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正邁入“六個第一”的信息時代
從全球層面看,繼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之后,在信息革命的強力推動下,人類已進入具有“六個第一”特征的充滿活力的信息社會。搶占信息高地,建設信息社會,是時代的呼喚,人類的共鳴,歷史的必然。
信息資源正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
物質、能源、信息是支撐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大資源。縱觀人類社會發展歷程,農業社會的核心資源是物質,工業社會的核心資源是能源,信息時代的核心資源是信息。信息資源由于不受時間、空間、語言和行業的制約特點,而廣泛應用于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和部門。信息資源是人類活動的最高級財富,從一定意義上說,現代市場經濟就是信息經濟,是信息資源集聚、交流、競爭、轉化的過程;同時,信息資源能夠提高人們的認識及素質,是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精神力量,讓人們站在更高的視點上認識和改造世界。在信息時代,自然資源和一般勞動力資源的作用相對下降,而知識、信息等無形資源作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被嵌入了經濟結構的核心。據預測,到21世紀中葉,知識、信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由20世紀末的30%~60%上升到90%以上。現在衡量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不僅要看其物質和能源的擁有量,更要看其信息資源擁有量以及信息資源價值轉化的水平。從一定意義上說,誰掌握了信息優勢,誰就能在國際競爭中占領主動地位。
信息技術正成為促進社會進步的第一技術
20世紀最重要的技術發明就是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是發展最快、影響力最大、滲透力最強的高新技術,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鍵性技術,它正以空前的影響力和滲透力,不可阻擋地改變著社會的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社會在加速邁進現代化的過程中,信息技術是最基礎的技術,其他技術必須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才能得以發展,可以說,沒有信息技術,就沒有社會的現代化。同時,信息技術已成為改變社會現狀,創新社會的關鍵技術,通過信息技術對專業領域的改造和整合,不斷進行各個領域的創新,使人們的生活得到極大改善。
信息產業正成為支撐社會成長的第一產業
當前,信息產業已成為全球發展速度最快、從業人員最多、規模擴展最為迅速、創造財富最多的產業,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21世紀初,西方發達國家的信息產業增加值已占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或一半以上。美國目前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信息產業,自2000年以來,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長,遠遠超過了汽車、建筑等傳統產業,成為美國經濟最大的支柱產業。20多年來,我國信息產業年產值平均增長率均在25%以上,2013年,我國僅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就達12.4萬億元,占GDP的1/5以上,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信息產業具有帶動性強、影響力大、滲透性廣的特點,對整個產業鏈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作用。信息化既是現代農業的關鍵所在,也是工業化升級的根本。
信息文化正成為引領社會進步的第一文化
近年來,信息文化已成為社會的主流文化,網絡文化產業迅猛發展,網絡游戲、網絡動漫、網絡音樂、網絡影視等迅速崛起,大大增強了文化產業的總體實力。2012年統計,在互聯網上推特一天新增2億條微博、50億個單詞,幾乎是60年來紐約時報單詞量的兩倍。全世界互聯網上一天的信息量如果裝在DVD光盤上,要裝1.68億張光盤。信息文化的迅速發展打破了文化壟斷和文化特權現象,全球一體的信息網絡改變了文化結構,這一網絡將語言文字圖像融為一體,易于理解和接受,大大消除了接受障礙,信息文化對任何人都一律平等,信息文化是最平等的文化。信息技術已成為促進文化發展的新引擎,正在對提升文化創新能力、催生文化新業態,發揮著日益重要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以動漫、網絡游戲、手機游戲、多媒體產品為代表的新興文化業態,已逐漸成為繼IT產業后最具潛力的產業之一,互聯網、手機媒體已經成為具有重要影響的新興媒體。
信息生產力正成為帶動社會前進的第一生產力
人類社會正在進入以信息生產力為標志的新階段。信息生產力是由信息勞動者、信息技術和信息網絡以及適應生產和生活需要的信息資源形成的新型社會化的生產能力,是當代最活躍、最重要、更加社會化的核心生產力。與傳統工業生產力相比,信息生產力具有更優的技術基礎,能更好地滿足人的現實需求,更符合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信息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不單單表現在生產效率提高,生產出更多的產品,而是整個社會在一種信息共享的更大前提下,實現整個社會效益的提高。信息生產力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極其深刻,計算表明:資本投入量增長1%,將使GDP增長0.725%;勞動投入增長1%,將使GDP增長0.253%;信息化投入增長1%,將使GDP增長1.139%。三種要素中,信息化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大,是資本投入貢獻率的1.6倍,勞動投入的4.5倍。
信息工作者正成為擔當社會繁榮的第一群體
隨著社會經濟形態的演進,勞動力人口依次從農業部門流動到工業部門,在工業化后期,農業人口和工業人口又流向服務業部門,在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一大批新的就業形態和就業方式,勞動力人口主要向信息部門集中。在信息社會中,信息的制造和生產成為主導產業,傳統產業也通過信息化改造而成為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服務業,信息型勞動成為主要的從業方式。從整個社會就業結構來看,從事信息化的人數越來越多,如美國從事信息勞動的人口已占總勞動人口的60%以上,信息化勞動者規模第一。信息工作已經覆蓋到了社會、經濟、生活等各方面,其工作涉及面廣、關聯度強、覆蓋面大、滲透性強,已成為當今社會主要的勞動方式,可以說是無處不在。信息消費是拉動就業的大平臺,到2015年,信息消費將實現900萬個新增就業崗位,提供2500萬個間接就業崗位。目前,淘寶網店客服人數已經達到284萬人,但是仍有60萬的崗位缺口,僅一個淘寶就直接和間接幫助超過1000萬人實現就業。
總之,工業生產力雖然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帶來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本質上是一種不可持續發展的生產力。而信息生產力依靠的是具有“無限性、增殖性、共享性”的信息資源,這便為生產力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后盾與基礎。正如奈斯比特所說:“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我們的經濟才有史以來第一次可以建立在一種不僅可再生且能自生的重要資源上,再也不會發生資源枯竭的問題了。”同時,依靠信息技術,通過大力發展“高效益、低消耗型”的新型產業,促進經濟規模與布局、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與就業結構,甚至社會結構的調整、優化與升級,信息生產力使經濟增長方式發生了根本變革,將工業經濟、工業社會推進到可持續發展的信息經濟、信息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