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三國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鄧芝”這個名字,三國的歷史上接東漢,而東漢頂級世家之一便是鄧禹家族。鄧芝、鄧飏在三國也是有名之人,他們二人都是鄧禹的后裔,鄧禹公元2年出生,鄧芝公元178年生人,這之間已經有了百年光陰。百年之后,后人雖已不復先者的榮光,但是在鄧禹的名聲之下依然維持鄧家的顏面罷了。鄧禹跟隨劉秀開辟東漢,武能戰,文能宰,進可在朝,退可教子,明明只是活了五十八年人,卻將自己存在的痕跡擴展了將近兩百年!
一、少年識英,追隨劉秀表真心,君臣情始
鄧禹出生在南陽,少年時期已經遠赴長安學習了。他在長安巧遇了劉秀,自此念念不忘,認定了劉秀是有志之士,值得交往。可惜鄧禹學業結束后便回到了家鄉,就此失去了劉秀的訊息,過了八年,也就是公元23年,更始帝和劉秀各自為政,鄧禹沒有理會一直招攬自己的更始帝,主動尋著劉秀在河北的消息一路追隨而去。多年不見的朋友跨越黃河追來,劉秀歡喜不已,愿意給他安排個職位。鄧禹卻表示,自己不是來做官的,是為劉秀效死的,緊接著分析了更始帝的優劣情形,指出劉秀是潛在的明君,能夠招攬到天下的英才。
劉秀開懷大笑,自此將鄧禹封做將軍帶在身邊,對鄧禹推薦的人才信任有加。他們的軍馬在一年的時間里接連大勝,勝利的喜悅始終跟隨著他們。
二、沉穩有度,二十四歲食邑萬戶,君臣不疑
鄧禹能夠成為東漢第一名將,靠的并不是全勝的戰績,而是他沉穩面對失敗的態度。有的將軍因為想不開自己的失利,或萎靡或自盡。鄧禹在公元24年,帶著軍隊迎戰更始軍馬時,遭遇過大敗,同僚樊崇因此身死。鄧禹沒有被激怒,也沒有驚慌,始終冷靜分析局勢,最終擊潰更始軍,將河東收入囊中。此事一畢,鄧禹拜為大司徒,封酂侯,食邑萬戶。劉秀稱贊他就像顏回之于孔子,而他也不過二十四歲。
鄧禹對得起劉秀的稱贊,他顧全大局的心性已經刻入骨髓,這是好事也是壞事。一方面,百姓們愛戴他,經常聚眾迎接他,老人小孩都笑呵呵的,劉秀多次寫信夸他。另一方面,劉秀和鄧禹兵分兩路,鄧禹遲遲見不到攻占長安的機會,便不愿出擊,身邊的人按捺不住,有副將背叛離去,此事讓鄧禹的威望大減,自此常戰常敗。劉秀沒有責怪他,反而安慰他機會還沒有來到,讓他先休養生息。
三、遭遇大敗,再獲捷報亦疏遠權勢,君臣相敬
公元27年,是鄧禹人生一大滑鐵盧,與赤眉軍交戰多日,最后己方只有二十四騎逃回城去。如此大敗,鄧禹慚愧引咎,劉秀卻并不失望,一年后依然任命他率軍攻打延岑,此戰大勝!九年之后,天下終于安穩了,劉秀論功行賞,鄧禹改封高密侯,食邑四縣。地位越高,鄧禹越想關起門過自己的日子,他專心教養十三個兒女,讓他們皆有所長,為家族血脈奠定了絕佳的基礎,后人一提起鄧家,便知道他們家教養非凡。劉秀和后來的劉莊都很敬重他,他病重時,劉莊多次探問,直到他病逝。
筆者認為,劉秀如此信任鄧禹,一定是鄧禹個人秉性讓劉秀放心。他倆相識于少年,重聚于弱冠,相互扶持于青年,又相敬于中年,這樣的君臣之情讓后世無數史學家贊嘆。天下安定后,鄧禹不論是輔佐君王,還是教養子女都做得很好,這才是豪門大族能夠發展起來的真正原因呀!可惜并不是所有的子孫都對得起鄧家的名號,后人中的鄧飏在曹魏政中淪為臺中走狗,讓人不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