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月圓人團圓,這是古往今來中國人最美好的心愿。然而,人生別離卻又是常常發生的事情,無奈又悲哀。每當此時,無論人們身在何處,做著何事,與何人在一起,心里面最思念的應該就是自己的親人。遠隔天涯海角,今人尚可以借助現代化的通信工具一解思鄉之苦。可是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人們能做的就只有抬頭仰望夜空中的月亮了。
于是,“月亮”與“故鄉”在古人的詩詞里便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系,成就了數不勝數的美麗詩篇。今天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詞作就是中國文學史上描寫中秋的千古名篇,唱盡人間悲歡離合。關于這首詞,宋人胡仔在他的《苕溪漁隱叢話》中曾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他詞盡廢。”
水調歌頭 蘇軾(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是作者在宋神宗熙寧九年,即1076年中秋在山東密州太守任上創作的。當時,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遭到排擠,被逐出京師。此后,他便輾轉各地,屢遭貶謫。他創作這首詞時,弟弟蘇轍與他有7年沒有見面了。面對仕途的坎坷曲折,蘇軾想擺脫塵世的束縛,超然物外,可是一想到自己的家人,他又無法徹底地拋棄紅塵。此時此刻,正值中秋佳節,他心里非常思念弟弟蘇轍,這就是整首詞的基調。
詞的開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就像是神來之筆,橫空出世,其氣勢不亞于李白《將進酒》中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實際上,蘇軾是非常欣賞李白的,這句詞句就是化用了李白《把酒問月》中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然而,李白的“問月”顯得較為舒緩,而蘇軾的“問月”就顯得更強烈,更迫切。蘇軾生性樂觀豪放,在這首詞里,他與青天為友,對月當歌,這萬丈的豪情和不凡的氣勢,除了李白,還有誰能與之爭鋒?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承接開篇發問,用“天上宮闕”對應“明月”,用“是何年”對應“幾時有”,構思何其巧妙!這一句就把對月亮和青天的向往又推進了一層:詞人很想飛到天上去看個究竟,可是他也不知道天上究竟是哪一年。于是緊接著就有了下一句的“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蘇軾才高,常常以“謫仙人”自稱,世人也稱他位“仙”,所以這里用“歸去”一詞真是再合適不過了。然而,青天那么高,肯定寒意侵人,詞人覺得自己或許不能承受。這里,其實也暗示了作者此時心里的孤獨和凄冷。想到這里,作者不由地發出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的感慨:青天高寒,還不如在人間對月起舞,與自己的影子一起自得其樂,這比上青天要快活地多!剎那間,作者的思緒又從天上回到了人間。由此,也可以看出蘇軾曠達樂觀的性情。
下闕開頭“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寫月亮的移動:它轉過了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窗戶,照進了失眠人的身上。在這一句里,三個動詞,“轉”“低”“照”前后相連,一氣呵成,即寫出了月亮在中秋夜的行動軌跡,又暗示了時光悄然流轉,夜已經深了。這里的“失眠之人”既指作者本人,也指中秋之夜所有不能與家人團聚的而失眠的游子。“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不具備人的情感,也無所謂喜怒哀樂,但是它為什么要在中秋之夜圓圓地照耀著人間呢?這一問看似無理,實則表達了作者此時的心情。他渴望與親人團聚,非常思念遠方的弟弟。所以,這一問又是問得很有情,充滿了人生的無奈和對離人們的同情。
然而,蘇軾是個曠達樂觀的人,他不會讓自己長久地處在一種低落悲傷的心情中,他要開解自己,于是他筆鋒一轉,自我寬慰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人的悲歡離合與月亮的陰晴圓缺都是客觀的現象,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自古都不能同時滿足。怎么辦了?唯有祝愿月長久,人長久,在中秋佳節能共看月圓。如果這樣的話,即使相隔千里又何妨了?這兩句并非一般的自我安慰之詞,而是超越了時空的限制,把時間,空間和人生都聯系在了一起,讓全詞的境界上升到了一個無比廣闊的高度,使全詞充滿了詩意的浪漫。至此,全詞也在美好的祝福聲中結束了。
蘇軾一生,幾經生死,風波不斷,盡管遭遇了很多打擊,卻一直都能保持一種樂觀積極,豁達開朗的性格,這首詞就是他人生達觀的證明。縱觀全詞,處處都流動著一股飄逸的仙氣,上天入地,縱橫萬里,充滿著對生命的熱愛和呼喚,充滿著美好人生的向往,充滿著作者對不如意現實的自我慰藉。這首詞足以堪稱史上最富盛名的中秋詞,此詞一出,余詞盡廢!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