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的人物:曠達的名士風骨幽遠的奇域妙境──著名作家安黎5000言長文抒寫魯渝書畫名家巴山《巴...
淡若晨風 來自巴山藝術館 00:00 03:34
比起山水畫的形神兼顧,巴山先生在人物畫中,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頗有幾分“任性”的意味。但這種“任性”,不是胡來,不是亂來,更不是隨心所欲。他棄人物之形于不顧,直奔人物的魂魄而去。因為他知道,很多人物的外形,是無法尋蹤的,根本找不到原始的底版,倒不如越過外形的羈絆,將功夫和著力點,放在人物的魂魄上。況且,一個人的高大與低矮,起決定因素的是他的魂魄,而非皮囊與五官。巴山先生人物畫的主要對象,為古代的名士,并借這些名士,抒發一己情懷,表達一己愛憎。遺憾的是,這些名士,皆生長于膠卷尚未誕生的年歲,因此,他們之中,除了個別人尚且留下模糊的刻像,大多數人的長相,皆已成迷。許多畫家以其留下的文字所呈現的格調為依據,為其畫像,但畫中的圖像,未必就能與其真身相重合。巴山先生對名士的畫像,當然也帶有很大猜測性,所依賴的,還是名士們的詩文和傳聞。畫中的人,也許并不能與真人劃等號,但卻能與自己心中的憧憬相暗合。也就是說,他所畫的人物,并非是對現實的復制,而是對想象的呈現,帶有強烈的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印痕。他把自己對孤高境界的向往,把對滾滾紅塵的蔑視,把對功名利祿的不屑,把對黑暗丑惡的憎惡,把對人間真情真愛的呼喚,統統寄托于那些名士的身上,并物化于那些人物的神態之中。以他所畫的鄭板橋為例,就能知其端詳。鄭板橋以學養之豐沛和人格之清高而著稱,但據史料考證,現實生活中的他,實際上是個“偽娘”,頗有幾分同性戀的嫌疑。這類人,不論其辭賦如何地曲高和寡,“木秀于林”,但就其本身的做派,卻帶有女性化的特征,倦怠無力,并不氣吞山河。但巴山先生筆下的鄭板橋,卻身材堅挺,儀表堂堂,傲目斜睨,鼻梁高抜,一副大丈夫鐵骨錚錚的大義凜然之氣。顯然,畫中的鄭板橋,是畫家心中所期待的鄭板橋,而非現實中真實存在的鄭板橋。畫家把鄭板橋內在的魂魄,外化為他的儀表容貌,從而完成自己對大丈夫或大人格的寄寓和詮釋,其弦外之意是:做人要堂堂正正,要頂天立地,既要才學斐然,又要風骨猶存!基于此,可以肯定地說,巴山的書畫,不是自然主義的簡單模仿,而是添加進密度相當大的主觀性意象。他不但要畫得“形似”,使畫面呈現出栩栩如生的逼真感,而且要畫得“神似”,既將現代主義的某些特質,如印象派的夸張,野獸派的狂妄等,又將自己的思考與感悟,審美趣味與人格素養等,一并滲透進中國畫的筆劃之中,從而使整個畫面,給人以潰堤般的視覺沖擊力。他的畫,其寓意常常漫溢于尺寸紙張之外,在無人中熙熙攘攘皆是人,在無聲中人聲鼎沸皆為聲,以此烘托和營造出宗教般的曠達幽深和哲學般的奇域妙境。巴山,祖籍重慶,現住山東濟南,高級美術師、巴山藝術館館長。美協、劇協、中華詩詞學會、中國楹聯學會會員。自1996年始 ,于臺灣、日本、美國紐約、法國巴黎及大陸諸多城市舉辦書畫展,深受各界人士高度關注與評價,作品被中外人士和多家博物館收藏。1993年以來,出版了《巴山畫集》、《巴山書畫集》、《巴山戲劇集》、《巴山作品集》、《三峽記憶》、《水墨春秋》扇面、書法詩詞《長風集》以及包括詩、書、畫、散文在內的《巴山專集》(上、下)等。 中國書畫界有“川人不出川,成不了大牌;畫家不入川,成不了大家”之說,張大千、黃賓虹等國畫大師,莫不如此。巴山先生長期獨立研究中國書畫史,受巴山蜀水滋養四十載,不惑之年入齊魯之邦,知天命后遍游名山大川,吸納天地精華,臨摹世態萬象。其作品崇尚古意,師法自然,用筆用墨不受繩法之限,獨樹一幟。人物、花鳥、書法、詩詞作品意境深邃,吐納古今,極具強烈的個性色彩和獨特的審美情趣;被外界極度推崇的山水畫,既融江南山水之秀美,又具北方山水之雄渾,點染揮灑,氣勢磅礴,被譽為當代山水畫大家,文人傳統畫派代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