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之人,就事論事,事畢則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無德之人,則盯著別人的過錯,揪著別人小辮子不放,小事也會鬧成大事。
人的心可以無限大,大到涵容天下;也可以無限小,小到容不下一粒沙子。
心大了,事情就小了;心小了,事情就大了。
德行深厚,可以調和大怨。
《道德經》:“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
老子說,如果人與人之間累積了大量矛盾,即使能“和大怨”,但仍會留下很多埋怨和禍端,也就是“安可以為善”。
為什么呢?老子在第六十四章中講:“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其實從一開始,就不應累積這么多的矛盾。
一旦嫌隙生成,就算調和平復,但就像破鏡重圓,中間畢竟還是多了一條裂縫。
比如環境問題,如果先污染了,再來治理,其難度之大,難以預料;而且能否恢復如初,都是未知之數。
所以,留下痕跡,就不能算是“至善”了。
因此,我們平時做事就要小心謹慎,對友情、親情、恩情都要視如珍寶、小心呵護。
別等到心里有了怨懟之后,再想辦法去解決。
這就跟釘子釘在墻上一樣,即使你拔出了釘子,但那個眼兒還在。
至善是什么?是“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所以能夠“善行無轍跡”。
生活中,我們往往有這樣的經歷:以前關系最好的朋友,最后成了傷你最深的敵人。
學習道德經處世絕學100招
為什么呢?因為大愛和大怨,是一對陰陽,互相對立,也可以互相轉化。
德行淺薄的人,好計較,容易走極端,開始能有多愛,后來就能有多恨,于是就從大愛走向了大怨。
而德行深厚的人,凡事都不計較,不但自己不會與人積怨,而且還能幫人化解矛盾,這樣的人運氣自然不會差,做什么事都更容易得到貴人相助。
就事論事,可以化解矛盾。
《道德經》:“是以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div style="height:15px;">
老子說的“左契”是指簽訂契約后,一撕兩半,左邊的由債權人保留。
“不責于人”就是一個人哪怕對大家、對天下都有恩德,也別覺得大家都虧欠你,還是要保持謙下。
所以這句話就是指圣人即使拿著借據,是在紛爭中占據主動的一方,他也始終保持謙和卑下,寬宏大度,不與人相爭。
為什么呢?因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徹”指周代的稅法。這句話是說,有德之人即使有理,也不會咄咄逼人,而是以無事取天下、以無為化萬民;而無德之人,則會死扣字眼、設立繁復的條款制度,嚴苛地對待他人,以保障自己一點虧都不吃。
司契和司徹,代表了兩種態度:一種是和緩寬容,另一種是苛刻殘酷。
這兩種人生態度,哪一種容易積怨,其實一目了然。
“圣人執左契”也可以引申為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
生活中的很多矛盾,都是因為把事情無謂的擴大化造成的。
本來只是小事,有人卻借此轉為人身攻擊,或者牽連一大片無關人員,你搞出個朋坐族誅來,那事情能不變大嗎?
所以,有道之人事畢則過,不會放在心上。
其實,養成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的習慣,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每個人也都在不斷的改變中。我們要允許別人犯錯,更要允許別人完善自己,這看似寬容了別人,實則是放過了自己。
成為一個好人,是老天對我們最大的獎勵。
《道德經》:“天道無親,常與善人?!?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