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空腹去醫院化驗血脂,已經成為大部分人認可的常規流程。但大量的臨床研究和專家意見正在挑戰并動搖這個傳統認知:
大部分血脂檢查其實都可以非空腹進行
甚至非空腹的血脂檢測預測心血管疾病更為準確
2016年,歐洲動脈粥樣硬化學會和歐洲臨床化學和實驗室醫學聯合會兩個學會的專家聯合發表共識[1],明確指出血脂的常規檢測不需要空腹!!!而且本共識還給出了在非空腹檢測的情況下,針對常規檢測人群和高危人群血脂異常判斷的臨界值(Cut-off值),以指導非空腹血脂的臨床使用。
但是目前在臨床實踐中仍使用傳統空腹檢測,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空腹嚴格控制了禁食時間,所以被認為是更標準化的檢測;
2.臨床或指南相對更關注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LDL-C普遍采用Firedewald公式計算,而Firedewald公式的計算是建立在空腹樣本的基礎上,非空腹會影響其準確性。
3.許多臨床試驗和流行病調查均采用空腹血脂結果作為檢測標準。
來源:Nodestgaard,B.G. J Am Coll Cardiol. 2017;70(13):1637-46)[2]
這個共識對全球范圍內的血脂檢測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小編就這篇共識的主要內容和觀點介紹一下:為什么血脂的常規檢測不需要空腹
我們大多數人在一天中大部分時間的狀態是餐后狀態。但是,在目前的臨床實踐中,通常都會要求在至少禁食8小時后測量血漿脂質譜,所以空腹化驗血脂其實是人為制造出來的非自然狀態。這就存在無法反映病人每日平均血漿脂質、脂蛋白濃度以及相關的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情況,因此利用空腹血脂來評估心血管風險越來越受到質疑。
值得關注的是,在評估心血管風險的血脂譜研究中,并沒有足夠證據證明禁食優于非禁食。而且,有證據表明,使用非禁食樣本來測量脂質是更有效甚至更準確的。
自2009年以來,根據丹麥臨床生物化學學會的建議,非空腹脂質測試已成為丹麥的臨床標準,丹麥的所有實驗室都使用隨機非空腹脂質譜作為標準,同時如果非空腹值大于4mmol/ L(350mg/ dL),臨床醫生可以選擇在禁食狀態下重新測量甘油三酯濃度。
非禁食血脂測量的最明顯優勢是簡化了血液采樣過程,并且還可能提高患者血脂檢查的方便性。空腹血脂檢查需要患者在第二天清晨特地來到醫院進行空腹采血,這樣做加大了患者違反基本檢測原則(如禁食時間不足等)的風險,進而造成檢測結果不準確等問題。
此外,臨床醫生也要在之后對患者血脂進行評估,這種情況可能還需要患者再次來醫院復診。因此,常規空腹血脂檢測無疑會加大患者的不方便性以及醫院和臨床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
所有比較非禁食與空腹血脂譜的研究中,觀察到血漿甘油三酯的輕微增加以及總膽固醇和LDL-C濃度的輕微降低,HDL-C濃度沒有變化。脂質濃度的這些微小和短暫的變化在臨床上幾乎是沒有影響的。重要的是,在糖尿病患者中,禁食脂質可能會進一步掩蓋餐后甘油三酯的增加,這對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評估可能尤為重要。
基于Langsted等人對丹麥92285名男性和女性的研究,在習慣性飲食后1 至6小時血脂的最大平均變化在甘油三酯為+0.3mmol / L(26mg / dL),并無臨床顯著性,總膽固醇為-0.2mmol / L(8mg / dL),LDL-C為-0.2mmol / L(8mg / dL),計算殘余膽固醇為+0.2mmol / L(8mg / dL),計算的non-HDL-C為-0.2mmol / L(8mg / dL),而HDL-C,載脂蛋白A1,載脂蛋白B和脂蛋白a的濃度則保持不變。因此,進食食物并不會對血脂各項指標檢測造成影響(見圖)。
(注:基于92,285名丹麥人群,按照常規飲食習慣飲食1~6小時后,脂質水平的最大平均變化。)
早在20 世紀70年代,很多大型的前瞻性報告均表明,非空腹血脂可以作為篩查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工具。而2003年一項來自美國的研究表明,空腹或非空腹的甘油三酯濃度對于預測冠心病的風險相似。
2007 年,丹麥一項覆蓋超過13000人、平均隨訪時間為26年的大規模社區人群研究發現,非空腹甘油三酯對于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臟病以及全因死亡均具有較好的預測價值。且另一項對超過26000例女性平均隨訪11.4年的研究結果發現,空腹和非空腹甘油三酯都可以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但當調整其他風險因素和高密度膽固醇酯后,非空腹甘油三酯對于心血管疾病事件的預測具有明顯優勢。
2008年,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者發現,非空腹甘油三酯水平是腦卒中發生的獨立預測因子。2011年,哥本哈根大學對丹麥7581 名女性和6391名男性的普通人群樣本的跟蹤隨訪發現,非空腹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升高均可增加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臟病的發生風險。
此外,還有許多前瞻性隊列研究發現非空腹脂質,脂蛋白和載脂蛋白具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顯著相關性,并且他汀類藥物治療的幾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臨床試驗已將非空腹脂質用于試驗入選標準并監測其降脂治療效果。總的來說,這些觀察結果表明,非空腹血脂在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和治療反應方面非常有效實用。
下圖指出了空腹檢測及非空腹檢測的條件:
本共識建議以下數值作為常規非空腹樣本的異常值cut-off值,并需要在檢驗報告標志出來。
共識同時也給出了高危人群的異常值,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為治療目標的檢測應采用以下cut-off值:
我國非空腹脂質檢測現狀
目前在我國非空腹脂質檢測還沒有得到大面積的推廣,但其實非空腹脂質檢測已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受到重視。例如丹麥早自2009年來就開始在全國范圍內使用非空腹檢測,而英國國家健康和護理卓越研究所的指南也支持在一級預防環境中進行非空腹檢測,美國心臟病學會和美國心臟協會也在2013年發布的指南中指出,非空腹脂質測試可用于評估心血管風險。
奧森多醫療的專家組推薦了幾種推行非空腹檢測方案的策略,包括在大學附屬醫院和實驗室層面率先開始非空腹血脂檢測和報告;引起主要醫學會的支持;并開展媒體宣傳活動以吸引公眾。希望可以通過這些方式推廣我國的非空腹脂質檢測,提高脂質檢測的準確性、病人的方便性及減輕醫護人員不必要的工作負擔。
參考文獻
[1] NordestgaardBG, Langsted A, Mora S, et al. Fasting Is Not Routinely Required forDetermination of a Lipid Profil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Implications Including Flagging at Desirable ConcentrationCutpoints-A Joint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EuropeanAtherosclerosis Society and European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and Laboratory Medicine. Clin Chem. 2016. 62(7): 930-46.
[2] NordestgaardBG. A test in context: lipid profile, fasting versus nonfasting. J AmColl Cardiol. 2017 .
本文章發布內容經奧森多醫療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