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先生:當時以為是自己工作太忙累壞了,而且當時是夏天,天氣炎熱,人瘦點也正常。
不正常的表現,當時并沒有引起高先生太大的注意,直到有一天中午,一陣涼風吹來,高先生渾身不禁打了個冷戰!炎熱夏天的這個冷戰讓高先生隱約地感覺到——不好!他的身體似乎正在向他發出某種警告!
高先生:特別的怕冷——別人都吹空調,可是我連電扇都不敢吹。
幾天過后,高先生“怕冷”的毛病越來越嚴重。當時正值七月盛夏季節,氣溫達到了三十多攝氏度,別人過的是夏天,可高先生卻像是在冬季,每天仍然還是要裹著厚厚的棉衣才覺得舒服些。
高先生: 一陣一陣的,有時好,有時又難受得要命。而且經常感到口渴。
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就像幽靈一樣,一會兒出現,一會兒又消失得無影無蹤。就在高先生疑惑是否有必要去醫院看看的時候,一稱體重,不得了!短短二十幾天的時間里,他的體重從原來的160斤猛然下降到130斤!
高先生:吃飯什么的都不受影響,胃口還挺好的,可是體重卻一致下降。
隨著體重的猛減,高先生也不禁疑惑,自己的身體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主持人:各位好,歡迎收看科教頻道《魅力科學》,我是盧迪。現在大家都苦惱怎么減肥,可是我們節目中這位高先生二十天的時間里一下子掉了30斤!不過,他可不是為了減肥,而是患上了一種病!
您瞧,這是高先生生病之前的樣子,當時他的體重是160斤;而這張呢,是他患病后的樣子——130斤!那么到底是什么病,讓高先生迅速消瘦成這個樣子呢?
面對身體發出的各種警報信號,高先生去醫院做了全身檢查,檢查的結果讓高先生一家人大吃一驚——高先生體內的血糖指數超出了正常值的4倍!最終高先生被診斷為2型糖尿病!
高先生:真的不敢相信,我們家沒一個人得糖尿病的,我怎么可能得糖尿病呢?
高妻子:聽說糖尿病得了就終身攜帶,覺得壓力很大!
廣安門醫院醫生:2型糖尿病,是一種“生活習慣”病,即不科學的飲食方式和不運動的生活習慣,肥胖后,造成身體內胰島素抵抗,最后形成了糖尿病。
由于高先生病情嚴重,醫院要求高先生馬上住院治療。住院后的第二天,持續增高的血糖總算是控制住了……然而,三天后的一次復查再次讓高先生陷入了恐慌。
當時是在急診輸液治療,不僅血糖高,尿酮體也高,醫生說繼續發展下去就會得尿毒癥。感到特別的絕望!
就在高先生一籌莫展的時候,有人向他們推薦了一位降糖專家,說這位醫生不僅能夠迅速控制血糖的增長,而且擅長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推遲糖尿病的進展緩解并發癥的發生!
在家人的陪伴下,在經受身體驟然消瘦折磨的高先生,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找到了這位醫生。
眼前這位就是高先生要找的那位降糖專家——仝小林,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副院長,內分泌科主任醫師。說起仝小林,同事都知道,他給患者看病有個特點,那就是能夠一語切中病人病痛的“要害”!
能夠快速、準確判斷出患者所得的病,而且根據病人不同階段的身體狀況隨時調整處方。仝小林的這項本事,讓很多前來就診的患者也是驚奇不已!
主持人:
南女士:2004年的時候眼部周圍皮膚出現紅色皮疹,初至皮膚科查,病理切片沒有發現問題。后來到301醫院風濕科確診為淀粉樣變性。
仝小林:患者當時來的時候下肢皮膚滲出,需用厚布裹住雙腿,頻繁更換裹布。
同事:他診治的風格是辨證準,用量大,用藥猛。拿這紅參來說,一般人可能也就開個15克,吃多了會要人命的——拿處方單去取藥,沒蓋章別人不發藥。
沒成想,就是這兩味藥見證了一個奇跡。吃了3劑后,這位晚期尿毒癥患者居然開口說話,身體一天天地好轉了起來。
同事:評價他好琢磨,善于發現問題
原來仝小林在臨床中也經常遇到藥量不夠,藥效不理想的問題。可是一本書讓他有了一個意外的發現。
仝小林: 1983年當時我還是研究生.一天看了一本書,關于藥量和藥效的關系,而我們都知道《傷寒論》都是經方,它的用藥特點是小方大量。
那么,面對眼前這位腳跟部已化膿,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南女士。仝小林又該如何用藥呢?
南女士:僅服藥3劑,雙下肢滲液較前明顯減少效果很好。
根據南女士的身體狀況,仝小林隨時調整用藥方案,如今,才一個月的時間,南女士已經能夠下地走路。
說到糖尿病,糖尿病的嚴重并發癥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許多初發糖尿病的患者往往錯誤地認為自己病程短,病情輕,只要控制住血糖就行了,不需要預防并發癥。高先生當時也是這么認為的。可是仝小林認為糖尿病患者從發現糖尿病的那一天起,就要開始并發癥的預防治療!那么,仝小林能不能幫高先生遏制突然降臨到他身上的“糖魔”呢?
1996年的一天,仝小林的門診接待了一位外地患者,患者無意中的一句話,讓仝小林找到了幫高先生和其他糖尿病患者對抗“糖魔”的好辦法。
仝小林:糖尿病一般會有并發癥,并發癥危及人們的生命。可是這位患者來看病好幾年了,發現他的并發癥控制得很好。于是我就問他都吃些什么,患者告訴我自己在降血糖的過程中,一直堅持服用一種活血化瘀的中藥———水蛭粉.
難道奇跡就在這水蛭粉里?水蛭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螞蟥,在內陸淡水水域內生長繁殖,是我國傳統的特種藥用水生動物,將它炮制后中醫入藥,具有治療中風、高血壓、清瘀、閉經、跌打損傷等功效。然而,看著這位8年內病情控制得非常好的患者,仝小林腦海中閃現了一個大膽的猜測——難道水蛭粉和治療糖尿病并發癥會有什么關聯嗎?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測,仝小林開始了動物試驗。沒想到這一舉動讓他們有了一個意外的發現:
這一意外的發現,讓仝小林和他的學生反反復復進行了三年多的動物實驗,得到了令人興奮的結論:早期如果用活血化瘀通絡藥,可以讓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推遲一倍的時間,病情程度也能減輕一半。
至此,仝小林標新立異地提出自己的觀點:預防糖尿病并發癥應從得病的第一天開始!對于他診治的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在患病的初期服用降糖藥的同時,都讓他們服用活血化瘀通絡的中藥。他這一大膽的創新,被大量臨床實踐證明其行之有效,這比國際同類觀點的提出整整早了兩年!
仝小林:在糖尿病患者中,90%以上為2型糖尿病,約80%的患者肥胖或超重,可以說,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根源。針對高的身體——以大劑量黃連(90克)、黃芩(60克)、石膏(60克)治療,患者服藥21劑,每天一劑。還有一些活血化淤的藥比如:***
為了使更多的糖尿病患者便于理解,仝小林將自己多年來中醫治療糖尿病的經驗概括為“五匹馬,一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