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袁珂(1916—2001),當代中國神話學大師。1946年,任職臺灣省編譯館,開始系統化地研究中國神話。1949年回到四川,繼續從事文學暨神話學的研究;1978年調入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任研究員,1984年擔任中國神話學會主席。
西漢末年,印度佛教由西域大月氏傳入中國,這以后將近兩千年中,它對中國思想學術文化,曾產生很大的影響。佛教經典中的一些神話人物,如觀世音(觀音)、善財、龍女、文殊、普賢、韋馱、四大天王、十八羅漢、夜叉、哪吒、龍王、彌勒佛、散花天女等,通過僧侶們對經典的講述,和寺廟壁畫雕塑的“現身說法”,一般群眾早已對他們逐漸熟悉了。豈但熟悉,還根據這些人物的不同特點,創造了一些純是中國風格的神話。這些神話,有的人物就是故事的主角,如哪吒鬧海神話中的哪吒;有的雖暫居配角地位,卻仍舊是很重要的角色,如二郎擒孽龍中的觀音菩薩。不管是什么樣的情況,它總使人直觀地就能感到:這些神話人物雖然出自佛教典籍,但人物形象和故事本身卻已經經過一番中國化,成為有中國特點的東西了。
以夜叉神話為例。夜叉是梵文Yaksa的音譯,亦作“藥叉”、“閱叉”、“夜乞叉”,意為“能啖鬼”、“捷疾鬼”;是印度神話中一種半神的小神靈。佛教中作為北天王毗沙門的眷屬,列為天龍八部之一。雖然有的文學作品將他寫作惡魔,有的文學作品卻并不這樣看待。可是到了中國,夜叉卻無一例外地惡魔化了。唐宋時代傳述的一些夜叉故事,其形象都很兇惡。從下面一段,可略見一斑——
章仇兼瓊鎮蜀日,佛寺設大會,百戲在座。有十歲兒童舞于竿杪。忽有物狀如雕鶚,掠之而去。群眾大駭,因罷樂。后數日,其父母在高塔之上,梯而取之。則神如癡,久之方語。云:“見如壁畫飛天夜叉者,將入塔中,日飼果實飲饌之類,亦不知其所自?!毖?,方精神如初。(唐李綽《尚書故實》)
舊題為唐鄭還古(?)撰寫的《博異志》中,其“馬侍中”條云:“(馬燧)見一物長丈余,乃夜叉也。赤發蝟奮,金牙鋒鑠,臂曲癭木,甲挐獸爪,衣豹皮褲,攜兵直入室來。吐火噀血,跳擲哮吼,鐵石消鑠。燧之惴栗,殆喪魄忘情矣。”則是關于夜叉獰猛形象的淋漓描寫。《太平廣記》專門輯有夜叉事凡二卷,十多條,大抵都是唐代以后流傳于士大夫或民間的傳說。不難看出,“夜叉”一名雖來自佛典,卻已經完全成為中國神話的夜叉了。
類乎此者,還有龍女、觀音等。唐代神話小說“柳毅”中的那個涇河牧羊的龍女,就是一個具有中國格調的神女,當在下面有關章節中再詳述。上節所說“入龍宮為水仙”那個柳子華追隨的龍女,雖然寫得比較簡略,但仍看得出來,是中國式的龍女。至于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在廣大人民的心目中,也純是一個中國式的慈惠女神,有關她的神話,多半和宗教黏附緊密,成為“靈驗記”一類的宗教宣傳,自然無足采取。下面一段白族古籍《白古通記》記載的神話故事,因關系到地方風物,宗教的意味較少,可以作為中國格調的觀音神話的具體例子——
昔珥河之地,有羅剎一部出焉,啖人睛、人肉,號羅剎國。觀音愍其受害,乃化為梵僧,牽一犬自西天來,歷古宗、神川、義督、寧北、蒙茨和,入靈應山德源城,主喜張敬家。敬,羅剎貴臣也,見梵僧儀容,深禮敬之,介以見羅剎王。王甚喜,乃具人睛、人肉供之。僧辭曰:“不愿肉食,王誠眷禮,愿受隙地一庵居。”羅剎許之,且曰:“廣狹自裁?!鄙疲骸爸褂音卖囊徽?、我犬二躍之地,足矣?!绷_剎笑其少。僧云:“王勿后悔,請立契券?!眱A國觀者百萬人。既成契約,僧解袈裟一展,蓋其國都;叫犬令躍,一躍盡其東西,再躍盡其南北。羅剎張皇失聲曰:“如今我無居地矣!”僧曰:“不然,別有樂國勝汝國。”乃幻上陽溪石室,為金樓玉殿,以螺為人睛,飲食供張百具。羅剎喜,遂移居之。一入而石室遂閉,僧化為蜂由隙出。自此羅剎之患乃息。今此山及海東有犬躍之跡存焉。(王叔武《云南古佚書鈔》輯)
明楊慎《南詔野史》下卷說:“羅剎封石。點蒼山五臺峰上陽溪谷口,有方石如樓狀,世傳觀音大士閉羅剎于此,又名戳魔石。”這是現存的地方風物,優美的神話和這類地方風物結合起來,就更顯得栩栩如生了。正如四川灌縣有王婆崖,傳說二郎降孽龍的時候,觀音大士曾化身為姓王的老嫗,在這里賣面,將鐵鏈化作面條,幫助二郎擒鎖住了饑餓就餐的孽龍。
善財童子、散花天女及五百羅漢等在中國也都各有神話,因其偏于支離瑣碎,就不再多說。
佛教典籍中的神話人物移到中國來,化為中國神話故事中的英雄,其最大成就,莫過于哪吒鬧海神話中的哪吒。這段神話故事,首見于《三教搜神大全》卷七——
哪吒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噉(喊)一聲,云降雨從,乾坤爍動。因世間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母(妻)素知夫人。生下長子軍(金)吒,次木吒,師(帥)三胎。哪吒生五日,化身浴于東海,足踏水晶殿,飛身直上寶塔宮。龍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戰。師(帥)時七日,即能戰,殺九龍。老龍無奈何而哀帝,帥知之,截于天門之下而龍死焉。不意時上帝壇,手搭如來弓箭,射死石記娘娘之子,而石記興兵。帥取父壇降魔杵,西戰而戳之。父以石記為諸魔之領袖,怒其殺之,惹諸魔之兵也,帥遂割肉刻骨還父,而抱真靈求全于世尊之側。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為骨,藕為肉,系(絲)為脛,葉為衣而生之。授以密輪法旨,親受“木長子”三字,遂能大能小,透河入海,移星轉斗。玉帝封三十員第一總領使天帥之領袖,永鎮天門也。
此書前面有葉德輝序,說此書雖是明代刻本,卻是元版《搜神廣記》的異名。那么這段神話的產生時期也算是由來已久了?!斗馍裱萘x》第十二回至第十四回寫哪吒大鬧東海、蓮花化身,是全書最精彩的部分,當便是本此敷衍而成。《西游記》第八十三回寫道:“原來(李)天王生此子時,他左手掌上有一個‘哪’字,右手掌上有一個‘吒’字,故名哪吒。這太子三朝兒就下海凈身闖禍,踏倒水晶宮,捉住蛟龍,要抽筋為絳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殺之。哪吒奮怒,將刀在手,割肉還母,剔骨還父。還了父精母血,一點靈魂,竟到西方極樂世界告佛。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將碧藕為骨,荷葉為衣,念動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運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廣大。”也可算哪吒神話的節述。
哪吒的本源出處,考察起來,不為不早。唐鄭棨《開天傳信記》說:“宣律……常夜后行道,臨階墜墮。忽覺有人捧其足,顧視之,乃少年也。宣遽問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門天王之子那吒太子也。以護法之故,擁護和尚時已久矣?!?/strong>”可見哪吒之名,唐時已從西方傳來。至于哪吒的叛逆、反抗精神,實在不亞于孫悟空大鬧天宮。孫悟空鬧天宮反抗的是神權的統治,哪吒鬧海反抗的卻是封建家長的統治。哪吒“割肉還母、剔骨還父”就是這種不妥協的反抗精神的最深刻、最具體表現。他后來得到佛祖的救助,竟將“碧藕為骨、荷葉為衣”而再生了。像這樣的神話虛構所造成的意境,給人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宋釋普濟撰寫的禪門要典之一的《五燈會元》卷二說:“那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運大法力,為父母說法。”當便是這段神話淵源。元雜劇有吳昌齡《那吒太子眼睛記》,明有無名氏《猛烈那吒三變化》,俱演哪吒事,惜前者失傳。元明小說戲文常以哪吒為題材,可見這個神話人物是相當深入人心而為群眾所喜愛的。我們當然要把這類雖然來自佛典卻早已中國化了的神話人物及故事,納入神話的考察范圍。
——摘自 袁珂《中國神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