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腧穴的概念
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腧”,又寫作“輸”、“俞”,含有轉輸、輸注的意義;穴,有孔隙的意義。腧穴既是針灸的施術部位,又是疾病的反應點。
腧穴不是體表上孤立存在的刺激點,它與體內的經絡、臟腑息息相關。經穴均分別歸屬于各條經脈,經脈又隸屬于一定的臟腑,故腧穴、經絡、臟腑間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生理上,腧穴是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病理上腧穴又是臟腑、經絡病證的反應點。臨床上,這些出現病理反應的腧穴,既可以作為疾病診斷的重要依據,也有十分重要的治療意義。
第二節 腧穴的分類
人體分布的腧穴很多,大體可分為十四經穴、經外奇穴、阿是穴三類。
一、十四經穴
十四經穴,簡稱“經穴”,是指歸屬于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的腧穴。十四經穴有固定的穴名、固定的位置和歸經,且有主治本經病證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十四經穴共有361個,其中十二經脈的腧穴均為左右對稱的雙穴,任、督二脈的腧穴為正中單穴。
二、經外奇穴
經外奇穴,簡稱“奇穴”,是指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確的位置,但未列入十四經系統的腧穴。經外奇穴的主治范圍比較單純,多數對某些病證有特殊療效,如四縫治小兒疳積,定喘治哮喘等。經外奇穴的分布雖然比較分散,但與經絡系統仍有一定的關系,其中有些腧穴、如印堂、太陽、闌尾穴等位于十四經的循行線上,且具有徑穴的主治特點,但尚未被列入經穴;有些則介于兩經或多經之間,如華佗夾脊穴、十宣、四縫等。從腧穴的發展過程來看,奇穴是腧穴發展的早期階段。臨床上,奇穴可以作為經穴的補充。
三、阿是穴
阿是穴,又稱“天應穴”、“不定穴”、“壓痛點”等,即《靈樞·經筋》所說的“以痛為腧”。這類腧穴既無固定的穴名,又無固定的位置,而是以壓痛點或其他反應點作為針灸施術的部位。“阿是”之稱始見于《千金方》中。
第三節 腧穴的主治作用
十四經穴是腧穴的主體部分,其主治作用歸納起來大體是:本經腧穴能治療本經病,表里經腧穴能治療互為表里的經脈、臟腑病,經穴還能治療局部病。各經腧穴的主治作用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其共性。
第四節 特定穴的意義
特定穴是指十四經穴中具有特殊功能和治療作用,并有特殊稱號的腧穴。特定穴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五輸穴
五腧穴是十二經脈分布在肘膝關節以下的井、滎、輸、經、合穴,簡稱“五腧穴”。其分布次序是從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
二、原穴、絡穴
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的部位,稱為原穴,又稱為“十二原”。“原”機本原、原氣之意,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為十二經 之根本。陰經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陽經脈氣盛長,于腧穴之后另有原穴。十二經原穴多分布于腕踝關節附近。
三、俞穴、募穴
俞穴是臟腑之氣輸注于背部的腧穴,又稱“背俞穴”。五臟六腑各有1個背俞穴,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陽經第一側線上,其位置與相關臟腑所在的部位相接近。
募穴是臟腑之氣匯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稱為“腹募穴”。五臟六腑各有1個募穴,募穴位于胸腹部,也與其相關臟腑所處部位相接近。募穴在身前,背俞穴在身后,前后均與臟腑相應。
四、八會穴
八會穴是指臟、腑、氣、血、筋、脈、骨、髓之氣所聚會的8個腧穴。各穴分散在軀干部和四肢部,主治以上8個方面的有關病證。
五、郄穴
“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種經氣深聚的部位。十二經脈和陰硚脈、陽硚脈、陰維脈、陽維脈各有1個郄穴,共16個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關節以下。
六、下合穴
下合穴是六腑之氣下合于足三陽經的6個腧穴,又稱為六腑下合穴,主要分布在膝關節附近的足三陽經上。
七、八脈交會穴
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相通的8個腧穴,稱八脈交會穴。八脈交會穴位于腕踝關節上下。
八、交會穴
指兩經或數經相交會的腧穴,多分布于頭面部和軀干部。
第五節 腧穴的定位方法
腧穴定位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到臨床治療結果。
一、體表解剖標志定位法
(一)固定標志
指不受人體活動影響而固定不移的標志。如五官、毛發、指(趾)甲、乳頭、肚臍以及各種骨節的突起和凹陷等。由于這些標志固定不移,有利于腧穴的定位,骨度折量定位法即以此為基礎。某些靠近標志的腧穴,可以直接以此為據。如兩眉之間取印堂,臍中取神闕等。
(二)活動標志
指必須采取相應的動作姿勢才能出現的標志,包括各部的關節、肌肉、肌腱、皮膚等隨著活動而出現的空隙/凹陷、隆起、皺紋等。如屈肘在肘橫紋頭取曲池,張口在耳屏前凹陷中取聽宮等。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三、指寸定位法
四、簡便取穴法
簡便取穴法是臨床中一種簡便易行的定位方法,如立正姿勢,垂手中指端所至的股外側取風市,兩耳尖直上連線中點取百會等。此法是一種輔助取穴法,為了定穴的準確,最好結合體表解剖標志或骨度分寸折量法等方法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