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花了50美元買一副油畫,現在有人出價1000美元購買,你沒有賣,因為你覺得價值遠遠超出1000美元;
但再買一副品質一樣的油畫時,你卻不愿意支付1000美元。
你在路上發(fā)現50元的公交卡丟了,你還是會繼續(xù)再花50元買電影票看電影;
但如果丟的是50元的電影票,你可能就不會再花50元購買電影票了。”
這兩個例子,生動詮釋了行為經濟學中的兩個理論:“稟賦效應”和“心理賬戶”。
提出這兩個理論的人叫理查德.賽勒,行為經濟學的奠基人,他也因在該領域的非凡成就,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01
—
學術圈的一股清流!
理查德.賽勒,何許人也?
加哥大學教授,行為決策研究中心主任,行為經濟學重要代表人物,奧巴馬總統(tǒng)競選智囊團,基金創(chuàng)始人,客串過好萊塢電影《大空頭》等。
賽勒在電影《大空頭》里說“數學太難了”!
作為一個學習正統(tǒng)經濟學出身的人,卻離經叛道,第一個把心理學帶入經濟學中,成為行為經濟學領域的開創(chuàng)者。
有人說賽勒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懶,他只研究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在芝加哥大學念博士的時候,他專門研究“常人干的蠢事”,列出了117種,并報給他的博士生導師,導師勸他不要浪費時間,但他依然不放棄。
后來他被聘為母校的教授,有人問米勒(同校著名教授)“你當時為什么不阻止呢?”,米勒回答“這是我一生犯過的最大的錯誤!”
有一次,美國法律奠基人、聯邦法官霍姆斯聽了賽勒的講座,氣得大喊“這簡直違反科學!”
直到2002年才發(fā)生了轉機,丹尼爾.卡尼曼(作品有《思考,快與慢》),一個心理學家,獲得了那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丹尼爾.卡尼曼的獲獎感言里,他特別感謝賽勒,不僅把獲獎歸功于賽勒,還稱他是“首位將心理學引入經濟學,開創(chuàng)了行為經濟學”的學者!
這個描述非常準確,因為在他倆交往之前,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是老死不相往來。用諾貝爾獎官方的話說,是賽勒的研究在心理學和經濟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賽勒好像一直相信自己能獲獎,所以每年公布獲獎名單的那天,他都去理個發(fā),等記者采訪他的時候,看起來不錯。
果然是欠他一個諾貝爾獎啊!
后來真給他等到了,2017年,因為在行為經濟學的突出成就,賽勒獲得了那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記者采訪他的時候,問他怎么花這筆錢,他說“我盡可能以非理性的方式花完這筆錢!”
因為他真的很有錢!
他和一個教授合伙創(chuàng)立了一個基金管理公司,既做共同基金,也做對沖基金,他真是把自己的學術研究發(fā)現,應用到實踐當中!
賽勒把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寫到他的作品中,如《錯誤的行為》、《贏家的詛咒》和《助推》等。
賽勒代表作:《助推》、《錯誤的行為》和《贏家的詛咒》。
在賽勒列舉的眾多的錯誤行為中,“稟賦效應”和“心理賬戶”,是人們常常掉入的陷阱!
02
—
什么叫稟賦效應?
當一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么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這就叫稟賦效應。
賽勒曾做過一個實驗:
兩組人的身份是:買家(沒有獲得咖啡)和賣家(獲得咖啡),然后讓買家和賣家分別給咖啡標價。
最后發(fā)現:賣家的要價(中位數)是5.25美元,而買家的出價(中位數)是2.25~2.75美元,前者是后者的兩倍!
科學家對稟賦效應的一種的有趣解釋是:
假設你今天早上出門上班時的“心情滿意值”是100分,忽然,你撿到了100元錢,頓時你的“心情滿意值”迅速上升50%,達到150分。
可是樂極生悲,你遲到了,被扣100元,“心情滿意值”下降50%,變成75。
你的錢沒有變化,可是你的“心情滿意度”生生少了25分!
用童話《小王子》里面有一句話說,就是“你在你的玫瑰花身上耗費的時間,使得你的玫瑰花變得如此重要”。
童話《小王子》中,小王子和他的玫瑰!
而用我們古人的一句話說就說“敝帚自珍”!
03
—
什么叫心理賬戶?
指人們給不同用途的錢,在心里設立了不同的消費賬戶,使人們在做決策時往往違背一些簡單的經濟運算法則,從而做出許多非理性的消費行為。
比如:
電影票賬戶和公交卡賬戶,如果公交卡丟了,不影響你繼續(xù)買電影票;但如果電影票丟了,說明電影票賬戶損失了,你就不會再花第二次錢買電影票了。
人們不舍得花自己辛苦賺來的工資,但如果得到一筆意外的獎金,就可能大手大腳花起來。
就像賽勒提到一個有趣的例子:
一個丈夫收到妻子給的生日禮物,一件貴重的羊毛衫,而他之前在櫥窗里見過,因為太貴,他舍不得買。而現在妻子買了送給他,他還是很高興。盡管買羊毛衫的錢,是來自夫妻倆的共有財產,但是他沒有覺得舍不得。
04
—
為什么產生“稟賦效應”和“心理賬戶”?
“稟賦效應”和“心理賬戶”產生的背后,其實是“損失厭惡”心理在起作用!
損失厭惡是指當面對同量的損失和收益時,人們傾向于認為損失讓他們更難以忍受。
實驗顯示:同量的損失產生的負效用,是同量的收益產生的正作用的2.5倍!
就是我們常常說的“丟了100塊錢的痛苦,要大于你撿到100塊錢的快樂”!我們要撿到250元,才能彌補丟了100元的痛苦。
比如:
換工作:先后有兩份供你選擇的工作;第一份工作提供比現在多1000元的工資,你答應了;然后你接到第二份工作,如果想要你放棄第一份工作,那第二份工作提供的工資要比第一份多2500元左右,才值得你改變選擇。
炒股:你手里有兩只股票,一只下跌,另一只上漲;你可能賣掉上漲的那只,而保留下跌的那只,等待翻盤。因為如果賣掉下跌的那只,意味著選擇了損失,而這是你所不能忍受的。
網球卡:你花了1000元辦了一張網球卡,在打球的時候,手肘受傷,為了避免損失,你還是忍著傷痛繼續(xù)打;但這時你朋友邀請你去另外一個網球館打球,你可能會以手部受傷為由,放棄這次免費打球的機會,而這分明就是一次賺到的機會。
購物:你買了幾雙鞋子,穿著不舒服,但不能退;你為了不損失已經花掉的錢,你還是忍著不舒服,繼續(xù)穿這幾雙鞋子。
這都是因為人們厭惡損失,為避免損失的心理感受,而常常作出損失更慘重的決定,也錯過了收益的機會!
05
—
如何避免掉入“稟賦效應”和“心理賬戶”陷阱?
正因為知道“稟賦效應”和“心理賬戶”的存在,所以要警惕被“損失厭惡”心理所主導,客觀對待,理性分析。
多思考:面臨選擇的時候,想清楚哪些是想要的,哪些是不想要的,哪種結果才是自己最不能忍受的。
勿貪:看清現狀,該及時止損的,就當斷則斷。
不錯過收益良機:因把注意力放在“損失厭惡”,而錯過收益的機會。只有接受目前損失,才能避免更大損失,也才能抓住獲益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