場造成了很大的沖擊,而且窄袖在布料上比長袖節省了布料,價格上比長袖的銷量更加好。文人韓惺在《美人》一詩中寫到:“裊娜腰肢淡薄妝,六朝宮樣窄衣裳。”可見,當時的窄袖瞬間成為了一種趨勢,直接取締了長袖“繁文縟節”的服飾類型。
窄袖窄襦
作為這個結果,隋唐的女子開始流行穿著衫襦,大多是窄袖衫襦,分對襟和右衽交領兩種。窄袖長至腕,衣衫窄短到腰部。起初,這種西域的服裝只流行于宮廷和貴族女子中,后來服飾的商家們看到了背后的暴利等開始大規模宣傳,故窄袖衫襦開始不分官庶,競相仿效,成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服式,在唐中期達到了高峰。中唐之后,窄袖服式就不再時髦,代之而起的是寬袖衣衫。到晚唐,民間已有寬達“四尺”的大袖寬衫。
這種情況到唐時更為明顯。在隋代、初唐的繪畫、雕塑作品中,常可見女子上身穿著窄袖衫,長度僅到腰臍部,下身穿著長裙,腰部系長帶,肩披中帛;腳穿高頭鞋履。唐代詩人白居易曾經對窄袖衣衫特意寫了一首詩,如:“繡帽珠稠綴,香衫袖窄裁。”都說文人的眼睛里都是美景,在唐代詩人們的詩詞中,我們不僅看出窄袖衫襦在女性身上展示的美,而且還可以看到窄袖衫襦成為了主宰了唐朝的服飾。
身穿窄袖窄襦的女子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在大街上,我們隨時可以看到很多的女孩子穿著裙子,而且裙子的款式、顏色等更加的有創意等等,整個人看起來不僅年輕,而且艷麗,稱為街頭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而追溯裙子的歷史,唐朝的裙子是我們不得不研究和重點說明的。
唐朝的裙子基本沿襲南北朝的風格,只是在尺寸上,唐朝的裙子長度更加的長,尤其是貴族或是后宮里面的妃嬪等,她們的裙子一般都托在地方很長很長,以彰顯自己的手中的權貴等等。唐代詩人王昌齡曾在《采蓮曲》中把羅裙比作水中的荷葉,即: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采蓮曲》女子服飾
由于唐朝的裙子特別長,最長可以到達女性胸部的上處,然后用大帶系結、拉長,加強腰帶上邵勺比例關系,上短下長。而在影視劇中,看到唐朝的女性把大半個胸部都袒露出來,這個并不是為了提高收視率,憑空捏造的,而是唐朝的裙子用紗羅等輕薄作為材質,故在女性的某些部位呈半透明狀,如果不刻意遮擋,很容易從外面看到。作為這個結果,唐朝的女性對后來的朝代等表現出來一種大膽、開放、包容的特征,這些特征和唐朝引入胡人,胡人舞蹈有艷麗的特征是分不開的。同時唐朝的裙子主打兩種裙式,即花籠裙和百鳥裙。
花籠裙有幾大特點,即為:輕薄、細軟、薄明,而且屬于絲織品中的“單絲羅”。早期這種服飾主要用在權貴們喝酒時伴舞的舞女身上,有種迷迷糊糊的朦朧美,后期這種開始盛行在大庭廣眾之下,而且出現了上飾織文或繡文的花裙,罩在其它裙之外。
《舊唐書-五行志》記載“鏤金為花鳥,細如絲發, 鳥子大如黍米,眼鼻嘴甲俱成,明目者今見之。”
花籠裙
該處記載為唐中宗時,安樂公主曾要求制“單絲碧羅第裙”, 絲線的材料為金線繡,條紋或是花紋為各種鳥類,稱之為“百花爭艷”。由于這種裙式主要的消費對象為皇室宗親或是諸侯大臣們的親屬,故在短時間內出現了炫富的局面,直接在裙子的裝飾著金、銀線繡花。而另一種為百鳥裙,即用眾多鳥類的羽毛絲、羅捻線織成的裙子。
《舊唐書·五行志》記載:“有尚方織成毛裙,合百鳥毛,正看為一色,旁看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百鳥之狀,并見裙中。”
繼安樂公主設計出百鳥裙后,文武百官家、百姓家都來紛紛仿效。然而由于這一類裙式材質珍貴新奇、費工、費料,故在一定的程度上沒有花籠裙普及,據記載最低的消費對象處于當時的社會中上層的婦女中間。

百鳥裙
移舟木蘭掉,行灑石榴花
石榴裙,是我們男性最為了解的,有很多相關的話語都是有關石榴裙的,而從文獻史料來看,石榴裙屬于一種鮮艷的紅裙,流行在中青年婦女中。而且在唐代有很多著名的詩人都寫過有關石榴裙的詩篇,如李白:“移舟木蘭掉,行灑石榴花。”
黃裙:一種裙子能帶著花香味,你能想象這是一種什么裙子嗎?據說楊貴妃就是因為身穿黃裙,才在眾多妃子中脫穎而出,得到了唐玄宗的喜愛。這種裙由郁金香草染成,色澤鮮艷如花,且不怕日曬,不退色,發出芬芳的氣氣味。黃裙雖然有優勢,但是當花籠裙出現后,還是被輕薄透明的面料給壓下去啦。
說起唐朝的服裝,女著男裝就不得不說啦,可以這樣說女性如果想在男性或是家中表現出女性的美,會自然而然的身穿花籠裙,而外出時為了方便,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等,都會穿女扮男裝的服裝走在繁華的長安街上。我們如何識別一個女人,是否女扮男裝呢?女伴扮裝的女人,一般著裝有下面這些特點,頭戴軟腳幞頭,身穿圓領或折領、窄袖、腰系革帶,腳著黑皮靴。

女著男裝
胡服是唐朝的外來服裝,不是由隋朝演變而來,屬于舶來品。據說,唐朝生活了很多的胡人,安祿山就是胡人的典型代表,他們的衣服因為按照胡人的風格和習俗打造的,唐朝屬于一種外來服飾的入侵,帶著好奇,一時間大受歡迎。這種服裝樣式為:頭戴綴滿寶飾和簪釵的桃形多鳳 冠,身旁折領窄袖長袍,袖口與領邊均有繡金的紋飾,足有軟線靴。
背子在唐朝屬于基本的服裝,沒有性別的限制,不分場合,而且服裝形式、款式簡單,為對襟、寬大的領口,顯胸、短袖或無袖、有時為“貫 頭”式,有的為胸前系結。背子自身的特點無袖狀,穿著清爽,穿時方便,故一時間唐朝的后宮內宮女們都開始穿背子,結果背子成為宮中的禮服。后來貴族們在原有的基礎上把背子的面料、服色、裝飾做了大量的改進。

背子
帔帛可謂是不過時的服裝,縱觀整個歷史,帔帛在隋、唐、宋都很流行,像像圍巾,呈細長或寬長狀圍在頸間的稱為帔帛。
據《事物紀原》中記載:“開元中令三妃以下通服之”。
史料可見,帔帛在皇宮及其權貴間的流行,同時披帛的圍方法很多,最為簡單的是直接披在肩背上,兩邊垂在肩膀上,如果現在的坎肩一般;復雜的也有,如較寬的披帛象披巾一樣,平展披在后背肩處,在胸前打結。假如走在唐朝的街頭 ,我們看到女子披著披帛,一般屬于未婚的女子;出嫁的女子一般都直接改用披子,兩者的材料等幾乎沒有絲毫的區別。

帔帛
總結
上述我們介紹了多種唐朝女性的服飾,有的服飾在南北朝與隋朝直接承襲下來或略加修飾,有的直接是外來民族引進的,可以說唐朝能在經濟、文化、服飾等各個方面有如此卓越的成就,其主要原因為引進外來的文化,并在與外來文化相融合,讓更好的為唐朝服務。
單從唐朝女性服裝來看,女性服裝的改進和推廣,主要是唐朝對女性思想的解放和對女性的重視,不然作為封建社會是不能達到如此程度,這就是為何說唐朝的女性特別的開放,這種開放的背后是唐朝文化對女性的一種包容,一種追求美的外在表現形式。現在我們的服裝,不僅和古代歷史服裝演變有關系,也是科技的發展,網絡的通達有關系。
參考文獻:
《事物紀原》
《舊唐書·五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