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蛀螟,俗稱蛀心蟲、食心蟲,相信桃農朋友們并不陌生,甚至有桃農因為它在果實內部危害,嚴重影響桃子的品質而犯愁的不行。桃蛀螟是一種雜食性害蟲,不僅僅危害桃樹,還對蘋果、梨、李、杏、櫻桃、葡萄、山楂、板栗、荔枝、龍眼、柿、石榴、枇杷等果樹的果實都有不小的傷害。
隨著農業種植結構的改變和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桃蛀螟在我國很多省份地區的為害逐年快速加重,已經成為桃樹上1種重要的害蟲。桃蛀螟的發生與雨水有一定關系,一般4~5月份多雨有利于發生。此外,果園管理不當、防治不及時都容易引發桃蛀螟的大面積為害。桃蛀螟幼蟲多從梗洼、果與果或果與葉的接觸部位蛀入,取食果肉和種仁。可以說,桃蛀螟無論是給桃樹的健康、桃子的品質還是桃農的經濟效益都帶來極大的威脅。
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對于桃蛀螟的防治,我們需要掌握它的生活習性、摸清它的發生規律,抓住它的最佳防治時期,在農業防治的基礎上,結合物理、生物、化學手段進行綜合防治,才能有效的控制桃蛀螟的為害。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說防治桃蛀螟的相關知識。主要包括桃蛀螟的識別、生活習性、危害癥狀、爆發原因、發生時間還有防治措施,希望能給桃農朋友們帶來幫助。
一、桃蛀螟的形態特征
1. 成蟲
體長12mm左右,翅展25~28mm,全身橙黃色。體、翅表面具許多黑斑點似豹紋,胸背有7個。腹背第一、三、四、五、六節各有3個黑斑,第七節有時只有1個,第二、八節無黑斑。前翅有黑斑20個,后翅有10余個。雄第九節末端黑色,雌不明顯。
2. 卵
長0.6mm,寬0.4mm,橢圓形,表面粗糙,有圓形刻點。初產卵時乳白色,后變為黃色,最后漸變為紅褐色。
3. 幼蟲
體長25mm左右,體色變化較大,有淡褐、淺灰、淺灰藍等,腹面淡綠,為害果實時多為暗紅色。頭和前胸背板褐色,臀板灰褐色,各體節有明顯的灰褐色毛片。背面毛片較大,第l~8腹節氣門以上各具6個,成2橫列,前4后2。氣門橢圓形,圍氣門片黑褐色突起。
4. 蛹
體長10~14mm,褐色,腹部5~7節上生有齒狀突起,末端有細長卷曲鉤刺6個。
5. 繭
長橢圓形,灰褐色。
二、桃蛀螟的危害癥狀
桃蛀螟對果樹的危害非常嚴重,有時甚至引起絕收。群眾常用“十果九蛀”來反映桃蛀螟為害的嚴重性。桃蛀螟主要以幼蟲危害早中熟桃果的果肉,初孵幼蟲先在果梗周圍吐絲蛀食果皮,逐步蛀入果肉,也可危害嫩桃核。桃果受害后,蛀孔中流出黃褐色透明膠液,蛀孔周圍留有大量紅褐色蟲糞,幼蟲老熟后在蛀孔周圍結繭化蛹,也有在被害果內化蛹的。一個蟲果內有時有23頭幼蟲,部分幼蟲也轉果為害。最早5月15日即發現蟲蛀果。后期主要危害桃園附近的向日葵、高粱、玉米、板栗等。
三、桃蛀螟的生活習性
桃蛀螟成蟲白天靜伏于枝葉稠密處的葉背、雜草叢中或向日葵花盤背面,傍晚開始活動,黃昏時最盛,多在夜間羽化、交尾、產卵,取食花蜜、露水及成熟果實的汁液。對黑光燈有強烈趨性,對糖醋液也有趨性。成蟲喜產卵于枝葉茂密的桃果上,在桃果靠接的地方產卵最多。在桃果實上胴部產卵最多,果肩次之,縫合線最少,極少數產在果柄上。卵多在清晨孵化。
第1代幼蟲多危害桃果,少數危害梨和蘋果。第2代幼蟲大部分危害桃果,一部分轉移到春玉米上,少數危害梨和蘋果。第3代主要危害玉米,部分危害向日葵種子、石榴、蘋果和梨,桃果受害較少。第4代幼蟲危害向日葵和秋玉米等。老熟幼蟲結白色繭化蛹。危害桃的第1、2代幼蟲一般在結果枝及果靠近的地方或在果實內化蛹。
四、桃蛀螟的發生原因
1. 品種差異
成蟲產卵對桃果實的品種有一定的選擇性,早熟品種著卵較少,晚熟品種著卵量大且受害期長。
2. 氣候條件適宜
很多桃樹種植區冬季不冷,盛夏不熱,雨水充沛,溫度適宜,十分有利于桃蛀螟的生長繁殖和越冬。越冬幼蟲死亡率低,殘留基數高,致使越冬代成蟲數量多,羽化時間長,世代重疊現象明顯,給防治工作增加了難度。
3. 寄主種類增多
桃蛀螟是典型的雜食性害蟲。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桃、李、葡萄等經濟作物面積逐漸擴大,特別是春、秋季玉米等種植面積的增加及作物留稈越冬,為其取食越冬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給防治帶來了困難。
4. 防治方法不當
桃蛀螟是防治時效性非常強的害蟲。防治的最佳時期是越冬期和各代成蟲產卵后至低齡幼蟲初蛀果前,一旦幼蟲蛀入果內,防治十分困難。
5. 果園管理粗放
個別農戶對果園管理不到位,對園內病蟲害缺乏必要的認識。大部分都是在發現幼蟲蛀果后才噴藥,且存在連續使用1種或幾種農藥,盲目、濫用藥劑等習慣,使該蟲產生抗藥性,天敵被大量殺傷。再加上施肥不當等人為因素,導致該蟲逐年加重發生。
五、桃蛀螟的發生時間
桃蛀螟主要以老熟幼蟲在落葉,翹皮裂縫,土石縫中,以及玉米等等的其他的寄主植物中進行越冬,少部分以蛹越冬。一般待到翌年的4月中旬至5月初,其越冬代成蟲羽化。因桃蛀螟的發生與雨水有一定的關系,所以4月至5月間的多雨天氣,常有利于其發生,故其的羽化盛期會在4月的中、下旬。
而第1代的卵會始產于5月上旬,盛期為5月中旬。第1代幼蟲的發生盛期是5月中、下旬至6月初。第1代成蟲的發生盛期是6月上中旬。
到6月上中旬至7月初,第2代始產卵,盛期是6月中、下旬。第2代幼蟲的發生盛期是7月上、中旬。第2代成蟲的發生盛期是7月下旬至8月初。
7月底至9月上旬時,第3代卵始產。第3代幼蟲的發生盛期是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第3代成蟲的發生盛期是9月上、中旬。
第4代卵始產于8月的下旬至9月下旬。第4代幼蟲始于8月下旬,盛期是9月上、中旬。在這以后,桃蛀螟會以老熟幼蟲進行越冬。
六、桃蛀螟的防治措施
(一) 農業防治
1. 統一品種布局。選擇抗蟲品種,集中成片栽植,避免零星種植。
2. 清理越冬場所,消滅越冬幼蟲。早春(4月初前)清除玉米、高粱、向日葵等農作物殘株并燒毀;撿拾落果集中深埋;冬季刮除桃、李、梨等寄主植物的粗翹皮并集中燒毀;用泥漿封堵樹木縫隙、孔洞等,以減少越冬幼蟲。
3. 桃樹合理修剪。桃蛀螟成蟲喜棲于陰蔽處,常將卵產在果與果、果與枝密接處。因此,合理修剪桃樹可減少其為害:
①冬季修剪時合理留結果枝,多留中長果枝,少留短果枝;
②夏季修剪時利用抹芽、摘心、拿枝、扭梢、拉枝等,增強樹冠通風透光性;
③降冠修剪,以控制樹冠高度,便于疏果、套袋和藥劑防治。
4. 摘除蟲果。拾毀落果和摘除蟲果,消滅果內幼蟲。5月中旬至6月下旬注意觀察果實受害情況,徹底摘除被害果,將蟲果撿拾干凈,集中燒毀或深埋,消滅果內幼蟲,防止幼蟲轉果為害。
5. 疏果套袋。早熟品種在套袋前結合防治其他病蟲害噴藥1次,以消滅早期桃蛀螟所產的卵。對中、晚熟桃在5月1日前進行疏果套袋是防治桃蛀螟的有效措施。疏果時首先疏去病蟲果、小果和密集果,每短果枝留果1個或互相分開的果2個;中、長果枝疏去同側緊靠果,交叉留異側果,中果枝留果2~3個,長果枝留果4個。疏果后全面噴1次殺蟲殺菌劑,隨即套袋,可兼防桃小食心蟲、卷葉蛾等多種害蟲。
(二) 物理防治
利用桃蛀螟成蟲的趨光性、趨化性和嗜食性等誘殺其蟲,有效地降低該蟲的為害程度,減少下一代蟲的發生蟲源,輔助化學防治。臨沂市當前在誘殺防治方法上,多采用桃蛀螟性誘劑、頻振式滅蟲燈、種植嗜食作物等誘殺方法。
1. 性誘劑誘殺:于桃蛀螟成蟲羽化期,在桃園內均勻懸掛桃蛀螟性誘芯誘捕器,每公頃掛70~80個,誘殺成蟲。14~21天更換一次性誘芯,并注意補充誘捕器器皿中的水分,使性誘芯離水面保持1.5cm左右的距離。
2. 頻振式滅蟲燈誘殺:利用桃蛀螟成蟲的趨光性,于桃蛀螟成蟲羽化期,在桃園內設頻振式滅蟲燈誘殺成蟲。山地桃園每公頃設一盞,平原地桃園每1.5公頃左右設一盞。
3. 種植嗜食作物:桃蛀螟成蟲嗜食向日葵的花蜜補充營養,并在向日葵花盤上產卵孵化幼蟲為害,利用其嗜食性,在桃園內種植向日葵進行誘殺。選擇向日葵的早熟品種,于春季適時早播,為了延長向日葵的花期,可分兩期播種,兩期間相隔5~7天,每公頃桃園分散種植80~100株。在桃蛀螟成蟲羽化期每6~7天對向日葵花盤噴一次具有殺卵、殺幼蟲作用的農藥,如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殺死蟲卵及幼蟲。
(三) 生物防治
要注意保護好和利用好絨繭蜂、廣大腿小蜂、抱緣姬蜂、蜘蛛等等的天敵。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天敵的釋放,以求得能擴大寄生天敵的種群數量,并抑制住害蟲種群數量的增長和控制住該蟲的危害的程度。
(四) 化學防治
6月上、中旬成熟的早熟桃,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桃蛀螟成蟲產卵盛期至幼蟲孵化初期施藥防治,可噴灑20%氯蟲苯甲酰胺(康寬)懸浮劑5000倍液、40%樂斯本乳油1500倍液、2%阿維菌素乳油4000倍液、甲氰菊酯2000倍液等藥劑。噴藥要仔細、周到。重點噴藥部位在枝間、枝果間、果與果間、果實萼筒和葉的正反兩面。一般連續防治2~3次,每次間隔期為7~10天,注意交替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