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純文字版——
某:
我發現,如果不再排斥情緒,與自己相處似乎就更容易一些
某:
把情緒看作自己的一部分,與自己呆在一起,與自己的情緒呆在一起
小裴:
對
小裴:
對自身生出的念頭和情緒,都不抗拒,
小裴:
只是任運自然
小裴:
在一起,和所有的一切在一起
某:
剛開始有點難,覺得很不舒服,總想想辦法讓自己開心點,總到處去抓取,到外面去想辦法試圖扭轉情緒
某:
但養成與 一切在一起的 習慣以后,反而輕松和放松很多
小裴:
想要去追求開心和快樂,說明內心已經在抵觸不開心的情緒,
某:
是
小裴:
只需要接受它,自然就恢復平靜
小裴:
允許它,
某:
對
小裴:
其實說“允許”和“接受”,也是不恰當的
某:
對呢
小裴:
就是一個“知道”
小裴:
自自然然的知道
某:
嗯,是呢。
某:
而且我覺得這個方法可以應用在一切事情上。
小裴:
就像一個老人看著一個打鬧的小孩一般。
某:
工作上、生活上、股票上、關系上
小裴:
現在不是流行說“底層邏輯”嘛
小裴:
這就是人的底層邏輯
某:
底層邏輯改變頂層架構
某:
小裴:
各個層面玩的溜的人,都有這個狀態
某:
是呢
某:
我覺得如果嘗試和自己的身體呆在一起,其實就在嘗試和心在一起了
小裴:
也是無處不在
某:
現在世界上已經有成功的心臟移植的手術案例,甚至有將豬的心臟移植給人的
某:
不知道心臟移植對于尋找自己的內心有木有影響
小裴:
物質心,和本心不是一個心,
小裴:
這個概念要清楚
某:
小裴:
很多時候說的“心”的意思不一樣
小裴:
有對應關系,因為情緒和身體是有連結的
小裴:
比如我們常說的“用心做事”
小裴:
這個心難道是用心臟嗎
某:
嗯,可能器官這個心,主要是功能,而本心的心,才是一個人的靈魂
某:
小裴:
靈魂,覺,本心,佛性,菩提,道,
小裴:
這是說的一個
某:
嗯嗯,我也是這樣理解的。
小裴:
真主,般若等
小裴:
用的名稱各式各樣
小裴:
就像橘子和桔子
小裴:
因為每個個體的差異性,說出來的話就各種各樣
小裴:
關于真理的描述也是一個道理
某:
嗯,是呢。
小裴:
所以,提到“心”的時候,要清楚說的是啥
小裴:
有時候指的是“頭腦”或“思想”
小裴:
甚至只是一個“念頭”
某:
我分不清楚頭腦的想法和心里的想法
小裴:
想法都是屬于頭腦的
某:
我現在發現,如果這個想法是傾向于感受,譬如來自于身體,實實在在的感覺得到的,似乎就要真實一些。
如果不是感受,貌似就頭腦的多一些,很多都是幻象
小裴:
身體是感覺,思想層面的是念頭,
但是你對感覺的判斷和描述也還是思想
某:
嗯,貌似是的
小裴:
心是那個如如不動,了了分明,她是個大載體
小裴:
這里說的“心”是指本心,
某:
嗯,那個不動的就是
小裴:
但是一切的想法和念頭及感受,歸根到底還是從本心上生出來的,
小裴:
這就叫無中生有
小裴:
因為本心是無形無相,無內無外,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小裴:
如如不動是本來,了了分明也是本來,
小裴:
這也只是比喻
小裴:
說不動是它,動的也是它,
小裴:
說黑的是它,白的也是它
小裴:
佛教以空喻“性”,所以經常用“空性”來代指
小裴:
因為她的性質如虛空一般,
小裴:
包含一切,又不占有一切,
某:
所以我們要一直去找那個如如不動的空性,與它建立鏈接
某:
也就是基督教里的尋求神
某:
王陽明的致良知
小裴:
然而真實的“自性”,確是空有不二
小裴:
空是她,有也是她
小裴:
良知,就是那個知道,
小裴:
你試著去體會一下,知的“性”和“空”的性是不是一樣的,
小裴:
這個“知”,它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不生不滅,
小裴:
你每天經歷的一切事情,不管是外在的還是內心的,它是不是都知道
小裴:
你睡著了,也還是知道自己在睡覺
小裴:
知道自己在吃飯,知道自己在走路,
小裴:
知道自己在上班,知道自己在生氣,
某:
魔怔的時候就不一定知道自己在吃飯在睡覺
小裴:
知道自己在看手機,知道自己在開心
某:
小裴:
那個就是跟著妄念跑掉了
小裴:
即是如此,你也還是知道自己不知道
某:
譬如在極端忙,忙到廢寢忘食的時候;或者受到比較大的情緒刺激的時候
某:
腦子在說,哎喲喂還沒吃飯
小裴:
它就像一面鏡子,一晃一下,你就“哎,我剛怎么怎么了”
某:
對,這個有點像
某:
就是這樣
小裴:
你清楚的知道自己起的念頭,
小裴:
不用分是腦子還是心,
小裴:
就是一個知道
小裴:
它沒有分別,它只是像鏡子一樣,來了就照,照完就沒了
某:
有點懂了
小裴:
所謂的“隨緣應物”
某:
難怪叫“照見“
某:
照見五蘊皆空
小裴:
對呢
小裴:
行深一點
小裴:
就能照見皆空
某:
照出來,發現它們是空的。都是虛空,妄想
某:
是呢
小裴:
對,這就是實修了
某:
懂了
小裴:
不斷的去“知”,這就是在行
某:
懂了
小裴:
所以,當你在“知”的時候就是在行道,
要行的道,就是去“知”,
故,知就是行,行就是去知,
某:
對呢
小裴:
如此,知行本就是一
某:
去”知“的過程就是在拿鏡子去”照“的過程
小裴:
不用再去弄一個什么“知行合一”
某:
所以知和行就同個東西
某:
是呢。
小裴:
因為,本就是一
某:
是呢。
小裴:
老是想著去“知行合一”,會把人弄分裂的
小裴:
即是要合一,從根上就是一
小裴:
這個弄清楚了,
某:
嗯。
小裴:
萬事俱休
某:
這個明白了
某:
懂了
.
以上為小裴和網友的聊天記錄,僅代表小裴個人觀點,不具任何權威,還請各自斟酌,自斟自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