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自家孩子拿著手機不撒手、坐在電腦前不動窩的樣子,父母是又無奈又生氣。
前段時間“游戲障礙”甚至被世界衛生組織納入最新版國際疾病分類。
其主要特征為:
這條新聞一出,更是加劇了家長們對孩子玩手機、玩游戲這件事的恐慌。
電子產品是把雙刃劍,合理利用,對孩子產生正向影響,幫助孩子更好地面對現代生活,反之,它也能廢掉一個孩子。
沉迷手機,游戲成癮
僅僅是自制力的問題嗎?
一提起哪個孩子愛玩游戲,大人們都說:“這孩子自制力不行。”
家長常常將孩子對電子產品的上癮行為,看成是孩子的自制力差。
其實不然。
孩子沉迷手機只是一個表象,每個沉迷手機的孩子背后,都藏著未被滿足過的心理需求。
身邊有不少學生對游戲上癮,無一例外都是在現實生活中碰了壁。有的是家庭出了毛病,如父母感情出了問題;有的是人際交往遭遇挫折;有的是因為學習成績差,壓力大.....
拿社交來說,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探究孩子玩游戲的問題上發現:
游戲能滿足的孩子社交需求,游戲中的組隊、結伴、一起打怪殺敵,往往能滿足孩子的交友需要。
長期沉迷于網絡的孩子,或多或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不易被父母察覺的難題。
因為現實生活不快樂,才會對網絡世界產生依賴,游戲也才會被孩子當做逃避現實生活的途徑。
對手機游戲上癮
問題不僅在于孩子,更在于父母
父母請做對這三件事:
1.多給孩子愛和陪伴
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電子產品就成為了陪伴者,用玩游戲的方式逃避現實的空虛。
有數據顯示:在玩游戲的時間上,留守兒童要遠遠高于非留守兒童。
有位媽媽曾和我們訴苦,她和丈夫原本在上海上班,孩子留在老家給老人帶,去年回家過年發現讀初中的孩子喜歡宅在角落里,邊充電邊玩手機,喊他名字,半天才答應。
眼看孩子玩游戲無法自拔,成績也沒有起色,她和丈夫商量好,她決定留在家陪讀,陪了一學期,母子之間經常因為游戲爆發爭吵。
孩子對她說:“小時候你不管我,現在想管,晚了!”
她感到又無力又絕望。陪伴孩子太少,他長大了,想管也晚了。
有的父母一直陪伴在孩子身邊,孩子依舊沉迷游戲,有的父母忙的時候,主動將手機丟給小孩,自己去干別的事情。
不久后,孩子已經學會主動問自己要手機玩了。
我始終認為,一個童年在父母用心的陪伴中度過的孩子,是沒那么多心思想著游戲的。
想要孩子少玩游戲,就多多陪孩子。
2.多在親子關系上下功夫
父母與孩子之間沒有良好的相處模式,親子關系差,孩子也很容易對手機游戲上癮。
中小學生及其家長網絡游戲認知與態度研究調查分析:
有個癡迷游戲的孩子說:
“游戲世界里,沒有責罵,只有鼓勵,允許我們不停試錯。而不像現實中,我有哪次考的不好,他們從來不去問我為什么考的不好,也不去和我分析原因,只知道罵”。
在生活中,得到父母的認可和欣賞太難了,但是游戲不一樣,它能給孩子被鼓勵的感覺。
還有的孩子,寧愿相信網絡上的陌生人,也不相信父母,在他們眼里,父母走不進自己的內心,所以會沖著父母吼:“我的世界你不懂。”
親子關系好,意味著孩子信任你,你的話才能真的被孩子聽進去。
在親子關系非常好的家庭,孩子出現行為問題幾率多少會小一點,即使出現了,有關系作基礎,教育起來也會輕松許多。
3.不做壞榜樣,做好引導者
讓孩子遠離手機游戲的最好辦法,一是大人做好榜樣,二是對孩子合理引導。
有句話說得好:你離手機有多遠,就離孩子有多近。
家長的一舉一動往往都被孩子看在眼里,每天手機不離手,孩子怎么可能不受影響,所以在你抱怨孩子沉迷手機時,請先反思自己是否給孩子樹立了壞的榜樣。
家長不自律,是很難幫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
而所謂的合理引導,主要是指時間和內容的把控。對于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不讓孩子接觸是不現實的。
盡量避免過早地讓孩子接觸手機游戲,對于才兩三歲的孩子,能不讓他玩,就盡量不讓他玩。6歲后的孩子,需要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定好規則。
除此之外,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玩點別的東西,讓孩子感受到現實生活的溫暖和快樂,他才沒那么容易被網絡世界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