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哥釉長頸瓶,清康熙時期所制,高18.8厘米,口徑3.4厘米,足徑6.4厘米。清宮舊藏。瓶直口,長頸,圓腹,圈足。通體施仿哥釉,釉色淺淡泛黃,片紋細密,色調深淺不一。無款。康熙朝仿哥釉是清代仿哥釉的初興階段,其風格樸實自然。
仿哥釉瓶,清康熙時期所制,高21厘米,口徑3.9厘米,足徑5.9厘米。瓶口微撇,橢圓腹,圈足。通體施仿哥釉,釉呈色偏米黃,略泛灰白,釉面大小開片錯落有致。無款。
(接上圖)
仿哥釉菊瓣盤,清康熙時期所制,高3.2厘米,口徑20.3厘米,足徑12.5厘米。清宮舊藏。盤呈菊瓣形,敞口,淺腹,圈足。通體施仿哥釉,,釉呈青綠色,釉面開細碎紋片,片紋呈黃色。口沿涂醬色釉。無款。
仿哥釉三羊瓶,清雍正時期所制,高27厘米,口徑7.3厘米,足徑9.8厘米。瓶洗口,細長頸,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外撇。通體及足內均施仿哥釉,釉面有大開片紋。瓶身上下共凸起弦紋四道。脛部塑貼素胎三羊。足底邊涂醬色釉。
(接上圖)足內有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此瓶的器型是雍正朝仿哥釉器中的創新之作。塑貼三羊裝飾,寓意“三陽開泰”。
仿哥釉古銅紋方尊,清雍正時期所制,高24厘米,口徑12.3/9.3厘米,足徑10.8/8.8厘米。尊仿口外奓,溜肩,方腹,方圈足外撇。肩兩側塑貼獸耳銜環。外口,肩下,足邊露出黑褐色胎骨,模印仿古銅器的饕餮紋一周;除露胎部分外通體及足內均施青灰色仿哥釉,釉面開片紋。
(接上圖)足底露胎,足內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此尊器型仿古銅器,是雍正朝仿哥釉瓷器中的新作。其無釉處露出胎色及模印饕餮紋等刻意模仿古銅器的裝飾效果,更流行于以后各朝。
仿哥釉獸耳爐,清雍正時期所制,高8厘米,口徑12.5厘米,足徑8.5厘米。清宮舊藏。爐口外撇,弧壁,圈足。腹兩側有雙獸耳。通體及足內均施仿哥釉,釉面大小開片紋相間;大片呈黑色,小片呈黃色,是仿哥釉器“金絲鐵線”的特征。足邊無釉,露黑褐色胎骨。足內有三支釘痕。無款。
(接上圖)此爐是雍正朝仿哥釉器中的成功之作,其器型、釉色、釉面等特征均與宋哥窯器極相似,只是其支釘痕比傳世宋哥窯器的支釘痕略大。
仿哥釉桃式洗,清乾隆時期所制,通高4.5厘米,通長25.5厘米。洗若一個半剖開的桃子,斂口、弧壁、平底。近蒂處塑貼幾片桃葉與一個完整的桃實。通體施仿宋哥窯釉色,幽雅凝重,器身遍布“金絲鐵線”開片紋。
(接上圖)底有陰刻“內府珍藏”四字雙行篆書款。
仿哥釉葉式洗,清乾隆時期所制,通長18厘米,通寬13.5厘米。清宮舊藏。洗造型如一片樹葉,葉脈里凸外凹,清晰可見。通體施青灰色仿哥釉,釉面大小開片迂回穿插。
(接上圖)底有六個支釘痕,并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此筆洗將仿生造型與宋哥窯優美的開片結合在一起,別具風韻。
宜興窯仿哥釉三足洗,清代所制, 高11.7厘米,口徑19.8/17.9厘米。清宮舊藏。洗呈八方形,如半個桃狀。洗底下承以模擬枝干的三足。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有細碎片紋。無款。宜興窯室中國著名的產陶圣地,其產品以紫砂器最負盛名。此外,宜興窯以生產仿哥釉瓷器,其特色是采用宜興特有的陶泥制胎。這種工藝早在明代中期已大量出現,清代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