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有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我國一直以來采取的都是保守安民的政治策略,對外的侵略性并不強(元朝除外),大部分跟異族的戰爭都是為了更好的自保,卻沒想到在與異族的戰斗中,我國的版圖越來越大,從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原地區,逐漸演變成如今縱深如此之大的泱泱大國。而在疆域增長的過程中,為了能更好的統治本國疆土,雖然各個朝代的官職都在不斷變化,以此適應新的治理需求,但有一個官職卻是亙古不變的,那就是傳說中的—封疆大吏。鏈接出售
封疆大吏泛指一省或多省的最高長官,而省的概念來自于元朝,當然,在此之前的朝代都有各的叫法,職位名稱也不一樣,如唐朝的節度使就是典型的封疆大吏,這個職位的權力相當大,有權統領所在地區的所有軍事與民生,按現在的說法就是省委書記外加軍區總司令。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清朝時期,卻出現了一個相當尷尬的官職,級別上雖然仍屬于封疆大吏,但實權卻連比它小好幾級的知府都不如,但凡有點事業心的人都不愿意干,因為弄不好就有可能閑一輩子。那么這個官職到底什么呢?臉譜君馬上為大家揭秘。
其實這個職位大家都很熟悉,它就是我們總能在影視劇中看到的—提督。這個官職在清朝是實打實的正一品官銜,后來為了區分地區,還在前面加上省銜,比如去山東就是山東提督(周星馳主演的《武狀元蘇乞兒》,吳孟達就是這個官職,看他一天無所事事的樣子,大家就知道這個職位有多閑了)。
提督比巡撫還要高一級,和有尚書銜的總督是平級的,本來是一省綠營的最高領導人,手攬全省的軍政大權,和總督共稱封疆大吏??上У搅饲宄泻笃?,權利被朝廷不斷弱化,這個職位就逐漸變成了雞肋般的存在,一副可有可無的樣子,封疆大吏更是有名無實,整天除了喝酒遛鳥,估計就剩下和眾多小妾們“起膩”了。
在很多清朝的電視劇中,我們最經常見到的兩個官職就是巡撫和總督,但因為權限重疊的地方很多,界線不明,所以經常造成總督和巡撫爭權的問題,而官階更高的提督卻在這場競爭中被踢出局了,根本沒有分庭抗禮的底氣,還要在前兩者面前裝孫子,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提督名義的官階雖高,但實際擁有的權力卻非常低。
以官員的考核來說,三年進行一次劣者下優者上,但地方上對官員的考察權利只掌握在總督和巡撫的手里,提督屬于被考察者,這樣一來提督就會受制于人,因為你的升遷都掌握在別人手里,話語權當然就會大大降低,還有,總督和巡撫乃至按察使知府都有給皇帝上密折的權力,提督卻啥也沒有,心里有苦連伸冤的地方都沒有。
自己的仕途前程掌握在總督和巡撫手里,自己又沒有打小報告的權利,一旦和那些人起了爭端,恐怕只有辭官待參的命,所以名為封疆大吏的提督非但不能插手地方政務,就連在軍務上也要受到總督和巡撫的轄制。那么問題來了,既然當初設立了這個職位,還給了那么高的官階,后來怎么就名存實亡了呢?
原因也很簡單,歷朝歷代都有一些位高但權輕的職位,用來對官員明升暗降,還有就是軍隊的問題,滿清的皇帝從來沒對漢人真正的信任過,在他們心里只有八旗軍隊才是維護統治的基礎,作為漢人軍隊的綠營在各項待遇上都比不上八旗,作為綠營統帥的提督,又怎么可能會有太大的權利呢,但又有一部分權力促使總督和巡撫不能完全掌控軍隊,雖然穩固了皇權,可遇到戰事就會令出多門造成混亂,這也是清朝后期對敵經常戰敗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