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湯是《傷寒論》名方,為解表劑,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表現為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臨床常用于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屬風寒表實證者。
但在實際運用中,因配伍精妙,麻黃湯的適應癥,遠遠超出了上述范圍。
組成:麻黃10克、桂枝10克、甘草6克、杏仁12克。
麻黃是宣肺平喘,發汗解表,利水消腫的利器。能以其辛溫,配合甘草激發脾胃郁閉之陽氣,宣暢脾胃氣機,升清降濁,通調水道。并以其微苦燥濕,令濕氣通過肺所主的皮毛發汗而出。
麻黃湯,發汗解表,宣肺平喘。這個方,以發散風寒解表為主,同時宣降肺氣,平喘止咳。
麻黃味苦辛性溫,為肺經專藥,能發越人體陽氣,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由于衛陽之氣閉阻,所以又用上溫經散寒,透入身體的桂枝,加強發汗解表而散風寒,除頭疼身疼。
再配上降肺氣、散風寒的杏仁,同麻黃一宣一降,增強解郁平喘之功。
炙甘草既能調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緩和麻、桂相配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過猛而傷耗正氣。
四藥配伍,表寒得散,營衛得通,肺氣得宣,則諸癥可愈。
臨床神威:
1、咳喘病
鄭攀等用麻黃湯治療風寒咳喘息兒,證見發熱惡寒,頭痛身痛,骨節酸痛,無汗,咳嗽而喘,舌淡,苔白,脈浮緊。辨證:風寒束表,肺氣失宣。服兩劑后諸證消失。
2、頑固性呃逆
王維澎治療胃氣動膈之呃逆1例,證見:呃逆之聲,沉悶有力,舌淡紅、苔白膩,脈沉遲而緊。服麻黃湯1劑呃逆治愈。
林曉波治療頑固性呃逆1例,證見:呃逆聲音響亮,食物常因呃逆涌出,脘腹時痛,身困頭昏。舌淡苔薄白,脈浮緊。認為該證為太陽表寒未解,郁閉肺衛,經腧不利所致。治療給予發汗解表,宣肺止呃之法。用藥為:麻黃12 g、桂枝10 g、炙甘草6 g、杏仁15 g、柿蒂50 g,服用1劑后,呃逆減輕,減麻黃為6 g,服完3劑治愈。
3、小便不通
王維澎治療小便不通患者1例,證見:發熱惡寒,無汗,小便不利,斷斷續續。舌淡、苔自滑,脈浮緊而數。認為該證為太陽風寒之邪不解,隨經入腑,寒水互結之蓄水證。治療以發表散寒,溫化寒水為法。處方用麻黃湯,服藥1劑,通體汗出,隨之小便通暢,諸癥消失。
4、面癱
林氏治療面癱1例,證見:左側面部麻木伴抽搐,口角右歪,惡寒不熱,咳嗽,惡心無汗,舌質暗淡有瘀點,苔微黃膩,脈浮滑。辨證為風寒束表,痰瘀阻于頭面經絡。治療給予發汗解表,祛瘀化痰,通經活絡之法。用藥為:麻黃10g、桂枝l0g、炙甘草6g、杏仁12g,服用1劑后感覺顏面舒松。后去麻黃,桂枝改為6g,加當歸15g、全蝎l0g、白附子6g、僵蠶9g,服用3劑后癥狀減輕,再服5劑痊愈。
5、三叉神經痛
林曉波治療三叉神經痛1例,證見:左側面部電擊樣劇痛,入夜痛甚5天。考慮頭為諸陽之會,居巔頂而易為風、寒之邪所襲。此證為正虛邪入,痹阻經絡所致。治療給予祛風散寒,通經活絡,活血止痛之法。用藥為:麻黃3g、桂枝lOg、甘草6g、藁本15g、白芷log、川芎15g、當歸15g、地龍10g、蜈蚣3條、細辛5g、珍珠母30g、生姜3片、大棗5枚。服藥6劑而疼痛減輕,繼續服6劑而治愈。
6、類風濕性關節炎
戴松銘應用麻黃湯加減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142例,總有效率達90.7%。
7、小兒遺尿
林祥啟等用麻黃湯治療小兒遺尿癥56例,總有效率為91.1% 。
8、腹水
吳松柏治療腎病綜合征腹水1例,中醫辨證為陽水(濕熱證),治療予利水清熱解表發汗之法,用藥為:麻黃、澤瀉各30g,車前子(包)、丹參、益母草、桂枝各20g,杏仁、地龍、苦參、牛膝各15g,茯苓50g;豬苓、大腹皮各40g,商陸6g;甘草10g。患者服用該方1次,當天尿量增加到80Oral,服1劑后尿量達1600ml。后在此方基礎上加減,服藥15d后患者腹水及周身水腫已基本消失,體重亦由入院時95kg降至68kg,患者因經濟條件要求出院門診治療。
李世云等治療肝硬化腹水3O例,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服中藥,以開肺利水、益氣活血為法,方用麻黃湯加減。用藥如下:生麻黃6g,桂枝6g,杏仁lOg,黃芪60g,茯苓15g,豬苓20g,丹參30g,炮穿山甲6g,赤芍藥20g,炒白術30g,澤瀉15g,白茅根15g,薏苡仁30g,炙甘草5g。
每日1劑,水煎取汁50O毫升,早晚分服。1個月為1個療程,連續觀察3個療程。總有效率為90% 。
9、緩慢性心律失常
姬光東等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50例,以麻黃湯為基本方:麻黃、桂枝各l0g,杏仁、甘草各6g。隨癥加減:氣虛乏力者加人參20g、黃芪60g;心虛膽怯、失眠多夢者加酸棗仁、柏子仁各20g,茯苓l0g;心血不足者加熟地黃15g,當歸、阿膠各l0g;心陽不振者加附子、鹿角膠、肉桂各l0g;血瘀者加丹參40g。
上方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2次服。總有效率為86% 。
10、慢性蕁麻疹
余德群治療慢性蕁麻疹1例,中醫辨證屬氣血陰虧,風熱型。治療予養陰和血,止癢,疏散風熱,解表發汗為法。方用麻黃湯加減。用藥為:麻黃13g,桂枝12g,荊芥15g,防風13g,干姜13g,生地15g,黃芩15g,茯苓20g,當歸20g,川芎15g,蟬蛻12g,苦參15g,甘草10g。水煎,1日1劑,分3次口服。
服藥1劑后瘙癢停止,皮疹大部分消退。除出現胃脘部不適外,無其他不良反應。繼服用前方3劑后瘙癢停止,皮疹全部消退。后將上方加丹參13g,再服3劑后諸癥消失,隨訪1年未見復發。
11、頑固性腹脹
李思偉治療頑固性腹脹1例,病機為肝郁化熱,陽閉于內。方用麻黃湯加味,藥用:麻黃9g,柴胡9g,桂枝6g,杏仁l0g,麥冬6g,甘草3g。患者服藥2劑后,全身汗出,腹脹大減,胸中煩熱亦輕。方中麻黃減為6g,加白芍、通草各6g,繼服2劑,諸癥消失,后用香砂六君丸,隨訪2年,腹脹未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