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視史上,1993年是最為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個年份。
這一年,是中國第五代導演集體發力的一年,陳凱歌憑借《霸王別姬》,在戛納電影節技驚四座。姜文開始了從演員到導演的轉行,張藝謀開拍余華作品《活著》。
就連馮小剛,也終于混出了頭,他跟鄭曉龍一起,拍了一部《北京人在紐約》,成了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這一年,一個連考3次北京電影學院的山西小伙,終于如愿以償的考入了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他叫賈樟柯。
他當年就是看了陳凱歌張藝謀的《黃土地》之后,毅然放棄了廣告公司這份很有前途的職業,決定做導演。
即便是過去多年,蘆葦都念念不忘那一年,“那時候我如墜夢幻,覺得我們終于起步了”。
1
從1992年,張藝謀就已經決定轉型了。
他覺得拍藝術片,已經沒有前途。這一年他剛拍完《秋菊打官司》,找人來看樣片,一些人看著看著睡著了,一些人干脆離席而去。
整部電影播完,只有他跟攝影師兩個人一直沒走。
論起掙錢,當時的馮小剛是一把好手,他抱緊王朔這根大腿,拍《編輯部的故事》《大撒把》,那幾年掙了不少錢,功成名就,連媳婦都換成了徐帆。
之后更是成為中國最成功的商業片導演,誰想到,幾十年后,馮小剛返璞歸真轉拍文藝片,拍了一部《我不是潘金蓮》,題材上跟張藝謀早期的片子撞車,都是講農村婦女告狀的事情。
但即便是在當年,《秋菊打官司》獲獎之后,張藝謀想要拍商業片的決心也未曾改變。
那年頭,商業片里,王朔當仁不讓,這是一塊兒金字招牌。
張藝謀打算要拍的第一部商業電影,就是王朔的《我是你爸爸》。主演他都想好了,就找姜文來演。
他帶著自己的文學策劃王斌,跟姜文約在北京新大都酒店談劇本。
姜文到了之后,張藝謀講自己的拍攝計劃。把姜文直接給整蒙了,“看你的風格,好像不應該會喜歡王朔這種挺痞的東西啊”。
不過姜文很快的就把這部戲的劇本扔在一邊,轉而向張藝謀請教怎么拍電影。姜文對當演員有點膩了,尤其是演完《紅高粱》,很多人找他,都讓他演農民。
姜文一概拒絕,反而專門挑一些比較另類的角色演,比如李蓮英。據說,當時還曾主動像陳凱歌請纓,要演程蝶衣。
結果,陳凱歌聽完,當場就拒絕了。
向張藝謀請教時,姜文對導演一竅不通,不過張藝謀安慰他,這都不叫事兒,拍電影是團隊合作,不懂的,你找合適的人就行了。你的優點在知道怎么演戲以及想象力豐富。
被張藝謀鼓勵之后,姜文轉頭就去準備做導演的事兒。
到年底的時候,姜文給張藝謀打了個電話,說演不了《我是你爸爸》這部戲了。
張藝謀很硬氣的表示,姜文不演,這部戲就不拍了。之前擬定好的投資計劃,拍攝計劃全部作廢。
這部戲直到2000年,才被拍成電影,由王朔馮小剛共同導演。說是共同導演,你們誰見過王朔能做導演?當然這都是后話了。
劇本拍攝計劃作廢,張藝謀也不好受。就問王斌,還有什么東西能拍嗎?
王斌說,有,之前跟你提過《河邊的錯誤》這部小說,很適合拍成電影。
這部小說的作者,就是余華。
2
余華的這部小說,張藝謀有點印象。
《秋菊打官司》座談會上,王斌提起過。但小說他還一直沒看過。之前除了王朔的小說,他還找人改編過周梅森的小說,但因為劇本改得不好就放棄了。
于是他讓王斌聯系余華。那時候余華剛開始寫小說,他對于自己小說能被改編成電影分外激動。
一口氣給了王斌好幾部自己已經出版的作品,以及一部小說樣稿。讓他帶回去給張藝謀看看。
張藝謀最后留下了余華的那份樣稿。
這份樣稿的名字叫《活著》。
兜兜轉轉一圈,張藝謀還是回到了拍文藝片的路子上。當年他給《紅高粱》做后期,有一次,他走到西影廠門口的時候,看到一張告示,那年頭正值嚴打,一瞧之下,結果發現其中一個被槍斃的人,是當年跟他一起拍照片的朋友。
他在看《活著》的時候,這個久遠的往事浮上心頭,始終揮之不去。
他后來跟余華講,從福貴走過的路上,看見我們許多人的身影。
三個人很快敲定了拍攝計劃,張藝謀信心滿滿,《活著》雖然還沒拍,但我可以說它肯定成了。
這一年,姜文也信心滿滿,自從確定了做導演,他干的第一件事兒就是看小說。
第五代導演都有一個共同愛好,拍電影一定得從小說改編而成才行。陳凱歌當年拍《霸王別姬》,就是改編的李碧華的小說。
姜文看了一圈小說,最終對王朔的《動物兇猛》非常感興趣,還親自動手,將這部原本6萬字的小說,改成了9萬字的電影劇本。
這也是姜文跟第五代其他導演的不同之處,他能把劇本寫好。
陳凱歌就不行,當年拍《霸王別姬》之前,他請編劇蘆葦跟小說作者李碧華看自己自編自導的電影《邊走邊唱》。
蘆葦看完后,當時就覺得陳凱歌不適合做編劇。
要說,蘆葦的眼光還是很毒的,2000年以后,陳凱歌自編自導了一部《無極》,親自驗證了蘆葦的看法。
1993年,剛進入北京電影學院的賈樟柯,徹底迷戀上了電影。整日跟同學們打牌看電影,他的第一部作品,還要等上三年。
馮小剛的《北京人在紐約》這一年上映,很快,他就不再迷戀電視劇,轉而走向電影圈。
3
《活著》的劇本,一開始寫的并不順利。
因為編劇一開始是余華。改了三版劇本,張藝謀看了之后,還是覺得不滿意。要么是家珍的戲太少,要么是過于天馬行空,要么是過于沉重。
最后,張藝謀給蘆葦打了個電話。兩人之前就有過合作,再說了,蘆葦還是《霸王別姬》的編劇。
編劇圈兒里,蘆葦可以說的上是絕世猛人。
經他改編的劇,沒有不紅的。同時他的脾氣又很怪異,他跟一眾名導演都有過合作,然后又決裂。
跟陳凱歌合作,要求是可以看劇本,但一個字都不能改。兩人后來終止合作,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張藝謀拍了《滿城盡帶黃金甲》,他講,拍的就是垃圾。后來王全安拍《白鹿原》,蘆葦不愿意署名,因為王全安的劇本是他自己寫的,根本沒用蘆葦那一版。還有吳宇森,找蘆葦合作《赤壁》,然后吳導自己修改了蘆葦的劇本,林志玲那句“萌萌,站起來”,就是出自于吳宇森之手。
但在1993年,蘆葦內心火熱。他覺得陳凱歌非常純粹,倆人出門同坐一車。覺得張藝謀有追求,他對張藝謀贊不絕口。
張藝謀找他寫劇本,他二話不說,就答應了。
劇本已定,剩下來的就是找演員了。女主演,不用說,大家也知道是鞏俐。
男主角,卻是堵來的。原因是葛優一開始不愿意拍這部戲。
一來是這一年,葛優上了五部戲,都快忙瘋了。另一個原因是,這部戲得去外地拍,葛優剛跟媳婦兒商量著準備要個孩子,離開北京拍戲可不成。
去堵他的王斌講,李冬寶已經到頂峰了,你再演這樣的角色,只是在不斷重復自己的過去。這對你的藝術之路是毀滅性的。
就這樣勸了好幾回,葛優終于決定接下這部戲。
幸好,接了這部戲,葛優才成了戛納影帝。
姜文也在給自己的戲物色演員。等見到夏雨的時候,姜文楞了一下。這不就是小時候的自己么,他把夏雨帶回家,他媽一看就樂了,跟你太像了。男主角就這么定下了。
很多人講,《陽光燦爛的日子》算是姜文的一個自傳,劇中主人公叫馬小軍,姜文原先的名字就叫姜曉軍。
4
拍《活著》的時候,張藝謀是聲名在外的工作狂,他一天就睡三四個小時。
醒了就是拍片,然后總結頭一天拍片時的得失。并且不分早晚,什么時候想到了,什么時候就叫大家開會。整個劇組都快被折騰出神經衰弱了。
福貴的家就是陜西安吳寡婦的大院。然后又轉到山東淄博。
整部戲東奔西走,拍的特別辛苦。
很多人后來看《活著》覺得張藝謀想要表現出一個人面對苦難的柔韌。但張藝謀一開始拍的時候,就給影片定的調子是,“好死不如賴活”。
與后來觀眾對這部片子的贊譽相比,當年張藝謀面臨的卻是一片奚落,很多影評人認為這是最不像張藝謀作品的一部張藝謀作品。還有人不客氣的稱這是一部垃圾。
而且最嚴重的是,這部電影拍完之后,未能過審。他的文學策劃王斌講過,就在《活著》小范圍放映的當晚,一堆告狀信紛紛飛往電影局,狀告《活著》別有用心。
頗為諷刺的是,賈樟柯在自己的書中提到1999年的一段往事,他的電影《小武》被人舉報到電影局,而舉報人就是某個第五代導演的文學策劃王X。賈樟柯因此被禁止拍電影。
直到2007年,賈樟柯的《三峽好人》撞上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王斌才在網上公開叫罵賈樟柯,是當婊子還要立牌坊。認為賈樟柯的很多片都是為了給國外那些想看中國狀況的人而拍的,并不是出自于一種自我悲憫的情懷。
但那時候的張藝謀,已經走上了另外一條路,成了一名成功的商業片導演。
5
有人講,最好的陳凱歌,留在了1993年。
因為這一年,他的《霸王別姬》上映。廣受好評。之后他再也沒有能夠拿得出手的作品,就像蘆葦所說的那樣,陳凱歌對于自己寫劇本的能力過于自信。
最巔峰的張藝謀,也留在了1993年。
在拍完《活著》之后,他拍了《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之后,徹底轉型成了商業片導演。一出手就拍了一部很像馮小剛風格的《有話好好說》。2000年以后,專門研究拍大片,蘆葦對她的轉變一直都不滿意。
但張偉平卻很滿意。除了《有話好好說》賠慘了之外,到他跟張藝謀決裂之前,所拍的電影都掙到錢了,至于兩個人為什么決裂,就成了另一個故事。
對了,姜文導演的首部片子,《陽光燦爛的日子》一出手就驚艷無比,直接把夏雨送到了影帝位置。
馮小剛準備了一部嚴肅作品,結果直接被斃掉。壓力之下,他一夜之間患上了脫發。后來還是靠拍賀歲片緩了過來,還成了內陸商業片先鋒。
蘆葦后來回憶1993年,不無悲傷的講到,那時候我如墜幻境,覺得我們終于起步了,可我沒想到,那竟是我們這一代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