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燦爛的中國歷史星河里,大多數偉人都像恒星那樣熠熠生輝。但也有極少人絢爛如北極之光,卻來無影去無蹤;還有的人就像流星劃過長空,剎那間光耀天宇,從此歸于沉寂。下面這四個人的突然消失,如煙如光,迷霧重重。
北極光是太陽氣流觸及地球后,與地球磁場碰撞發射出的彩色光芒。老子和他的思想恰如北極之光,短暫而耀眼,絢爛而永恒。史書記載,老子晚年乘青牛云游天下,西行途中于大散關(今陜西寶雞)被關令尹喜挽留著書,寫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千古名篇《道德經》。
老子是站在中國思想文化巔峰上的巨人。他自幼聰慧超絕,所師者皆為當時大學問家,此后一直任周王室守藏史之職,相當于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和檔案局局長。他的的學說曾為諸子所宗,影響華夏文明幾千年。孔子說老子是龍,這是孔圣人唯一終生敬服的大哲。
老子幼年時,其母延請商代禮樂大臣商容老先生家教,只三年,商老先生便自認“師之學有盡,而李聃之問無窮”,便引薦老子入周都深造。老子入周,復三年,入守藏室。又三年,遷守藏室史。
關于老子西行的蹤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據說,老子觀盩厔(今陜西周至)山古水樸,又風清俗正,遂在此結草為樓,修行傳道,遺址即現在的樓觀臺。羽化后葬于樓觀臺八公里的西樓觀,故道教將此地奉為發源圣地。
還有說老子出散關,經流沙去了印度的;有人說老子最終到達了甘肅臨洮,教煉內丹、養生之道,并在超然臺“飛升”。
近代又有新的說法,認為老子不會茫無目的地西行,而是離職后的東歸。其依據是《莊子·天道篇》等有記載,說老子離職后便去周“歸居”了。老子的老家是今河南省鹿邑,就是在這個時候,孔子再一次南下問禮于老子。這次問禮事件,不光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諸子著作里有記載,就連儒家經典《禮記·曾子問》中也有明確記載。
老子到底去了哪里,兩千多年倆迷霧重重,引起考古學和歷史學界的濃厚興趣,只是限于資料的匱乏,至今拿不出確鑿的證據。這道絢麗的北極之光自此消失在歷史的黑洞里,只有在秋冬季節的夜晚,偶爾能看到它極致的光輝。
徐福是道家著名人物,因精通醫道,而成為秦始皇的御醫總管。徐福率三千童子出海的故事,在中國、日本、韓國都廣為流傳。
史載,徐福自山東沿海東渡,足跡遍及韓國南部與日本大部,是中日韓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和歷史佳話,兩千多年來,一直是人們研究和探討的熱門話題,至今已成為秦漢史、中外關系史、航海史、民俗學等綜合性多學科研究,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徐福的事跡,最早見于司馬遷的《史記》中。《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28年(前219年),徐福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仙山,山中皆為神仙所居。始皇信之,“遣振男女三千人”及百工數百人予徐福,并撥出三年的預備衣、食、藥和農具入海求仙。徐福出海數年,只在海上漂泊,并未見到仙山,更沒得饋仙藥。
秦始皇37年,始皇東巡,徐福于瑯岈見始皇。為逃避欺君之罪,并繼續出海,徐福編造了出海遭遇鮫魚,因此航行受阻的謊話,請求增派射手以射殺鮫魚。始皇應允。福乃率500童男童女,3000工匠再次出海,此次出海,再無音信。
在“淮南衡山列傳”中,徐福來到、“平原廣澤”。此地氣候溫暖,風光旖旎,民風淳善,遂安頓下來,自立為王。徐福教民漁獵、農耕,授以醫藥技術,就此定居下來。
但是,書中所記蓬萊、方丈、瀛洲三仙山,到底何在,并無確切位置。最后落腳的平原廣澤究竟何處,也沒法考證。
現在有一種流行的說法,說徐福的落腳點就是日本,是他繁衍了日本的大和民族,并且是日本天皇的始祖,中國沿海地區不少徐氏家族與日本當地徐福研究機構和個人,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但是也僅限于民俗研究。還有一種說法,說他到了臺灣或者琉球群島,與當地人融合、繁衍。但大體認為去了海外,具體是海外哪個地方,或者是否遭遇海難,至今沒法確定。
在中國皇帝世系里,大明王朝的建文帝朱允炆,是唯一離奇失蹤的皇帝。建文帝在位期間,簡政放權,與民休息,仁義布滿天下。但他的削藩政策激怒了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的強烈反抗,朱棣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造反上位的王爺。朱棣入應天府,建文帝失蹤。
皇宮大火沒有他的尸體,守城軍士沒有發現外出人員,對于造反起家的朱棣而言,必須活要見人,死要見尸。
建文帝去了哪里?說法不一,不少人認為建文帝逃到了南洋,為此朱棣不惜一切代價,派鄭和七次下航海尋找。但也有說建文帝一直在云貴地區,隱姓埋名皈依了道教,至今也是迷霧重重!
1645年,李自成剛剛坐上龍椅不到一個月便兵敗南撤,自此,李自成神秘消失。400多年來,關于李自成的下落一直眾說紛紜。雖然學術界普遍認同九宮山兵敗被殺說”與“夾山寺隱匿說”兩種猜測,但依然經不起推敲,疑點重重,不能定論。
“兵敗九宮山后被殺”說。李自成逃到湖北九宮山時,遭遇清將、英親王阿濟格。戰后,李自成帶數十親隨突圍,被當地鄉勇截擊,單人匹馬落荒而去,最終在鄉勇包圍之下自殺身亡。
清初偉業在《安寇紀略》中說,李自成“至九官上山元帝廟”,被當地山民誤以為山賊頭目而被捕殺。
“夾山寺禪隱”說。清代澧州同知同書提出了李自成兵敗神山寺為僧的觀點。
何疏實地考察后人為李自成削發為僧,法名奉天玉和尚。
1981年,湖南石門夾山寺發現一座古墓,墓主人確是奉天玉和尚。但這個和尚并沒按僧規,而是按俗禮下葬,且葬俗又與本地不同。通過物證認為何璘觀點更接近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