劑量問題應該說是中醫非常核心和關鍵的一個問題,有經驗的醫生,你在跟師學徒的時候,他可以告訴你方子,告訴你到藥,但是如果不告訴你量,你仍然是“摸黑”,所以說中醫的不傳之秘在于藥量。那么,傷寒論中一兩到底是多少克?按一兩等于3克?還是一兩等于15.6克?
倪海廈老師在講《傷寒論》第四集的時候說,有一個很有名的經方家陸九芝,他的外曾祖父,叫王樸莊,是乾隆末期,嘉慶年間,很有名的一個名醫,根據他們考證,漢制的8兩,就是今制的6錢,所以桂枝3兩,差不多2.3錢,就按3錢來算。倪海廈老師是臺灣人,臺灣一錢等于3.75克,所以倪師一錢等于4克(3.75克),二錢等于8克(7.5克),三錢12克(11.25克),4錢等于15克(15克),5錢等于18克(18.75克),六錢等于24克(22.5克),一兩等于38克(37.5克)。考古工作者在1981年出土的“光和大司農銅權”,現存于中國歷史博物館,被認為是推算漢制的權威標準,此權鑄于光和二年閏月廿三日,光和二年為公元179年,與張仲景為同年代。是漢靈帝劉宏繼位第二年(公元179年)頒布的“國家標準度量衡”,而這個“國標”的頒布正是仲景先師寫作《傷寒論》的年代。從權上銘文可知,此權為當時中央政府為統一全國衡器而頒布的標準。銅權,按秦漢密制的單位量值和權的量級程序,此權當為12斤權,標準重量當為2996克。每斤是 2996÷12≈249.7(克),所以按照這個重量來折合,1兩應該是249.7÷16≈15.6(克),據此東漢1兩合今之15.6克。那這時候就有很多朋友有疑問了,我到底是按照倪師講的一兩等于一錢4克,還是一兩等于15.6克呢?
這時候就涉及兩個問題:一是古今中藥的區別,二是因人而異。
古時候的藥材,基本都是醫師自己或者百姓在農閑時候上山采摘,而根據古書考證,漢代幾乎所有的方劑都是先稱量后炮制,顯然這個用量是大打折扣的。這是好多學者都忽略的重要問題。文獻考證,唐代以后用藥才是先炮制后稱量的。由唐以前的論述可見漢方是先稱量后炮制。藥有多末少末,又去根、莖、節等,故所稱藥量無法準確。《傷寒論》處方則更是如此,如麻黃湯: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若這些藥都是先稱量后炮制,麻黃先稱后去節,用量幾乎減少3~5%。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合和篇明確指出:“諸經方用藥,所以熬煉節度,皆腳注之。今方則不然,于此篇具條之,更不煩方下別住也”“凡藥治擇熬炮訖,然后稱之以充用,不得生稱”“凡麻黃,去節,先別煮兩三沸,掠去沫,更益水如本數,乃納余藥,不爾令人煩,寸斬之”。這里進一步明確了炮制后稱的是處方實際用量,更為準確。所以,考證漢代處方用量,不能單從重量出發,還要看其是否是先稱量后炮制的減重,彼時的處方用量,單從度量衡角度考證是有不足的。比如同樣的桂枝湯證,如果是張飛這樣的體格,你如果按一兩3克來開方,用倪海廈老師的話來說,那就是刷牙漱口,根本起不到多少療效。如果是換成林黛玉這樣嬌柔的弱女子呢?你按一兩15.6克,開桂枝三兩的話,桂枝差不多要47克,一個不小心,輕則心跳過速,重則可就一命嗚呼了!
并且如果換成小孩子來說,沒有成人那么強的體魄,劑量更是要慎重,所以開方用藥一定要因人而異,不能死板的藥典說只能用3克,那就小心翼翼,一點不敢多用,本來劑量大點吃一兩次就好的,因為劑量不夠,生生拖成重癥。或者度量衡說15.6克,不管患者高矮胖瘦統統大劑量,如果患者是桂枝湯證,結果你判斷錯了使用了麻黃湯,那病人本來毛孔打開著,一直都在出汗,喝了麻黃湯出汗更厲害,就有可能會出現大汗亡陽的情況,那可是會死人的。所以為什么傷寒經方慢慢不如溫病派?就是因為經方屬于峻劑,藥效太厲害,對癥的話一兩副就痊愈,而用不好會出人命,歷史上就有一些庸醫用麻黃湯治死過人的案例,所以現在的溫病派中醫是沒幾個敢用桂枝湯、麻黃湯等經方治療感冒的。所以,如果想要試藥,一定要多學一段時間,將基礎掌握的扎實了再試也不晚。
同時,現在還有種植藥材,轉基因藥材等問題,這些藥材有古代深山老林里野生藥材多少的藥效就不好說了。
最后來說下《傷寒論》中的一升大約是多少。
也是依據考古學,館藏上海博物館“光和大司農銅斛”,以及,館藏南京博物館“永平大司農銅合”的實際“度量衡”,我們可以獲知,仲景同時代的一升相當于今天的200ml,所以原文上的“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大家應該知道是多少了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