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影響,不少父母難免會將“尊老”放入到對孩子的教育當中。但是,現如今,有不少老人“倚老賣老”,仗著自己年紀大便對他人頤指氣使。那么當遇到這種情況,父母還應該讓孩子讓座嗎?
女兒被迫讓座,媽媽霸氣回應
一天,李敏帶著自己的女兒坐公交。由于公交上的人有點多,母女倆只能在過道站著。外出玩得有點累的女兒輕聲對李敏說了一句:“媽媽我頭暈。”在一旁的座位上坐著的一個小伙子聽到后,見小女孩確實臉色有些蒼白,就起身為李敏的女兒讓了座。道謝后,李敏的女兒這才坐了下了得以休息。
過一會,一位精神抖擻的老太太上了公交。見沒人為她讓座,便徑直走到了李敏女兒身旁,理直氣壯要求小女孩讓座,還大聲地斥責李敏的女兒不懂禮貌。小女孩聽著老人的呵斥,眼眶泛紅,拖著疲憊的身軀準備起身讓座。但是李敏卻按住女兒的肩膀,示意女兒坐下。老太太看到這一舉動,對母女倆更是謾罵連連。
這時,李敏冷靜地回應老太太:“我們并不是無緣無故不讓座位,我家孩子身體不適才坐在了這個位置上。我看您精神抖擻,步伐輕健,責罵我們時的聲音也很洪亮,您這樣子是道德綁架和明搶,所以這究竟是誰的不是對呢?”聽完李敏的霸氣回應,乘客紛紛應和支持李敏。而自知理虧,只是咕噥了一會便在公交車靠站時急急忙忙下了車。
李敏對老太太的此番回應,是在用一種文明的禮貌的方式維護女兒的利益與尊嚴。這種行為值得被夸贊與模仿。但也有人會說:“既然有些人會利用孩子的善良等美德來謀取方便與利益,那么以后教育孩子不讓座不就好了嗎?”顯然,這種教育方式是要被否定的。
面對孩子是否讓座的問題,父母應該如何教導呢?
1.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德
“品德教育”是“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或“社會化過程”,其目的在于讓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而“尊老愛幼”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該注入到孩子的品德塑造過程中。禮讓他人,為有需要的人讓座,是家長應該言傳身教的。
2. 孩子也需要底線
心理學有個著名的破窗效應:當一個建筑物的窗戶打破之后,沒有及時修復的話,那么這個建筑的窗戶會不斷地被打破。這就是俗話所說的墻倒眾人推,鼓破萬人擂。沒有底線的人就會成為破窗。讓孩子樹立自身的底線也是教育一個重要的環節。為有需要的人讓座是美德,但如果對方無理取鬧,侵犯了孩子自身的利益,那么父母就應該讓孩子學會捍衛尊嚴和利益,堅守自身的底線。
3. 知善惡,辨是非
家長在孩子啟蒙時就應該讓他們懂得一些道理,從中培養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讓孩子從小學會:明是非,辨善惡,識好歹,辨善惡。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為真正有需要的人讓座,但決不讓壞人有機可乘。
孩子基本價值觀的建立是成長道路上十分重要的環節,而父母作為其前進道路的指路人,更應該做到言傳身教,循循善誘。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