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劇圈出現了不少獻禮劇。而本月10日開播的《大江大河》,卻在靜悄悄中成了“劇王”。
豆瓣評分8.9分,實屬高分!
本是一部獻禮+年代的土味劇,靠著王凱、楊爍和董子健吸引了不少年輕觀眾。可沒成想,年輕人們奔著偶像去了,結果卻成功被這土味套牢。《大江大河》也成了能讓全家男女老少坐在一起刷的電視劇。
劇中人物講的臺詞,也常被觀眾用來當雞湯。
一個人的境界,受限于眼光。因人成事,因人廢事。
原來理論與實踐之間,存著一條說深也深,說淺也淺的溝,這條溝,叫做閱歷。
道路是曲折的,行進是艱難的,前途是光明的。
人這東西,殺人放火都或許情有可原,惟獨沒良心是永遠不能原諒的。
混日子,那是浪費爹媽給的好腦筋。
資本從來不是善良的東西。
《大江大河》改編自財經作家阿耐2009年出版的150萬字長篇小說《大江東去》,原著展現了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方方面面,更生動地刻畫了國企領導、農民企業家、個體戶等活躍在改革開放前沿的代表人物。
歷史上,在1978年一共發生了兩件大事:恢復高考和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確立了改革開放的發展戰略。電視劇《大江大河》的故事,也是從1978年開始講起的,并將劇中主人公的命運和這兩件大事聯系到了一起。
宋運輝和姐姐宋運萍是一對學霸姐弟,兩人一塊兒參加了當年的高考,雙雙過線。可就在得知分數的同時,噩耗也接踵而至。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反革命、黑五類),他們很可能上不了大學。
經過抗爭,全家好不容易爭取到了一個上大學的名額,姐姐權衡再三,主動放棄了資格。
當然,只靠這些劇情吸引人還不夠,為了讓觀眾感受到那個有著時代烙印的特殊年代,劇組也用了不少小心思。
第一集中,得知兩個孩子考上大學后,宋家父母做了滿滿一桌的“大餐”。有網友卻認為這頓四道菜的大餐有點寒酸。其實,道具組在當時還準備了紅燒肉和煮鴨子,但被導演堅決換下,因為在那個年代,尤其對宋家的家庭環境而言,紅燒肉這種級別的肉菜是不可能出現的。
還有劇中出現的一些道具,像生銹的菜刀與車輪、支農喂的小黑豬、破舊的衣衫、吃了又吃的地瓜、熟悉的二簡字、家里養的長毛兔、被汗水浸透帶有鹽漬的上衣……這些看似不起眼的道具,不僅代表了宋運輝和其家人的生活細節,也代表了那代人的時代記憶。
不瘋癲拍不成戲
究竟是什么樣的導演能拍出這樣的一部劇呢,就是他↓↓孔笙!
怎么樣,光是看面孔就已經土味十足了吧!可就是這么一位土味纏身的導演,硬生生地撐起了國產劇質量的半邊天。《瑯琊榜》《父母愛情》《戰長沙》《闖關東》《歡樂頌》等高質量的劇,都是他拍出來的。可年代、可古裝、可土味、可時尚,這樣的孔笙,真是讓人魔幻得五體投地!
而在片場,孔笙又是呆萌、可愛的中年大叔,經常在片場人來瘋,被工作人員稱作“孔萌萌”……以下是孔萌萌的日常↓↓
有戲癮的孔笙,還喜歡在自己的作品里客串龍套角色,原因是“超過3句臺詞的我演不了”……
《鬼吹燈》里孔笙客串的賣茶老人。
《歡樂頌》里孔笙的“背影殺”。
不過,如此“瘋癲”的孔笙,卻用攝像機拍出了一部又一部堪稱經典的電視劇,并成功把自己送入“內陸一線電視劇導演”的行列。
半路出家的導戲大拿
出生在山東的孔笙,大學里學的是中文專業,畢業之后在雜志社做編輯,文學功底自然是杠杠滴,這也奠定了他日后對劇本的態度——認真、苛刻。后來,孔笙又對攝影有了興趣,就自學了關于攝影的課程。1990年,歷史傳記劇《孔子》 開拍,孔笙經人介紹擔任攝影助理。等《孔子》拍完了,他索性從雜志社辭職,徹底做起了攝影。
1年后,孔笙做了主攝像的工作,更在1994年憑借人物傳記劇《孔繁森》獲山東省優秀攝像獎。照這么發展下去,他妥妥就成了攝像大拿,不成想,接了一部商業公司的戲,最后出來的東西不是他想要的。生氣的孔笙又去拍紀錄片,一拍就是兩年半。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那幾年他連養家的錢都拿不出來,只能又回去拍電視劇。
電影《孔繁森》
真正讓孔笙被人熟知的作品是2006年的《闖關東》,此后,他拍的大都是傳統的“大題材”,商業氣質并不濃厚,甚至更像是“央一”的標配劇。
在觀眾的眼里,凡是孔笙出手的作品,肯定錯不了。比起當下一些光打流量明星牌,劇情和制作卻粗制濫造的不良風,孔笙逆風而上,《父母愛情》《戰長沙》《瑯琊榜》……他對每一部作品的畫面都精心雕琢,可以說做到了極致。
尤其在此次的《大江大河》中,有些場景不能還原,但孔笙覺得這事兒不能對付。“當年生活過的這些人都還在,當年情況歷歷在目,他坐過的火車、騎過的自行車、他用的東西都還有人記得非常清晰。這些東西不能來一點假,一定要是真實的。”
為何要有這般堅持,孔笙有著自己的答案:“每個導演都要有自己的歷史觀,尊重歷史,盡量真實地還原歷史,這個很重要。年代戲,就意味著還有很多那個年代的人期待在這里找到回憶和共鳴,還有很多年輕人在這里找尋歷史,記住這一點,你就不敢隨便亂拍了。”
也難怪觀眾一致認為,“正午出品,必屬精品。”
“降住”華妃
如何拍出如此多叫好又叫座的劇?
孔笙有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秘訣:只選合適的演員,只講好看的故事。
無論是胡歌、王凱這類的成熟偶像,還是楊紫、楊爍這樣的新晉女神、男神,在孔笙的劇中,他們似乎都卸下了偶像包袱、褪去神仙的外衣,服服帖帖成了劇中的人物,老老實實為劇本服務。
《瑯琊榜2》片場,黃曉明(右二)與導演孔笙(左二)暢聊拍攝細節。
對于選演員,孔笙有自己的方法論,他認為劇本和演員要相輔相成,如果方法不對,用偶像就沒有意義。“我們盡量不去只看人氣,也不會說因為多大名氣就用,一切都看是否合適,外形、氣質和態度都很重要。”
其實在選角上,孔笙并非有多么高深莫測的訣竅,只是按劇本挑演員罷了。然而,這浮躁的行業讓像他這樣規矩的導演少之又少,反倒成了新聞了。
與眾多一線明星交手,對于如何打動演員,孔笙也有一套本事。比如,在邀請蔣欣演《歡樂頌》時,他就憑借一句話“降住”了華妃。
起初,蔣欣在看到劇本時,表示自己并不喜歡樊勝美,不愿意出演這個角色。
《歡樂頌》中,蔣欣飾演樊勝美。
而孔笙沒有解釋更多,只說道:“我覺得你能夠把她演好。”簡單的一句話,既肯定了蔣欣的能力,又表明自己的態度。果然,孔笙一說完,對塑造角色很有自己追求的蔣欣答應了片約。
后來《歡樂頌》熱播,樊勝美這一角色成為觀眾熱議的對象。蔣欣也因此成功地從華妃的形象中走了出來。正因為在孔笙的劇中總能收獲人氣和口碑,和他合作的明星也越來越多。
“手撕鬼子”太假
幾年下來,孔笙也拍過不少所謂的“主旋律”影片。
但不同于被普遍抨擊的“手撕鬼子”等雷劇,孔笙善于把特別“正”的片子拍出新鮮感。就連監制老炮兒韓三平都曾夸獎道:“我要跟孔導學一下怎么描寫人物命運,把一個小人物拍出歷史感、悲壯感,拍出宏大的史詩感。”
“日本人要是這么容易打,還用八年抗戰嗎?”孔笙認為拍抗戰片就要體現戰爭的殘酷性,不能太娛樂化,塑造英雄也要有生活的基礎和根基,這樣才會讓觀眾信服。“英雄要有根兒,英雄不是天生的英雄,不怕死不要命,這不合適,顯得假。”
那么,如何做到真呢?
為了拍出真實感,孔笙在開拍前會做很多準備工作。
拍《歡樂頌》時,為了了解年輕女孩的生活,孔笙甚至從網上、隔壁公司找來一群“小女生”,搞了兩次座談會。“她們的思想太活躍了。過去的女性比較輔助,現在女性喜歡主導,而且她們在一起的時候會拿男性當玩笑來開,有一點點女權的東西。”最終,這些生活中真實的人物,在孔笙的筆法下幻化成了劇中那5個性格迥異的女性形象。
為了雕琢一部作品,孔笙也從不吝惜在細節上花時間。
《瑯琊榜》中梅長蘇整日抱在手中的手爐,如今被孔笙收藏在辦公室的書架上。這只手爐雖說只是道具,但打開蓋后,膛中卻有黑色斑痕——這是拍戲時燒炭留下的痕跡。孔笙解釋說:“你不能讓演員捧著一個冰冷的手爐,假裝在取暖。”而《瑯琊榜》播出后,被網友力贊構圖精妙、服道精美、禮儀準確,這些夸贊正是由無數個細節支撐起來的。
梅長蘇的手爐
這些“功夫”在孔笙看來卻是理所應當,“做什么都得像那么回事兒”,這也正是他對于藝術的堅守。
孔笙認為導演最主要的工作是塑造意境:“導演就是一個氣氛的營造者。我們的鏡頭就像是文學作品的語言,你的表達是否準確、是否具有感染力,都是你要去思考的東西。”
創造一個夢,并且讓觀眾信以為真。只有這樣,在他們醒來的時候,才會記住這個夢。
作者:力力 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