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號:好奇心實驗室(ID:feizhengchang123)
當今世界上,最成功的物種是什么?不要著急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來給幾個選項。
它從遠古走來,它向未來奔去。古老的蟑螂適應了人類的生活環境,即便人類滅絕了,蟑螂也會繼續活下去。正確的答案,真有可能是D。首先A,人類屬于開掛玩家,排除。B蟑螂適應能力強且古老,但從遠古走來適應能力強的不止蟑螂,昆蟲綱就有很多競爭對手。C病毒家族成員太多,我們選的是單一“物種”,排除。D南極磷蝦,擁有0.05吉噸碳(1吉噸=10 億噸)的生物總量,和78億人類的生物量差不多。南極磷蝦的生物質能,大致在1.25億到7.25億噸之間。南極磷蝦是南極生態系統的重要角色,是鯨的主食,也是企鵝、海鳥、海豹等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這些動物每年單吃磷蝦,就要吃掉3.13億噸,然后南極磷蝦竟然還活得好好的。在衛星地圖中,有時候南冰洋附近的海水變成紅色了,那就是南極磷蝦路過。更重要的是,人類可不可以吃南極磷蝦?如果將其引進中國,會不會讓蝦肉的價格大幅度下跌,使得人人有蝦吃?
南極磷蝦屬于軟甲綱-真軟甲亞綱下的磷蝦目磷蝦科,和我們常吃的蝦還是有區別的,對蝦、海蝦是十足目。
除了南極磷蝦,生活在南極的其他磷蝦親戚還有晶磷蝦、冷磷蝦、長額櫻磷蝦等,但它們的數量遠不如南極磷蝦。于是在科研和商業捕撈中,南極磷蝦指的并不是生活在南極的磷蝦,而是一種叫“南極磷蝦(Euphausia superba)”的物種,體長5厘米左右。南極磷蝦數量多,動物們吃不完,要歸結于它們強悍的生育能力。在交配季節,雌性一次可以產出6000到10000個卵。它們生活在群體中,會發出淡淡的生物光,這也是為什么叫磷蝦的原因。遠遠望去,南極磷蝦就像一團發光的紅霧,美麗而充滿生命力。這樣群體行動,可以起到保護個體的作用。一是龐大的數量與體積會對弱小的捕食者造成恐嚇,二是個體身處集體中,就有很大概率不會被吃到,就像羊群一樣,被吃掉的都是邊緣的個體。龐大的數量,本身就是一種防御。不論多么饑餓的海洋捕食者也無法將南極磷蝦消耗多少,它們不斷產出后代,被吃掉的個體,就像新陳代謝一樣,對總體的繁榮幾乎沒有什么影響。
身處在地球最寒冷的地區,南極磷蝦的新陳代謝速度很慢,壽命能達到6年之久。這對于靠數量取勝的物種來說,實在是恩賜的壽命了。
雌性排出的大量卵會下沉到海底兩三千米的深處,卵長成小蝦后,要兩三年的時間才會達到性成熟,開始繼續繁衍。不過由于南極環境比較惡劣,在食物匱乏的季節,它們會用非常極端的方式來度過。
那就是越變越小,甚至再變成幼體,把發育出的性征再發育回去。它們可以200天不進食。通過觀察一只南極磷蝦縮小的程度,就能估算它忍受饑餓的時間有多長。南極磷蝦的主要食物是浮游生物,而南冰洋的浮游生物總量十分可人,所以南極磷蝦挨餓的情況并沒有很糟糕,它們一般都能夠瘋狂繁衍自己,給南冰洋生物圈其他動物提供寶貴的蛋白質。上世紀70年代開始,蘇聯首先盯上了南極磷蝦。但到了80年代中期,人們發現南極磷蝦體內氟化物超標,這嚴重影響了商業化捕撈的進程。不過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氟化物的問題逐漸被解決,但時至今日,捕撈南極磷蝦最多的國家,挪威,主要是撈蝦來喂三文魚。
據說挪威三文魚之所以那么紅,就是因為吃了大量南極磷蝦,把磷蝦的紅色素吃過去了。
圖源:FindAPhoto
人類直接吃南極磷蝦有一定技術門檻。一是氟化物的處理,如果處理不好,磷蝦死后,氟化物會滲透到蝦肉里。二是捕撈后必須迅速處理,不然會酶解發臭。因為技術門檻與商業慣性的原因,磷蝦捕撈的主要目的是做成各種動物飼料,也可以當釣魚的餌料。至于人吃的南極磷蝦,目前有凍干紅蝦仁,還有磷蝦油。紅蝦仁比蝦皮要大一些,味道和蝦皮差不多。磷蝦油是一種保健品,能疏通血管,樣子像紅色的魚肝油。
其他的吃法還有去皮磷蝦尾肉、磷蝦片、蛋白粉等等,可以看出都是需要復雜工藝的吃法。就算處理好氟化物問題,因為南冰洋距離遙遠,吃這一口蝦肉還真不容易。即便如此,光是當保健品磷蝦也很值得開發。蝦肉里含有大量營養,堪稱南冰洋行走的蛋白質,還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人體所需全部氨基酸以及亞油酸等物質。在《南極條約》的限制、南冰洋距離遙遠、南極磷蝦加工復雜等因素的作用下,人類對南極磷蝦的捕撈不過其總量的九牛一毛,遠不及動物的食用量。但南極磷蝦的最大敵人,不是捕撈,而是氣候變化。近年來,南極海冰減少,南極磷蝦賴以生存的浮游生物,以及浮冰下的藻類,都會受到影響。一旦因為食物來源減少,導致總體數量受到影響,南極磷蝦尚可以縮小成幼體,退縮回寒冷貧瘠的海洋,而那些靠南極磷蝦生存的動物,如鯨類、企鵝等,恐怕就沒這么抗活了。它們恐怕會受到不小的打擊。
[1]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agricultural-and-biological-sciences/euphausia-superba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tarctic_krill
本文來自公號:好奇心實驗室(ID:feizhengchang123),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