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故鄉》讓人們都認識了閏土,那一個在月下刺猹的孩子。后來由于種種原因,魯迅離開了故鄉。
當時站在閏土旁邊的還有一個孩子,正是閏土的兒子,可見在那個匱乏的年代,閏土雖然窮,但是還沒有絕后。那么閏土的后人現在怎么樣了?
其實閏土并非是虛構,而是有歷史原型,大名叫做章運水。他的父親名叫章福慶,家住在距離紹興市30公里的杜浦村。
是一個種田的好把式,而且還會編一手上少的竹籃,農閑時期經常去幫人打下手。當年是經過別人推薦來到魯迅家,魯迅父親看他為人老實,就把他留了下來。
根據魯迅寫的各種小說當中,我們總是可以在春節前后看到閏土一家人。但是在現實當中,掌家一家經常來幫魯迅家做工。每次過來的時候,都會從農村帶來很多土特產。
其實除了閏土父親在周家做工之外,他的妻子阮慶元也經常過來幫忙,是一個身材很高大的女人。雖然是一個農村人,但是在待人接物上面非常周到。
其實在1881年魯迅出生的時候,由于魯迅母親的身體不好。當時閏土妹妹剛剛出生沒多久,章福慶就把老婆帶來給魯迅當乳娘。一般小孩子都叫他周媽,魯迅母親總是叫他慶大娘。
雖然后來不再給魯迅喂奶,但是也經常過來幫忙。一共生了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其中的兒子正是章運水,也是魯迅故鄉當中,閏土的原型。
1893年新年剛過,魯迅的祖母卻突然去世。由于紹興本地喪葬習俗比較繁瑣,所以就把章福慶全家人都叫過來。由于家里面沒人看小孩子,所以也一并把章運水帶來,這是兩人的第一次見面。
兩個人是來自于不同世界層面的人,只要閏土進城,魯迅兄弟倆就帶他四處逛。至于閏土肚子里面滿是鄉下的故事,正好彌補了孩童世界的好奇心理。
雖然后來魯迅前往南京讀書,又前往日本留學,之后一直在外地工作。但是都和閏土沒有斷掉過聯系,而閏土父親年齡大了之后,就不在周家做工。換來的是老實忠厚的閏土,接手了父親的工作。
一直到1919年的冬天,魯迅回到老家紹興,準備把家搬到北京。魯迅的哥哥提前把這件事情告訴了閏土,把他叫過來一起幫忙搬家。
閏土再次來到周家的時候,還帶著自己的大兒子章啟生。在封建社會的壓迫下,曾經的閏土已經不在了,留下的是皮膚黝黑、雙眼毫無光芒的章運水。
雖然中間再也沒有聯系過,但是魯迅從來沒有忘記他們,把章運水父子變成了筆下的閏土和水生。同樣的,閏土一家也不可能把魯迅忘掉,農閑的時候估計總會想起周家人。
兩家再次建起聯系,則是到了1959年的時候。當時魯迅的兒子周海嬰,帶著她的母親許廣平,準備前往上海參加魯迅墳墓遷移一事。隨后就回到了紹興老家,在魯迅紀念館見到了章貴。
章貴并不是別人,而是閏土的孫子。兩家人一見如故,細說起來最近的光景。原來閏土早年和魯迅在同一年去世,雖然留下了三個兒子,但是過得都不是特別好。
章貴則是章啟生的兒子,也是小說當中的水生的兒子。他告訴許廣平,自己出生在1933年,但是由于家里面勞務太重,父親在自己三歲的時候累死。
由于那幾年戰火連天,也沒有過上過好日子。一直到解放之后,才算是迎來了新生活。由于早年家里窮,沒有上過學,成為了一個地道的文盲。
不過自己并不甘心,賣掉了當年哥哥當童工換來的一條棉腰帶,靠著這些錢才能夠讀到書。不過也只不過夠入學,之后就一邊打工一邊讀書。
后來在1954年的時候,政府把章貴安排到了魯迅紀念館工作。由于學歷還是不夠,章貴繼續進入職工學校就讀。才一點一點的摘掉了文盲的帽子,而魯迅紀念館的工作,也讓章貴重新了解魯迅先生。
截止到1959年,也就是許廣平母子倆來看章貴的這段時間。短短的4年時間,章貴寫了幾十萬字有關于魯迅先生的文章,發表到了各大報紙當中。
聽完了章貴這些年來的經歷,許廣平母子倆不禁充滿了唏噓之聲。隨后兩家人算是又搭上聯系,書信往來幾乎沒有斷過。后來在1982年的時候,章貴又被提升為魯迅紀念館的副館長。
現在他們一家生活非常好,幾個兒子女兒都在國家機關單位當員工,自己則是早早的就退休了,也和老伴過上了晚年的生活。
至于現在的生活情況如何,筆者不是很清楚。因為上面的資料很多都是來自于2005年左右,不過可以都告訴大家一件事情:章家一直和周海嬰一家有聯系,每年都會聚上幾次,也真是所謂的四世的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