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親人(或朋友)患有抑郁癥,我該做些什么呢?”這是陪同患者治療的家人及朋友常問的一句話。一個人會陷入到理想化自我的幻想之中,和他童年的經歷及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系。正是因為現實難于面對,所以他才沉溺于理想化自我之中以逃避殘酷的現實,或被捧得太高而不能面對平凡的自己。家人應該怎么做,如果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那么就需要放棄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如果是無意中把孩子當成炫耀或完成自己未完成心愿的工具,那么請讓他成為他自己,去追求他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過去太過用苛責來體現你對他的愛,那么請放棄這種苛責,無條件地去愛他;如果過于溺愛,以他為中心,那么讓他去承擔他本該承擔的,去面對他本該去面對的……
當然過去的一切都無法改變,現在所做的僅僅是彌補,不要指望自己改變了,對方就一定要改變,這不是交換的條件,而是作為家長的本份。要有耐心,但不縱容,在治療中會發現一些家長,因為過去沒有學會如何來愛孩子,當孩子陷入抑郁之后就拼命地彌補,結果讓他的依賴性變得更強,更沒有勇氣去面對生活的挑戰。最后,成為了一個離開父母就不能活的“寄生蟲”。不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在心理治療上有這樣一句話:“孩子的問題就是父母的問題”,雖然這句話有些極端,但也不無道理。在治療中我經常會發現一些存在抑郁及其它神經癥的患者,其父母的問題更大,也正是因為父母的問題,所以父母才無意識中把自己的病態要求轉嫁到孩子身上,讓他無力承擔,最后無力面對現實。我的一位患者,他的父親是家庭中第十個孩子,也算是老來得子,所以他的父親從小就被他的父母照顧得無微不至,當然他也很自然地把這種溺愛型的教育方式用來教育自己的兒子。兒子任何期望他都會去滿足,無論這種要求是多么不合理。就算是兒子要把媽媽趕出家門,爸爸都會服從。甚至當他讀大學的時候還不能一個人洗澡,還要爸爸來陪。就算是他和同學發生矛盾,都需要爸爸請同學吃飯來緩和氣氛,離開了爸爸他什么都不能做,連上學都是爸爸哄著才能去。雖然他已經上了大學,但在內心中他依然好像是五歲的孩子。他放棄了生活,因為沒有勇氣去面對未知的挑戰,沒有力量來承擔起本該自己承擔的生活的責任。他只能依附于父親來滿足自己的需要,脫離了病態依賴的對象他無法生活。
在臨床實踐中會發現:“做人”的遺傳,比生理的遺傳更可怕。一位母親,她本人就非常自戀,也正是因為她的自戀,能看的上眼的異性還真不多,結果到了四十歲才勉強結婚,婚后則兩地分居,因為她無法和這個“凡人”在一起生活??上攵?,她對孩子會如何,只要孩子犯了一點錯誤就會被她嚴厲指責;只要孩子沒有按照她的意思做,她就有辦法讓孩子內疚;只要孩子沒有達到她所期望的優秀,她就會拼命地貶低。試想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如何能夠培養起對自己的信心?可悲的是,就算在治療室,他的母親依然在為自己的種種行為辯護。當然這個例子有些極端,但試想,這樣的父母在生活中難道不常見?而且中國文化還支持這種教育方式,還提倡“棍棒下出孝子”,所以具有病態人格的父母會更加肆無忌憚地把自己的病態要求施加在孩子身上,還振振有詞地說:“因為愛,所以我才這么做”。
當然,并不是說對孩子嚴格要求不好,其實嚴格或是寬容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區別,孩子會敏感地感受到這種“形式”下隱含的“內容”——是出于愛的寬容,還是一種冷漠的忽視;是出于愛的嚴厲,還是為了滿足父母個人的病態需要;是出于愛的期望,還是把孩子當成一種炫耀的工具……我還記得一位患者說起他小時候的一段經歷,希望他的經歷不要再重演。他說:“從小我父母關系就不好,經常打架,因為我認為男人不應該欺負女人,所以從小我就不喜歡父親,和母親站在一邊。但母親從來就不給我好臉色看,總是無緣無故,或因為很小的事情打罵我,比如,回家晚了十分鐘她就要罵我兩個小時。所以我很羨慕別人的媽媽對孩子好,但當我真的到了別人家,看到同學和他的母親在一起的時候,我又感覺他的媽媽對他有些‘不正?!?。因為我看見他可以和母親輕松地聊天。這些事情在我看來是無法理解的,因為在家里父母從來就不和我輕松自在地聊天,所以我一直以為這就是孩子和父母的交往模式?!?span lang="EN-US">
所以在治療中我經常會有一種無奈,有時我會清楚地意識到:孩子的問題正是父母的問題的一種反映,但父母卻一味地縱容或苛責孩子,而不懂得反思自己的問題。就算治療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患者的癥狀有所緩解,但我不知道他再次回到父母身邊,回到那個讓他患病的家庭氛圍中,他又會如何。
當然,當孩子出現問題后,一些家長也會很快地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并且停止了對他的苛責與否定,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而不是一錯再錯。這時,父母能做的就是支持孩子接受治療,幫他從內心的掙扎中走出來。當他陷入絕望的時候父母要給予他鼓勵;當他動搖的時候父母要成為他最后的依靠;當他否定自己的時候父母要成為那最后一個依然接納他的人;當他看不到自己的進步的時候父母要從他點滴的進步中看到希望……
當我陷入抑郁的時候給我幫助最大的就是我的親人,無論我對自己多不滿意,無論我認為自己多么失敗,親人并沒有把我當成一個失敗者。外婆經常因為我小的努力和成績鼓勵我,我可以感受到這種肯定不是為了肯定而肯定,而是由衷地因為我的努力而驕傲。這種真摯的鼓勵是很難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只是每當想到她慈愛的目光,我就會更加有力量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而我的母親無論我的狀態有多么糟糕,她依然對我不離不棄,即使當我拋棄了全世界,全世界也拋棄我的時候,我知道她就是那最后一個還愛著我的人。雖然這一切不是治療,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卻是最好的治療。從她們身上,我知道了就算全世界都拋棄了你,你也要成為那最后還愛自己的人,因為愛沒有條件。并且為了愛,也值得奮力走出抑郁,也值得在苦難中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