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與的快樂往往大于索取,比如做慈善或志愿者。]
積極心理學家們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發現,女性經歷的瑣細的小事件(如收到小禮物等等)會影響她們的主觀幸福感,而男性則更傾向于受近期生活事件的整體影響。此外,心理學家們還發現,當個體具有穩定的情緒、較高人際信任時,會擁有更高的主觀幸福感。
[企業和領導需要建立和諧信任的工作氛圍。注:和諧不等于表面的一團和氣,而是可以坦誠開放的交流、爭辯,也可以一起吃喝玩樂。合而不同,百花齊放。]
快樂這種積極情緒也是積極心理學的重點研究對象之一,很多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在貧困的國家,人們的快樂程度與收入水平有較大相關;而在富裕的發達國家,個人的快樂程度與收入水平相關甚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快樂的人比不快樂的人更容易覺察到周圍環境中的積極因素,擁有更加親密的人際關系——更多更好的朋友和甜蜜美滿的婚姻。
[所以收入達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是財富越多越快樂。]
D.M.Buss提出了如何快樂的小方法: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并發展親密友誼;選擇一個與自己在價值觀、興趣、性格特征等方面都相似的配偶;為自己設定一定的目標,包括長期和短期的目標,目標的實現會給人帶來很大的滿足和快樂。
如果說塞里格曼等心理學家是積極心理學的理論的奠基人和研究者,那么本—沙哈爾則是這些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傳授者和應用者。
本一沙哈爾,美國人,22歲時到哈佛大學學習心理學和哲學。本科畢業后,作為哈佛大學最優秀的三個學生之一,被推薦到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教育學。工作兩年后,也就是在他29歲時,回到哈佛大學,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畢業后,留校任教。
他講授的課程包括:“積極心理學”和“領導心理學”。他的“積極心理學”課程打敗了歷來的王牌課程“經濟學原理”,成為最受哈佛學子歡迎的課程——哈佛大學中有20%的學生選修此課,也就是說,每五個學生中就有一人選修他的“積極心理學”課程,創下了哈佛大學歷年來聽課率最高的歷史記錄。并且,有23%的聽課者向教學委員會反饋,這門課“改變了他們的一生”。因此,本一沙哈爾被譽為“最受歡迎的人生導師”。他在美國為500強企業的領袖及高層管理者培訓,其課程因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被譽為“摸得著幸福”的心理課程。除了在美國被公認成功外,1995至今,他為英國、羅馬尼亞、以色列、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和印度的多家企業進行數百場講座,大獲贊譽。2007年1月本—沙哈爾應邀來京授課,并在北京高校開設積極心理學專場講座。在清華的演講后,一位清華學生說,“今晚對積極心理學的感受,正如泰勒先生第一張幻燈片上所說——一生至少一次,一次改變一生”。
本—沙哈爾根據自己多年的專業學習、親身經歷以及培訓和授課經驗,總結出了關于幸福和快樂的六點秘訣:
一、接受自己——無論優點還是缺點;
二、快樂需要意義;
三、頭腦說了算;
四、身體很重要;
五、越簡單越好;
六、感激要說出來。
從我們誕生——脫離母體,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在不斷地探索自我。還是嬰孩的時候,我們用我們的手、腳還有嘴唇去感受一切,我們發現啃咬自己手指和啃咬母親手指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咬自己的時候,不但嘴唇有感覺,手指也會痛。通過千萬次這樣的嘗試和探索,我們逐漸區分出了自己和自己周圍的世界。
[所以6個月到1歲的孩子喜歡抱著自己的腳丫子咬的不亦樂乎,也喜歡把任何東西放在嘴巴里面。這個時期他們是用嘴唇去感受外界。]
慢慢地,我們開始長大,我們開始被告知什么是對,什么是錯;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我們身上哪些地方是被人喜歡的,哪些地方是不被喜歡的。慢慢地,我們開始壓抑、隱藏掉這些錯誤和“不該”,按照別人期望的方式來表現。我們心中逐漸有了自己的形象,它有時清晰,有時模糊。大多時候,我們都很了解自己。但是,當我們憤怒、嫉妒的時候,連我們自己都很驚訝:我為什么會這樣?一點都不可愛!
現在,請拋下這些是非道德標準,跟隨我們的腳步來重新探索:我是誰?我是個什么樣的人?我有哪些優點,哪些缺點?并且接受全部的自己,愛上全部的自己。
一、我是怎樣的人?
(一)一個小測試——幫助你了解自己
下面,請大家做一個小測試,以增進對自己的了解。首先,在下面的寫出20句“我是怎樣的人”。請盡量選擇一些能反映出你的個人風格的語句,如:我是個開朗/憂郁……的人,避免籍貫、性別等描述。這可能要花些時間和精力,但是認真填寫之后,你會有更多的收獲。
然后將你填寫的20項作下列歸類:
最后,評估一下自己的描述是肯定,還是否定的。如:“我是一個悲觀的人”就表示否定,相反,“我是一個聰明的人”,則表示肯定。肯定的描述記+1分,否定的描述記-1分,將所有的項目得分加起來,得到一個總分。如果總分大于零,則表示,你對目前的自己還比較滿意;如果,總分小于零,則表示,你對目前的自己還不滿意。
(二)“我”的構成
在做上面的小測試的時候,是否發現,很難寫出那20個“我”呢?那么,什么是我?我到底是什么樣的人呢?如果你還存有疑問的話,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做了上面的測試之后,是否對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呢?那么,有哪些是你喜歡的,哪些是你不喜歡的?哪些是你接納的,哪些是你不接納的呢?
我想大家可能對自身的積極方面,如高挑的身材、優異的學習成績、開朗的性格、愉快的心情,都是樂于接受的;而對于自身的消極方面,如平凡的相貌、貧窮的家庭、害羞的性格、抑郁的情緒,則幾乎沒有人愿意接受。
不接納自己的人常常會有某種程度的自我否認和自我排斥。例如,一個女大學生是這樣描述自己的:
因為我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所以剛入學時,我內心充滿了矛盾與痛楚,我責怪自己,為什么平時沒有多努力一些,考場上沒有發揮得更好一點。我甚至覺得在這個學校里一點前途都沒有了。這種矛盾與痛楚折磨了我許久。
但是,這個女孩后來認識到了只有接納自己才能有自信,帶著那么多對自己的不滿和拒絕,是不能成長的。
[包袱太重,何以前行?自信,甚至稍微有點過度自信會帶來成功,成功又能增強自信,如此互相強化。自信是讓人成功和幸福至關重要的因素。]
所以,她后來談到:我當時想,無論怎樣,我都不要再苛求自己,要學會包容,學會從跌倒的地方爬起來……現在我已經停止了否認和逃避自己的負性情緒,變得自尊和自愛。同時也更加自信了,我又找到了真實的自己……
的確,自我接納是一個人健康成長的前提。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問題都不敢正視,對自己有那么多的不滿與失望,甚至是否定和拒絕,那他怎么能引導自己成長?所以,我們應該坦然面對自己的人生,停止苛刻的要求自己,不去無端憂慮和自責,做到自我接納,接納全部的自己。
[拒絕自己恰恰是想把問題隱匿起來,而不是建設性的去應對,去發掘。]
自我接納是指個體對自身以及自身所具特征所持的一種積極的態度,不因自身優點而驕傲,也不因自己的缺點而自卑,即能夠坦然接受現實中的自己。
一個人,如果能夠清楚地認知自己、準確地評價自己,就能夠制定現實可行的目標,進而采取有效的行動,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最終取得成功;相反,一個人如果不能清楚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對自身的評價并不穩定,時而自卑,時而自負,就會影響自身的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能夠接受自己,就說明他沒有明顯的自卑心理,能夠比較客觀地認識自己,心理上比較平衡,他們采取的自我防御越少,社會適應能力就越強。
[在企業里做360度反饋或之類的反饋時,可以看到那些自信和悅納自己的人可以很好的接受結果,并且坦誠的和團隊交流。而反之,則是憤怒、質疑、防御、反對。那些能放下架子,敢于自嘲,不怕被揭短的人是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內心自卑的人,不悅納自己的人才會過高評價自己,或者咄咄逼人,虛張聲勢,不善于傾聽,夸夸其談。]
有效地實現自我接納。
1.正視自己的缺點
不論自認為有多少缺點和不足,做了多少傻事、壞事或蠢事,從現在起,都停止對自己的挑剔和責備,要學習為自己辯護,維護生命的尊嚴和價值。如果一個人能夠正視并且接納自己的弱點,那就意味著他不但正確地認識到了自身的局限性,同時也停止對自己的不滿和批判。這可以使我們不把時間浪費在自責和沮喪上,而是集中精力去發掘自己的優勢,或者增強自身的能力,這樣就可以少走彎路。
[但是注意,正視是深刻的自我剖析和反省,而不是表面的承認。]
2.正視自己的負性情緒
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負性情緒,如:嫉妒、恐懼、緊張、生氣、憤怒……如果我們產生了負性情緒,不要去壓抑、否認或掩飾它,更不要責備自己,苛求自己。要先坦然地承認并且接納自己的負性情緒,不論它是沮喪、憤怒、焦慮還是敵意。
因為負性情緒就是生命中合情合理的部分,例如,不小心扭傷了腳,我們會感到疼痛;孩子夭折,我們會感到痛苦;當受到威脅時,我們會感覺恐懼;有人離開時,我們會感覺悲傷,這就是生活,是合情合理的痛苦。基本的人類情緒,如恐懼、憤怒、悲痛等,自有他們重要的存在目的:它們保護我們,提醒我們對現狀要有所警覺,恐懼驅使我們對潛在的危險格外小心謹慎,憤怒激起我們的勇氣,悲痛促使我們反思生命的意義,它們是促使我們改變現狀的先決條件。如果一個人不為自己的成績差而沮喪,他就不會想努力學習;如果一個人不為和別人的矛盾而苦惱,他就不知道自己的人際交往方式需要調節。所以,不要怕產生負性情緒,也不要否認或逃避,要首先接納它,然后再想辦法解決引起負性情緒的問題。
[所有的情緒都有其功能性,也沒有絕對的正面和負面之說,而是看它的程度和影響。]
有位同學談起曾經困擾她很久的一件事:她上初中時,外婆病重,她每周都去看望外婆。有一個周末,她因為作業實在太多,沒有去看外婆,打算下周多陪老人家一會兒。沒想到,外婆就在那周去世了。“這么多年,她一直都不能原諒自己,這件事成了她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她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之中:自己的父母忙于工作,從小就是被外婆照顧,可是連外婆病重自己都沒有去看望,也沒有見到外婆最后一面??墒?,接受關于自我接納的訓練后,她好像一下子就想通了。她覺得:“既然再怎樣自責都無濟于事,那么我就爭取不再犯類似的錯誤,重要的還是做好現在。其實從那以后,我只要有空就會在家陪伴父母,或者去看奶奶。把時間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
3.無條件地接納自己
無條件的接納是心理咨詢中以“人為中心”理論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它強調咨詢師應該對來訪者無條件的積極接納。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也應該無條件地積極接納自己。絕大多數人從小就受到種種有條件的限制,或者父母、學校嚴格的管束,致使很多人以為只有具備某種條件,如漂亮的外表、優秀的學習成績、過人的專長、出色的業績等等,才能獲得被自己和他人接納的資格,于是,很多人背上了自卑的包袱。由于曾經被他人挑剔,也就逐漸習慣于用挑剔的目光看待自己,無法接納自己。在這里,我們提倡的無條件地接納自己就是,不管我們外表如何——美麗,平凡,甚至是丑陋,不管我們能力如何——過人,平庸還是低人一等,不管我們性格如何——被人喜歡的,不被人喜歡的,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的一部分,所有這些構成了這樣一個獨特的我。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我接受這樣的自己,不帶批判,沒有是非對錯。
[要有一個“我”永遠住在自己內心,不因為外界的評價而隨意搖擺。]
自我接納≠止步不前
自我接納是構成健康人格的重要特質。但有些人可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自我接納豈不變成固步自封了?自我接納會不會導致自暴自棄?這是很多人對自我接納存在的一種誤區,擔心自我接納會使自己不思進取,甚至認為自我接納等于自暴自棄。存在這種誤區的原因是,傳統的教育模式使我們善于自責,不善于接納,習慣于追究自己的不足,也逐漸學會用挑剔的眼光審視自己……
[源自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只有發揮自己的優勢才能獲得成功。]
其實,進取心有兩種,一種是避免遭受失敗,一種是追求自我成長。不接納自己的人,因為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了懷疑,所以很難鼓起勇氣對自己提出較高的要求,即使在別人看來,這種要求是他可以達到的,所以這種人的進取心更多地用在了避免失敗上。導致的結果是,他無法取得建設性的進展,能夠做到的僅僅是避免遭受失敗。而對于接納自我的人來說,僅局限于自我接納是遠遠不夠的,就像很多貧困的人能夠接受貧困,卻不能改變貧困一樣,接納自我之后,還應學會自我成長。接納自我的人正是因為看到了自身的長處與不足,對自己的有一個客觀的評價,他們才能夠根據自身的實力,為自己制訂出建設性的成長計劃,從而使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踏向成功之路。
[企業的文化和績效管理等也要更多的促發人們追求自我成長,而不是避免遭受失敗,后者必然帶來推活、躲活、推卸責任、不敢創新和改變等。]
因此,全面地認識自己、真誠地接納自己,你就會發現,自己好像突然變得美麗、自信起來,周圍的一切也更加的清新,原來我們的身上有那么多可愛之處。所以,只要擁有一個包容的心,愛上自己不難。愛自己、愛生活、愛我們身邊美好的事物,你的世界從此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