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酒廠成立至今已有幾十年的歷史,關于它的前世今生,很多酒友也是一知半解,這也是很難用短時間說得清楚,不過下面是我從網上公開資料以及其他人的描述整理結合出的簡要介紹,閱讀過后起碼能知道是大概怎么一回事。
下面就以時間為節點,看看茅臺酒廠是怎么由“三茅合一”、飛天標出現的原因是為何、賴茅王茅華茅是如何重啟上市等。
1862年:成義燒坊始創
四川瀘州鹽務總辦華聯輝歷時五年在茅臺創建了影響后世的“成義燒坊”,成為第一間有“商號注冊”的釀酒燒坊,稱之“華茅”。成義燒坊是國酒茅臺的正宗前身,開創了中國醬香型白酒先河,享有“天下醬香出成義”的美譽。
1879年:榮和燒坊始創
貴州仁懷大地主石榮霄、孫全太和鹽號老板王立夫在茅臺合股創建了以三人名字中一個字命名的“榮太和燒房”,年底孫全太撤資,更名為“榮和燒坊”,稱之“王茅”。
1929年:衡昌酒房始創
貴州貴陽商人周秉衡在茅臺創建“衡昌酒房”,并將生產的酒命名為“衡昌茅臺”。1941年,貴陽商人賴永初接管該酒房并更名為“恒興酒廠”,“衡昌茅臺”也由此更名為“賴茅”。
1951-1954年:貴州省地方國營茅臺酒廠誕生
政府先后收購“成義燒坊”,沒收“榮和燒坊”,接辦“恒興酒廠”,組建了“地方國營茅臺酒廠”,自此形成了“茅臺酒歷史上“華茅”、“王茅”、“賴茅”、“三茅合一”的局勢。
1955年:五星茅臺亮相
茅臺酒商標(車輪牌)在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注冊,茅臺酒開始向外銷售,商標圖案為麥穗在外、五星居中,稱之“車輪”牌,即今天“五星”商標的前身,寓意茅臺酒是新中國工農聯盟的結晶。
1958年:飛天茅臺問世
“車輪”牌商標被國外一些反華勢力視為“政治商標”,因而受到不應有的歧視。為有利于外銷,1958年,茅臺酒外銷商標改為“飛天”牌,圖案借用在西方社會影響很大的敦煌“飛天”形象,飛天茅臺就此問世
1976年:貴州大曲歸來
1963年,茅臺酒廠的釀酒團隊,在不斷總結和改進醬香釀酒工藝的過程中,開發出了一款紅糧窖酒。1976年,紅糧窖酒正式更名為貴州大曲。1999年,貴州大曲停產,一代貴州名酒成為了很多人美好的回憶。2015年,貴州大曲恢復上市。
1998年:習酒入茅
貴州茅臺酒廠(集團)習酒有限責任公司,始建于1952年,廠區地處赤水河茅臺下游的二郎灘渡口。1998年習酒公司并入茅臺集團,成為茅臺集團控股子公司,從此開啟了習酒新的歷史篇章。
1999年:茅臺王子酒面世
從“茅臺王子酒,王子尊天下”、“同宗同源、世家風范”的品牌定位,顧名思義,“茅臺王子酒”即茅臺名門之“嫡傳”,意指“茅臺家族”中的一位年輕“王子”,因為是首創,固有“嫡長子”的華貴身份。
2000年:茅臺迎賓酒面世
從“茅臺迎賓酒,迎賓迎天下”的品牌定位,方知茅臺迎賓酒是一款非常親民的茅臺醬香酒,它的到來,就是要讓大眾消費者都喝得上、喝得起茅臺酒,為人們營造一種“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的祥和生活氛圍。
2007年:仁酒上市
仁酒是茅臺集團基于儒家文化核心“仁”文化定位推出的一款商務用酒,包裝采用精簡風,口味上做了一些處理,走的是淡雅柔順的風格,適合初接觸醬香酒的人,醬味淡是普遍的評價。
2011年:漢醬酒上市
漢醬酒開始是由習酒公司在2005月推出的產品,2011年茅臺集團接手漢醬,茅臺版漢醬正式面世。漢醬酒作為茅臺集團傾力打造的拳頭產品,首創51度醬香白酒新概念,既考慮了乙醇和水的締合度,又體現綿柔口感,順應了飲酒時尚潮流。
2014年:賴茅重生
2014年茅臺集團重啟賴茅品牌,2015年賴茅正式恢復上線,至此,賴茅這一歷史悠久的民族品牌,終于回歸。賴茅酒名聲在外,有著“賴茅不賴,享譽中外”的美譽。
2016年:飛天迎賓面世
茅臺集團推出飛天迎賓酒,與茅臺迎賓酒不同,飛天迎賓酒用的是飛天標,而茅臺迎賓酒用的是五星標。無論是產品名稱上,還是外包裝上,亦或是口感上,總給人一種恰似飛天茅臺的感覺。
2016年:遵義1935面世
遵義1935口感酒質和飛天迎賓一樣,號稱最接近飛天茅臺的醬香酒,紅色的盒子和瓶身,印著“遵義”字樣和遵義會議會址,遵義1935便是紀念1935年1月在遵義召開的確立毛澤東領導地位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遵義會議。
2018年:王茅重生
2018年茅臺集團重啟王茅品牌,并正式恢復上線。經過百余年的歷史沉淀,王茅重生的不只是品牌,歸來的不只是白酒,還有歷史的味道。
2019年:華茅重生
2018年茅臺集團重啟華茅品牌,2019年正式恢復上線。飽含著一個半世紀歷史底蘊沉寂了半個世紀的華茅,久別重逢酒,載譽歸來。
我從事白酒行業多年,一直在宣傳科普一些白酒知識,希望對廣大酒友有所幫助,我一直秉持著做好人,做好酒的信念,致力于把茅臺鎮上的一些優質醬香酒推向更多的懂酒之人。
更多白酒文章,請關注公眾號:老梁論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