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醫學衷中參西錄》養陰法的方藥配伍規律探析(下)

導讀:張熙純注重氣陰兩補:這與其陰陽互根互生理論有必然聯系,因氣屬陽,可助陰液化生。認為:“人稟天地之氣以生,人身之氣化即天地之氣化”,補氣類將雨時上升之陽氣,滋陰類將雨時之陰云,補氣養陰并用,有陽升陰應云行雨施之妙,使氣旺自能生水。如十全育真湯、參麥飲、黃芪膏、清金益氣湯等。常用補氣藥有黃芪、人參,常用滋陰藥有知母、玄參、山藥、生地。

九、治泄瀉方

方32、薯蕷粥

【組成】生山藥軋細過羅一斤

【用法】上藥一味,每服用藥七八錢,或至一兩,和涼水調入鍋內,

置爐上,不住以箸攪之,二三沸,即成粥服之。若小兒服,或少調以白糖亦可。

【功用】補脾滋腎止瀉。

【主治】治陰虛勞熱,或喘,或嗽,或大便滑瀉,小便不利,一切贏弱虛損之證。

【方解】山藥汁本粘稠,作粥則粘稠之力愈強,大有留戀腸胃之功,性本收澀,補脾滋腎,在上能清,在下能固,利小便而止大便。

方33、薯蕷雞子黃粥

【組成】即前薯蕷粥加雞子黃三枚。

【用法】將雞子煮熟,取其黃捏碎,調粥中服之。

【功用】健脾止瀉。

【主治】治泄瀉久,而腸滑不固者。

【方解】此方治較前方更重之滑瀉。因雞子黃有固澀大腸之功,且可補益脾胃。

方34、薯蕷茉苣粥

【組成】生山藥軋細一兩生車前子四錢

【用法】上兩昧,同煮作粥服之,一日連服三次,小便自利,大便自固。

【功用】滋腎陰,利小便以實大便。

【主治】治陰虛腎燥,小便不利,大便滑瀉,兼治虛勞有痰作嗽。

【方解】本方治陰虛腎燥,水道燥澀,水液不入小便,偏滲大腸而致小便不利,大便滑瀉證。治宜滋腎陰,利小便以實大便。君以山藥能固大便,而陰虛小便不利者服之,又能利小便。臣以車前子能利小便,可為補腎藥之佐使,又能助山藥以止大便。況二藥皆汁漿粘稠,同作粥服之,大能留戀腸胃,是以效也。治虛勞痰嗽者,車前宜減半。車前,能利水,既能利痰,且性兼滋陰,于陰虛有痰者尤宜。而不敢多用,恐水道過利,亦能傷陰分。

【討論】此滑瀉之證的主要病機不是脾虛、濕勝所致,而是陰虛燥

澀,水液不循常道而致。治可利小便以實大便,如車前子、滑石、茯苓等為導引之用,亦可和陰收澀,如生牡蠣、訶子等,止大便后水液自從小便而出。

方35、加味天水散

【組成】生山藥一兩滑石六錢粉甘草蘭錢

【功用】滋陰清熱,利尿止瀉。

【主治】治暑日泄瀉不止,肌膚燒熱,心中燥渴,小便不利,或兼

喘促。小兒尤多此證,用此方更佳。

【方解】此久下亡陰,又兼暑熱之證。故方中用天水散以清暑熱。

滑石清解暑熱,利濕通淋為君藥。又重用山藥之大滋真陰、大固元氣,使真陰足,則小便自利;元氣固,則泄瀉自止,為臣藥。而甘草分量,為原方三倍,其至濃之味,與滑石之至淡者相濟,又能清陰虛之熱,為佐藥。三藥同用,使滑石不至速于淡滲,又可鎮胃安沖,使上逆之熱與暑氣之熱,徐徐下行,自小便出,使喘嘔自止。

十、治癲狂方

方36、調氣養神湯

【組成】龍眼肉八錢柏子仁五錢生龍骨搗細五錢生牡蠣搗細五錢遠志不炙二錢生地黃六錢天門冬四錢甘松二錢生麥芽三錢菖蒲--錢甘草錢半鏡面朱砂研細三分用頭次煎藥湯兩次送服磨取鐵銹濃水煎藥。

【功用】養心解郁,清降肝火。

【主治】精神錯亂。

【方解】本方治人思慮過度,傷其神明。或更因思慮過度,暗生內熱,其心臟之血消耗日甚,以致心火肝氣上沖頭部,擾亂神經,致神經失其所司,知覺錯亂,以是為非,以非為是,而不至于瘋狂過甚者。治宜養神明,滋心血,理肝氣,清虛熱。方中龍眼肉色赤入心,最能滋補血分,兼能保和心氣之耗散,故為君藥。生地清虛熱滋陰生血;天冬其涼潤,能清心寧神,即以開燥痰;柏仁善養肝,兼能鎮肝;朱砂鎮心安神,兼以清熱,為臣藥。龍骨、牡蠣可助柏仁斂戢肝火、肝氣,使肝氣、肝火不挾心火上升,以擾亂神經。遠志、菖蒲可開心竅,利痰涎,通神明;生麥芽疏利肝氣。不可使氣機過降而壅滯。甘松行氣開郁;鐵銹水可鎮安神經,定心平肝,為佐藥。諸藥合用,則可養心解郁,清降肝火。

【討論】本方病機為陰虛陽浮,主要病位在心,致神氣浮越;亦有病機為陰虛陽浮,主要病位在肝,致氣血上逆證。比較本方與鎮肝熄風湯。

表5、調氣養神湯,鎮肝熄風湯的比較情況

從上表可見,兩方雖總病機皆為陰虛陽亢,立法也有相似之處,但在用藥方面,則根據各自的病理特點而選藥。本方偏養心安神,張氏常用本方加減治療神志疾病,如不寐、驚悸等。

十一、治溫病方

方37、滋陰宣解湯

【組成】滑石一兩山藥一兩甘草三錢連翹三錢蟬蛻三錢生杭芍四錢

【功用】清熱利尿,養陰止瀉,辛涼透表。

【主治】治溫病,太陽表邪未解,且已入太陽腑、太陰經,表現為發熱,小便赤澀,燥渴多飲而致滑瀉等癥。

【方解】本方治太陽經腑,陽明經腑同病者。邪偏入里,須以治里為主,輔以治表。立法為清熱利尿,養陰止瀉,辛涼透表。方中滑石性近石膏,既能清陽明之熱,又能清膀胱之熱,為君藥。重用山藥能大滋真陰,大固元氣,利小便,止滑瀉;芍藥養陰利尿,且與甘草苦干化合而滋陰液,為臣藥。佐以連翹、蟬蛻之善達表者,以解未罷之太陽,使膀胱之蓄熱,不能為外感所束。佐使以甘草與滑石同用天一生水,能清陰虛之熱。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尿,養陰止瀉,辛涼透表之效。

方38、滋陰清燥湯

【組成】滑石一兩山藥一兩甘草三錢生杭芍四錢

I功用】清熱利尿,養陰止瀉。

【主治l治溫病,證同前,表邪已解者。

【方解l此證表邪已解,里熱未清,故于滋陰宣解湯中,去連翹、蟬蛻。

【討論】以上兩方皆由加昧天水散演化而來。滋陰宣解湯有外感風熱不解的病機,所以方中加疏散風熱藥,以散表邪,加芍藥以斂陰生津,小便自利。

方39、滋陰固下湯

【組成】生山藥兩半懷熟地兩半野臺參八錢滑石五錢生杭芍五錢甘草二錢酸石榴一個連皮搗爛

【用法】上藥七味,以水五盅,先煎酸石榴十余沸,去滓再入諸藥,煎湯兩盅,分兩次溫服之。若無酸石榴,可用牡蠣煅研一兩代之。

【加減】汗多者,加萸肉去凈核六錢。

【功用】滋陰潤燥止渴,清熱固攝止瀉。

【主治】治溫病,外感之火已消,而仍渴、瀉者,其人或喘逆,或兼咳嗽,或自汗,或心中怔忡。

【方解】本方證病機為溫病后期,盛火己消,余熱未盡,致陰虛燥渴,及由飲水過多失于運化,或苦寒攻破過度引起的滑瀉。主要表現為渴、瀉。治宜滋陰潤燥止渴,清熱固攝止瀉。方中山藥養陰生津,固攝止瀉,為君。熟地助山藥滋養真陰:滑石清熱利尿,可利小便以實大便;黨參健脾生津止瀉,助生化之機,為臣藥。芍藥養陰,與滑石相配可利小便以實大便;石榴味酸微涼,即善治大便滑瀉,又治肺勞喘嗽,為佐藥。佐以甘草與滑石同用天一生水,與芍藥同用苦甘化陰,又善調脾胃易固大便。諸藥合用,共奏滋陰潤燥止渴,清熱固攝止瀉之效。【討論】治此癥滑瀉的藥物有,生牡蠣、自扁豆、蘆根等,其法則為利濕止瀉不傷陰,不助火。

方40、白虎加人參以山藥代粳米湯

【組成】生石膏搗細三兩知母一兩人參六錢生山藥六錢粉甘草三錢【用法】上五味,用水五盅,煎取清汁三盅,先溫服一盅,病愈者,停后服。若未全愈者,過兩點鐘,再服一盅。若服一劑,病尤在者,可仍煎一劑,服之如前。使藥力晝夜相繼,以病愈為度。然每次服藥,必先細問病人。若腹中微覺涼,或欲大便者,即停藥勿服。候兩三點鐘,若仍發熱未大便者,可少少與服之。若已大便,即非溏瀉而熱猶在者,亦可少少服之。

【功用】清熱,益氣,生津。

【主治】治寒溫實熱己入陽明之府,燥渴嗜飲涼水,脈象細數者。

【方解】本方治陽明氣分熱盛證之體虛者,可由汗吐下后,或素有內傷,或元氣素虛,其脈或虛數或數微。治宜清熱,益氣,生津。張氏認為以山藥代粳米;方愈穩妥,見效愈速。粳米不過調和胃氣,而山藥兼能固攝下焦元氣,使元氣素虛者,不至因服石膏、知母而致滑瀉。且山藥多汁,最善滋陰,白虎湯得此,既去實火又清虛熱。

【討論】如溫病下后熱不解,多為陰分素虛之人,則以生地代知母,

山藥收澀,地黃粘潤,實有固下之力,而于脈虛者尤宜。如真陰太虛,須重用滋陰之藥以輔之,可加熟地、枸杞、阿膠等。如產后溫病,可用玄參代知母,因玄參性涼而不寒,又善滋陰,兼有補性,用于產后較知母更為適合。

方4l、寧嗽定喘湯

【組成】生懷山藥兩半甘蔗自然汁一兩酸石榴自然汁六錢生雞子黃四個

【用法】先將山藥煎取清汁一大碗,再將余三味調入碗中,分三次溫飲下,約兩點鐘服一次。

【功用】養陰潤肺,化痰止嗽。

【主治】治傷寒溫病,陽明大熱已退,其人或素虛或年老,至此益形怯弱,或喘或嗽或痰涎壅盛,氣息似甚不足者。

【方解】本方治溫熱己解,陰虛勞嗽。治宜養陰潤肺,化痰止嗽。方中山藥大滋真陰為君藥。甘蔗汁甘涼養陰生津潤肺。石榴汁味酸微涼,可保和肺氣,為治氣虛不攝肺勞喘嗽之要藥,味酸收斂可固攝元氣。雞子黃養陰涵陽,使氣不上沖,喘嗽自平,共為臣藥。

【討論】本方立法屬《溫病條辨》中之沃法。適用于溫病陽明大熱已退,但陽明陰津傷損之證,屬肺胃陰虛證。治療時無須太過滋肝腎及下焦真陰,而須用甘寒柔潤之物,救助胃陰,如五汁飲、益胃湯、牛乳飲、雪梨漿等。張氏所用甘寒柔潤之品有,柿霜、梨汁、甘蔗漿、石榴汁等,這些藥物清代醫家葉天士亦常應用。

方42、斂陰瀉肝湯

【組成】生杭芍兩半天花粉一兩射干四錢浙貝母四錢搗碎酸石榴一個連皮搗爛

【用法】同煎湯一盅半,分兩次溫服下。

【功用】清熱利咽,養陰止汗。

【主治】傷寒病,厥陰化熱之喉痹證。

【方解】《傷寒論·厥陰篇》“傷寒先厥后發熱,下利必白止,而反汗出,咽中痛,其喉為痹。”讓糾此為寒邪入厥陰后化熱,耗傷陰液,熱遂上竄結于咽中作痛。方中君以天花粉清熱散結,利咽生津。芍藥斂陰止汗而止陰液耗傷為臣藥。石榴味酸微涼,斂降浮火,且助芍藥斂陰;射干、貝母助天花粉散結利咽,為佐藥。諸藥相合,則可養陰止汗,清熱利咽。

【討論】張氏認為厥陰之所以蘊有實熱,是因汗出過多耗其陰液所至,汗止則陰復,則熱癥自愈,方中芍藥、石榴為治本之藥,余藥為治標之藥。少陰咽痛、厥陰咽痛,皆為陰傷結滯,本為傷寒病應固護陽氣,所以治時多用甘潤而不甚苦寒的藥物。滋膩苦寒的藥物多傷陰傷陽。

方43、坎離互根湯

【組成】生石膏搗細三兩知母八錢玄參八錢野臺參五錢生懷山藥五錢甘草二錢雞子黃三枚鮮茅根切碎四兩

【用法】先將茅根煎數沸,視茅根皆沉水底,取其湯以之代水,煎方中前六味,取湯三盅,分三次溫服下。每服一次,調入生雞子黃一枚。

【功用】清熱滋陰。

【主治】傷寒少陰熱化證,肺炎性鼠疫。

【方解】本方治少陰病,熱勢較盛,真陰虧耗之證。治宜清熱滋陰。

方中君石膏、臣知母以清熱生津。臺參補氣生津,使石膏的藥力可到達全身;玄參滋腎陰,潤肺燥,為臣藥。茅根與玄參相配清肺潤肺,流通肺竅。山藥、雞子黃同用大滋腎中真陰而清肝熱,疏理肝氣,開氣血下行之道,以利于肝陽平降潛鎮,共為佐藥。使以甘草甘緩護胃。

【討論】張氏認為方中龍骨、牡蠣、山萸皆為斂降收攝之品,龍骨能消瘢瘕,可助經脈之流通,牡蠣開關節老痰,山萸逐寒濕痹,可利九竅。此三藥就此證來講不會加重中風經絡閉塞之證。

方47、建瓴湯

【組成】生懷山藥一兩懷牛膝一兩 生赭石軋細八錢 生龍骨搗細六錢 生牡蠣搗細六錢 生懷地黃六錢 生杭芍四錢 柏子仁四錢

【功用】鎮肝熄風,滋腎養肝。’

【主治】肝陽上亢。頭暈目眩,耳明目脹,失眠煩躁,脈弦硬而長。

【方解】張氏多用此方治療應用鎮肝熄風湯急救后的患者,或肝陽上亢未至氣血逆亂者。治宣鎮肝熄風,滋腎養肝。方中牛膝引血下行為君藥。赭石、龍骨、牡蠣鎮肝潛陽;山藥大滋腎陰,地黃滋真陰,清虛熱,共為臣藥。芍藥養肝陰,斂肝陽;柏子仁得金氣,降肝火,斂肝陰,為佐藥。諸藥相合,則可鎮肝熄風,滋腎養肝。

【討論】張氏治療中風屬腦充血證的規律,一為救急以鎮肝斂降為主,稍緩滋陰鎮肝并用;二為服藥必至脈象平和,毫無弦硬之意,方可停藥;三為服至脈象平和,腦部不處于充血狀態時,方可加桃仁、紅花、地龍等活血通經藥,及黃芪、人參補升之藥。四為未至氣血逆亂時用建瓴湯治療,較單純的肝陽上亢時用鎮肝熄風湯治療,伴有陽虛時用熄風湯治療,張氏更常用建瓴湯與鎮肝熄風湯。治療此病張氏常用其它平肝潛陽藥有石決明、珍珠母、龍齒;滋養肝腎藥有枸杞、龍眼肉、沙參、黑芝麻、鹿角膠;活血通經藥有丹參、三七、土鱉蟲、當歸、絲瓜絡、乳.香、沒藥、制馬錢子;通大便藥有大黃、蘇子;清熱藥有石膏、龍膽草、天花粉。

十四、治女科方

方48、玉燭湯

【組成】生黃芪五錢生地黃六錢玄參四錢醋炒三錢柴胡一錢五分甘草一錢五分

【功用】補氣行氣,養血滋陰。

【主治】治婦女寒熱往來,或先寒后熱,經水短少。

【方解】本方治婦女氣虛氣郁,陰血虛少證。治宜補氣行氣,養血滋陰。方中黃芪補氣溫煦;地黃滋補陰血,清虛熱,為君藥。當歸補血調血,知母、玄參清熱滋陰,共為臣藥。柴胡、香附疏肝理氣,使氣之抑遏者皆暢發,為佐藥。甘草與玄參和用甘苦化陰,且可調和諸藥為佐使之用。如以陰虛為主,則將黃芪減半,地黃改用一兩。

【討論】氣虛則溫煦不足,而作寒,氣郁時則郁而化熱,而作熱,熱則氣機稍可通暢,氣機通暢汗出而熱解,所以表現為寒熱往來。張氏還提及肝虛極,內風將動,而致的寒熱往來,主張重用山萸肉斂肝,斂元氣,即來復湯用山萸肉之意。

方49、理沖湯

【組成】生黃芪三錢黨參二錢于術二錢生山藥五錢天花粉四錢知母四錢三棱三錢莪術三錢生雞內金黃者三錢

【加減】悶者,減于術。氣弱者,減三棱、莪術各一錢。瀉者,以白芍代知母,于術改用四錢。熱者,加生地、天冬各數錢。涼者,知母、花粉減半,或不用。涼甚者,加肉桂、附子各二錢。

【功用】補氣健脾,化瘀消瘕,養陰清熱。

【主治】治婦女經閉不行,或產后惡露不盡,結為癮瘕。以致陰虛作熱,陽虛作冷,食少勞嗽,虛證沓來。服此湯十余劑后,虛證自退,三十劑后,瘀血可盡消。亦治室女月閉血枯。并治男子勞瘵,切臟腑瘕瘕、積聚、氣郁、脾弱、滿悶、痞脹、不能飲食。

【方解】本方治癮瘕、經閉屬瘀血者。癮瘕之證必耗損人體氣血,治宜補破并用。方中黃芪補氣,以助氣化為君藥。黨參、于術補氣健脾,使氣血生化有源;山藥補氣養陰,共為臣藥。三棱、莪術化瘀消瘢,雞內金善消瘸瘕,且有健脾之力。知母、天花粉可滋陰生津,且可佐制補氣藥之熱,使寒熱平調,共為佐藥。諸藥相合,則可補氣健脾,化瘀消瘕,養陰清熱。

【討論】本方與資生湯立法有相似之處,皆為健補脾胃,化瘀消滯。

三棱、莪術、水蛭、雞內金皆為張氏喜用消癮藥。消癮之力由小到大的順序為,雞內金、三棱、莪術、水蛭。張氏治療}i轂瘕的特點為攻補兼施,可使消瘸藥不因其猛烈而傷人,三棱、莪術與補藥配伍,于十全育真湯中已論述其配伍意義。張氏還常用桃仁、牛膝等活血藥,治療本證。

方50、安沖湯

【組成】白術炒六錢生黃芪六錢生龍骨搗細六錢生牡蠣搗細六錢大生地六錢生杭芍三錢海螵蛸搗細四錢茜草三錢川I續斷四錢

【功用】補氣養血清熱,安沖收斂攝血。

【主治】治婦女經水行時多而且久,過期不止或不時漏下。

【方解】本證由情志因素、小產、沖任不固、血虛有熱等引起,病機為氣虛血熱而致漏下。方中白術、黃芪補氣攝血共為君藥。龍骨、牡蠣收斂止血:生地清虛熱,使血中虛熱得清,自不泛溢,為臣藥。芍藥養血滋陰;海螵蛸、茜草化瘀止血,可防止留瘀;續斷補肝腎,固沖任,為佐藥。諸藥相合,則可補氣養血清熱,安沖收斂攝血。

【討論】本方為止血劑,須注意止血而不留瘀,張氏治血淋、溺血亦遵此原則,故理血湯中亦用海螵蛸、茜草化瘀止血。

方5l、清帶湯

【組成】生山藥一兩生龍骨搗細六錢生牡蠣搗細六錢海螵蛸去凈甲搗四錢茜草三錢

【功用】補肝腎,固沖任,化滯止帶。

【主治】治婦女赤白帶下。

【方解】本方治帶下病,由沖任不固,兼有瘀滯者。治宜補肝腎,固沖任,化滯止帶。方中君以山藥補肝腎,固攝止帶。龍骨、牡蠣以收斂固脫,為臣藥。佐以茜草、海螵蛸以化滯止帶。

【討論】張氏多以本方為基礎加減治療帶下病。證偏熱者,加生地黃、生杭芍;熱甚者,加苦參、黃柏,或兼用防蝕爛藥,如金銀花、三七、鴨膽子等;證偏涼者,加白術、鹿角膠;涼甚者,加干姜、桂、附、小茴香等。

方52、加味麥門冬湯

【組成】干麥冬帶心五錢野臺參四錢清半夏三錢生山藥四錢生杭芍

三錢丹參三錢甘草二錢生桃仁帶皮尖搗二錢大棗三枚掰開

【功用】養陰生津,平沖降逆。

【主治】治婦女倒經。

【方解】倒經之證多由經血上逆而致。沖為血海,居少腹兩旁,其脈上隸陽明,下連少陰,少陰腎虛,其氣化不能閉藏以收斂沖氣,則沖氣易于上干。陽明胃虛,其氣化不能下行以鎮安沖氣,則沖氣易于上干。沖中之氣既上于,沖中之血自隨之上逆,此倒經之由來。方中麥冬養陰清熱生津液為君藥。臣以黨參與大棗健脾補氣生津養血;半夏降胃安沖,使氣機下行,為臣藥。山藥補腎斂沖;芍藥、丹參、桃仁開其下行之路,使血下行而毫無礙滯,為佐藥。佐使以大棗、甘草調和脾胃。

【討論】麥門冬湯治肺胃火逆上氣證,而本方治療沖脈經火上逆證,二證皆須養陰降逆火,所以陳修園用麥門冬湯治療婦女倒經,張錫純又加減其用藥以更適合治療倒經。張氏治血逆則加芍藥、丹參、桃仁以開血下行之路,治氣逆則加茵陳、川楝子、生麥芽以開氣下行之路。

方53、滋陰清胃湯

【組成】玄參兩半當歸三錢生杭芍四錢甘草錢半茅根二錢

【功用】清熱,養血,滋陰。

【主治】治產后溫病,陽明腑實,表里俱熱者。

【方解】本方治產后之陽明經證,稍輕者。此為產后陰虛生內熱,略為外感拘束即成溫病,治宜清熱,養血,滋陰。方中玄參既清外感實熱,又清產后虛熱為君藥。當歸、芍藥養血和血為臣藥。茅根甘涼助玄參清熱,且不傷正氣為佐藥。甘草與芍藥同用甘苦化陰,又可調和藥性為佐使之用。如熱重者,即改為白虎加人參湯,以玄參代知母,生山藥代粳米。

【討論】張氏強調石膏、玄參雖寒涼,但產后溫病亦當用之。且《本

經》謂:“石膏味辛微寒??主產乳”:“玄參味苦微寒??主女子產乳余疾”,用于產后,并以人參、山藥輔之,可與產婦無礙。不可畏其寒涼,而致延誤病情。

方54、滋乳湯

【組成【生黃芪一兩當歸五錢知母四錢玄參四錢穿山甲移搗二錢六路通大者三枚搗王不留行炒四錢

【用法】用絲瓜瓤作引,無者不用亦可。若用豬前蹄兩個煮湯,用

以煎藥更佳。

【功用】補氣養血,滋陰清熱,通經下乳。

【主治】治少乳,其乳少由于氣血虛或經絡瘀者,服之皆有效驗。

【方解】本方治產后氣血虧虛,陰虛內熱之少乳證。治宣補氣養血,滋陰清熱,通經下乳。方中黃芪補氣,以助生化之機,為君藥。當歸補血和血為臣藥。知母、玄參滋陰清熱;山甲、六路通、王不留行通經下乳,為佐藥。

方55、資生通脈湯

【組成】白術炒三錢生懷山藥~兩生雞內金黃色的二錢龍眼肉六錢山萸肉去凈核四錢枸杞果四錢玄參三錢生杭芍三錢桃仁二錢紅花錢半甘草

【加減】灼熱不退者,加生地黃六錢或至一兩。咳嗽者,加川貝母三錢,米殼二錢。泄瀉者,去玄參,加熟地黃一兩,云苓片二錢,或更酌將白術加重。

【功用】健脾滋腎,通經活血。

【主治】治室女月閉血枯,飲食減少,灼熱咳嗽。

【方解】本方治由憂思過度,脾失健運,胃失攝納,氣血生成減少而致閉經證。治宜調其脾胃,使之多進飲食,以為生血之本。方中用山藥補脾養陰為君藥。白術補氣健脾;龍眼、山萸肉、枸杞補肝腎,益精血,為臣藥。血虛者多灼熱,玄參、芍藥滋陰退熱。雞內金健脾胃,使補而不滯。桃仁、紅花活血脈,通經絡,為佐藥。佐使以甘草其為補脾胃之正藥,且與山萸肉、芍藥同用酸甘化陰。

【討論】本方系從資生湯加減而來,加重補肝腎,通經絡的力量。本證輕者,張氏常用山藥四兩,煮濃汁,送服雞內金三錢。認為雞內金生用,為通月信最要之藥。與理沖湯比較本方治本偏補肝腎,理沖湯則偏補氣;治標本方偏通經活血,理沖湯偏化瘀消癮。

十五、治咽喉方

方56、咀華清喉丹

【組成】大生地黃切片一兩硼砂研細餞半

【用法】將生地黃一片,裹硼砂少許,徐徐嚼細咽之,半日許宜將

藥服完。

【功用】清熱潤燥,消腫止痛。

【主治】治咽喉腫痛。

【方解】本方治咽喉火熱較明顯的腫痛證。生地黃之性能滋陰清火,無論虛熱實熱服之皆宜。硼砂能潤肺,清熱化痰,消腫止痛。二藥并用,功力甚大。而又細細嚼服者,因其病在上,煎湯頓服,恐其力趨下。而病轉不愈。且細細嚼服,則藥之津液常清潤患處。

【討論】方中生地雖嚼服,但用量較大,對于脾胃虛寒者、上熱下寒者不宜。 

第三部分討論

一、張錫純對陰的認識

張錫純認為:“人身之陰,所蓋甚廣,凡周身之濕處是也。”這是陰的物質形態,包括津、血、陰精等人體濡養成分。由此可見張氏認為陰的范圍很廣,雖然津、血有明確的物質形態、生理功能、病機規律及治療藥物,但仍屬于陰的范疇。所以張氏所講的陰虛,包括津液不足、陰血虛少、陰精需損。生津潤燥藥,養血藥,滋補陰精藥,張氏皆認為有養陰作用。陰的狀態是與陽互根互生的,指出“陰陽互相維系,上焦之陽藏于心血,中焦之陽藏于胃液,下焦之陽藏于腎水,凡心血,胃液,腎水皆陰也。充類言之,陽無陰則飛躍,陰無陽則凝滯。陽盛于陰則熱,陰盛于陽則冷。由斯知陰陽偏盛則人病,陰陽平均則人安,陰陽維系則人生,陰陽相離則人死。”以上思想皆根于《內經》,而有填充。他還認同朱丹溪之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理論,否定貴陽抑陰論。

二、張錫純養陰法的總結

1、治病重視養陰:張氏治療疾病時主張:“醫者當調陰陽,使之歸于和平,或滋陰以化陽,或瀉陽以保陰。”因張氏重視人體陰的不足,且認為病固有傷陽之證,但傷陰之證更占多數,所以治療疾病稍偏重養陰。傷陰證時宜保其真陰為先務,即使為傷陽證,亦少佐以滋陰藥。認為“上焦陰分不虛,而后可受參、芪,下焦陰分不虛而后可受桂、附也。”尤其重視滋養脾陰,贊同陳修園之“脾為太陰,乃三陰之長”的觀點。張氏主張:“治陰虛者,當以滋脾陰為主,脾陰足,自能灌溉諸臟腑也。”如資生湯、滋培湯、玉液湯、理沖湯、加味麥門冬湯等皆從脾論治,且于陰虛時,多用山藥,因其養脾陰見長。

2、注重氣陰兩補:這與其陰陽互根互生理論有必然聯系,因氣屬陽,可助陰液化生。認為:“人稟天地之氣以生,人身之氣化即天地之氣化”,補氣類將雨時上升之陽氣,滋陰類將雨時之陰云,補氣養陰并用,有陽升陰應云行雨施之妙,使氣旺自能生水。如十全育真湯、參麥飲、黃芪膏、清金益氣湯等。常用補氣藥有黃芪、人參,常用滋陰藥有知母、玄參、山藥、生地。

3、鞏固陰陽維系的狀態:注重“陰平”的功能,使陰氣恢復涵攝陽氣,固攝精微的功能。認為:“陽之上脫,皆因真陰虛損,不能潛藏元陽,陽氣始無所系戀而上奔。”故治療時潛陽與滋陰并用,使陰陽固結,陽不上脫,陰不下脫。如陰虛陽氣浮越時,常于養陰的同時配伍平肝潛陽藥,如鎮肝熄風湯中代赭石;引氣血下行藥,如建瓴湯中之懷牛膝、薯蕷納氣湯之牛蒡子、清降湯之半夏等;收斂固攝藥,如參赭鎮氣湯之龍骨牡蠣、來復湯之山萸肉、膏淋湯之芡實等。如既濟湯、熄風湯中之附子與芍藥,相配能收斂浮越之陽氣歸于陰中。

4、陰血虛衰多佐以活血法:認為:“氣血虧損,流通于周身者必然遲緩,血即因之而瘀,其瘀多在經絡。”此為因虛生瘀,治宜通經活血,如十全育真湯之丹參;資生通脈湯之桃仁、紅花;氣淋湯之乳香、沒藥。另一種因瘀生虛類疾病,其瘀血在臟腑,治宜破血之藥,如理沖湯之三棱、莪術。

5、張錫純補益重用山藥:山藥味甘性平微澀,入肺、脾、腎經,益氣養陰,補脾肺腎,固精止帶。本品平淡而不滋膩,補益而不太過,張氏重用山藥的原因,應在于此。筆者認為張氏所處年代多戰亂饑荒,人民多脾胃不足,所以山藥針對后天脾胃治療,培補后天,以助化源,則多見效,此結果與金元時期醫家李杲重視脾胃治療有相似之處。但山藥性味較平和,用于真陰虧損時力量較輕。

三、藥物使用頻率統計

為從總體上把握張錫純養陰法的用藥規律,茲將以上分析的56首方中85味藥物進行統計。(方法為藥物應用一次即計數一次。)

從以上藥物分析可清晰體現張錫純治療陰虛證的特點,即重視氣陰兩補,潛降陽氣及活血化瘀。

6、藥物使用頻率統計表

 四、部分藥物配伍特點及部分養陰藥應用特點

1、山藥、白術、黨參配伍意義為:白術以健脾之陽,脾土健壯,自能助胃;山藥以滋胃之陰,胃汁充足,自能納食;黨參大補補脾氣生津,三藥相合使脾臟之陰陽調和,脾氣健運,自能運化精微以養五臟。

2、山藥與人參、黃芪、沙參、太子參配伍意義為:山藥與人參、黃芪配伍可補元氣,山藥與沙參、太子參配伍可補肺氣,又可養肺陰。

3、山藥與熟地、生地伍意義為:生山藥與熟地皆為漿汁最多之藥,可滋臟腑之陰,以溉周身之液,張氏常二藥合用以治陰虛較重,周身血脈津液枯涸者。生地苦甘寒,清熱力量較強,于陰虛發熱較重時,多與山藥相配合。

4、山藥與牛蒡子、玄參配伍意義為:山藥補肺氣,養肺陰,收斂固攝;牛蒡子清熱利肺,二藥并用最善止嗽(醴泉飲)。玄參微寒,味甘勝于苦,即可清熱,又可補肺腎之陰,與山藥相合為養肺止嗽之要品(滋培湯)。

5、山藥與半夏、芍藥配伍意義為:山藥有粘滯之性,半夏為止嘔之要藥,二藥相合善止嘔吐。芍藥調和氣血,止瀉利腹痛,與山藥合用,可滋陰固下,使利止而不傷陰。

6、黃芪、知母配伍意義為:黃芪能大補肺氣,以益腎水之源,使氣旺自能生水,而知母又能大滋肺中津液,使陰陽不至偏勝,即肺臟調和,而生水之功益普也。

7、芍藥、甘草配伍意義為:張氏認為芍藥之味酸苦皆有,取其苦味與甘草相合,有甘苦化陰之妙,故能滋陰分;取其酸味與甘草相合,有甲己化土之妙。故能益脾胃。

8、芍藥、附子配伍意義為:芍藥味苦微酸,性涼多液,善滋陰養血,退熱除煩,能斂上焦浮越之熱下行,與附子相配則能收斂元陽,歸根于陰。

9、麥冬:張氏認為,此藥性涼味甘,氣微香,津液濃厚,養肺之陰,兼具開通之力,可引肺氣清肅下行,為潤肺之要品。

10、柿霜餅:其色白入肺,甘涼滑潤,甘能益肺氣,涼能清肺熱,滑能利痰,潤能滋肺燥。

11、石榴:味酸性微涼,能清斂肝火,為治肝虛風動,相火浮越之要藥,又可斂降肺氣,為治氣虛不攝肺勞喘嗽之要藥。又善治大便滑瀉,小便不禁。

12、甘蔗:味甘性涼,除熱潤燥,養陰生津潤肺。

五、張錫純配伍用藥特點對后世影響

(一)、衷中參西,融會貫通

一方面他接受中醫學傳統理論,又有長期的醫療實踐,從而使他堅定了中醫學的信心。這是他衷中的主要基礎,另一方面西醫傳入中國,對于思維敏捷的張氏來說,無疑產生了融合新知的想法,這就是他參西思想產生的條件。正確處理中醫學繼承與發揚的辯證關系,認真學習西醫學解剖與生理的實質內涵,借鑒西醫理論闡發中醫理論,中藥西藥合用明顯提高療效。

(二)、遣藥制方,多有創新

解釋單味藥物的功能主治,增加藥物的用藥劑量,善用生藥,注重配伍,講究藥物的加工炮制,善辨藥物的優劣真偽,注重藥物的煎服療效,潛心實踐,創制新方。

1、解釋單味藥物的功能主治

張氏在《醫學衷中參西錄》書中,專門論述單味藥的功能主治、臨床應用、藥效觀察等內容有88種,藥后講解近10萬字。

 山藥在滋補藥中誠為無上之品;

 赭石為救癲扶危之大藥;

 黃芪補氣升氣又善利小便;

 山萸肉救脫為第一要藥;

 雞內金善通經閉。 

石膏雖為石藥,但性平和,性微寒而非大寒,其煎湯若清水,服后寒涼之性隨汗外達,毫無漿汁留中,故決不傷胃,氣輕而能外達皮毛,質重可深入臟腑而逐熱下行,故稱為“清陽明實熱之圣藥,無論外感內傷用之皆效”,但必用生石膏。服用方法:(1).多煎徐服;(2).細末嚼咽法;(3).涼水沖服法。

萸肉味酸性溫,得木氣最厚,收斂之中兼具條暢之性,且斂正氣而不斂邪氣,既能收斂元氣,振作精神,固澀滑脫,又可通利九竅,流通血脈.凡肝氣不能條達之脅痛、腰痛、肝風內萌,服之皆可奏效,故稱為“補肝之妙藥”。引用地磁場的概念,是保護元氣的收斂藥,適用于元氣不足與元氣將脫。

赭石色紅性微涼,能生血兼能涼血,其質重墜,又善鎮逆氣、降痰涎、止嘔吐、通燥結,對沖氣、胃氣上逆的各種嘔呃、喘咳、吐衄均有良效,藥性平和,雖降逆氣而不傷正氣,通燥結而毫不開破,臨床皆生用,不必煅。

山藥色白入肺,味甘歸脾,液濃益腎,能滋潤血脈,固攝氣化,寧嗽定喘,強志育神,是滋補藥中的無上之品,性平和,宜生用煮汁飲之,不可炒用。

2、《論白虎湯中粳米不可誤用糯米?

稻有兩種,粳稻與糯稻是也。粳者硬也,其米性平不黏,善和脾胃,利小便,即尋常做飯之米也。糯者濡也,軟也,其米性溫而黏,可以暖胃,固澀二便,即可以用之蒸糕熬粥之米也。白虎湯中用粳米者,取其能調和金石重墜之性,俾與脾胃相宜,而又能引熱下行自小便出也。若誤用糯米,其性之溫既與陽明熱實之證不宜,且其黏滯之力又能逗留胃腑外感之熱,使不消散,其固澀二便之力,尤能阻遏胃腑外感之熱,不能自下瀉出,是以用之不為無益而反有害也。

愚曾治一北鄭仁村鄭姓,溫熱內傳,陽明腑實,投以白虎湯原方不愈。再診視時,檢其藥渣,見粳米誤用糯米。因問病家曰:“我昨日曾諄諄相囑,將煎藥時自加白米半兩,何以竟用漿米?(北方謂粳米為白米,糯米為漿米)”病家謂:“此乃藥房所給者。彼言漿米方是真粳米。”愚曰:“何來此無稽之言也。為此粳米誤用,幾至耽誤病證,尤幸因檢察藥渣而得知也。”俾乃用原方加粳米煎之,服后即愈。

《醫學衷中參西錄》第5期第2卷

3、增加藥物的用藥劑量

山藥色白入肺,味甘歸脾,液濃益腎,能滋潤血脈,固攝氣化,寧嗽定喘,強智育神,性平可以常服多服,宜用生者煮汁飲之,不可炒用,以其含蛋白質甚多,炒之則其蛋白質焦枯,服之無效。若做丸散,可軋細蒸熟用之。處方編中一味薯蕷飲,附有用山藥治愈之驗案數則可參觀”。山藥治療病例19例,山藥用量達180克、在創制160余方中竟有48方應用山藥,其中有27方為君藥,用藥劑量也較古人為重。

4、善用生藥,注重配伍

水蛭解中,指出“水蛭為咸,色黑氣腐,善入血分,但破瘀血而不傷新血,特別是味咸為水味,色黑為水色,氣腐為水氣,純系水之精華生成,故最宜生用;水蛭甚忌火炙。”

山藥配牛蒡子,疏補兼行,補腎健脾,清肺止咳,祛痰降氣;人參配代赭石,剛柔相濟,升降互用,治療脾胃氣虛,沖氣相干,或用于上盛下虛、氣血將脫等等。

5、講究藥物的加工炮制

張錫純自擬炮制馬錢子的方法 :“將馬錢子先去凈毛,水煮兩三沸即撈出,用刀將外皮皆刮凈,浸熱湯中,旦暮各換湯一次,浸足三晝夜,取出。再用香油煎至純黑色,掰開視其中心微有黃意,火候即到。將馬錢子撈出,用溫水洗數次,將油洗凈,再用砂土,同入鍋內炒之。土有油氣,換土再炒,以油氣盡凈為度。”

6、善辨藥物的優劣真偽

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就有多篇辨別藥物真偽的載述。如處方用山萸肉救脫時“必須嘗其味極酸者,然后用之,方能立見奇效。”

此外,對石膏、僵蠶、蚤休、土鱉蟲等藥的優劣真偽鑒別書中均有詳細論述。

6、注重藥物的煎服療效

知母易沸,應后入,敞開藥罐,略煎數沸即成;

白茅根煎至沉水底湯即成,不可過煎等等。

注重藥物的煎服療效風湯治療小兒急驚風時,應采用鐵銹水煎  藥,以便增加重鎮定驚的作用;

選用餾水石膏飲治療胸中煩悶時,應采用好醋煎藥;

甘遂宜末服,入煎劑服之必吐。

7、潛心實踐,創制新方

《醫學衷中參西錄》中的方論共八卷,載方189首,其中自制方166首。源于實踐;效法經方;把握病機為準;選擇藥物注意配伍。升陷湯,鎮肝熄風湯、建瓴湯等等。

(三)、提倡食療,簡便廉驗

性甚和平,宜多服常用。用之對癥,病自漸愈,即不對癥,亦無他患“,”誠為至穩至善之方”。

1、藥物與食物混合配制藥膳

(1).用白面、砂糖配雞內金、芡實,烙成焦黃薄餅,用來治療老年人氣虛痰盛,胸滿脅痛等證;

(2).采用熟棗肉、雞內金、白術、干姜,混合搗成泥狀,制成小餅,起名益脾餅,用來治療脾胃虛寒,飲食減少,久泄,完谷不化等證。

2、單味與多味配合以提高療效

(1).如燉鴨肝治療痢疾。

(2).選取核桃仁與柿霜配合食用,肺腎同補,就可以治療肺腎兩虛的咳嗽喘逆,腰膝酸軟,四肢無力等證。

(3)選取山藥、苡米搗成粗渣,煮至爛熟,柿霜餅切碎調入融化,用來治療虛勞咳嗽等等。

張錫純在學術上善于思考,勇于創新,具有嚴謹的治學精神,敢于提出不同見解,自創多首方劑,豐富了藥物藥性的認識與運用,是中醫界著名的醫學家,對后世影響巨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01
各種中藥屬性功效及適應人群
十全育真湯臨證驗案 張錫純原解 陳寶貴心解
張錫純,入里化熱(肺一筆記)清實熱驅邪、滋陰扶正、治病善后
醫學衷中參西錄醫案《一》
清熱補氣湯治療灼口癥一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源县| 三江| 临海市| 博客| 平定县| 舟山市| 虹口区| 石首市| 延川县| 深州市| 香港 | 固镇县| 桂林市| 南华县| 昭苏县| 南木林县| 修武县| 老河口市| 浦江县| 依安县| 黑山县| 镶黄旗| 和平区| 黄陵县| 遂川县| 大连市| 台湾省| 雅江县| 富裕县| 华宁县| 孙吴县| 竹北市| 淮阳县| 大庆市| 甘泉县| 象山县| 城市| 泸州市| 宜丰县| 绿春县| 瑞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