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株洲7月8日訊(通訊員 楊如 龍暢 李壯志)2019年3月,民政部正式批復天元區為全國第四批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一年多來,天元區以增強居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創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為抓手,深入推進改革創新,扎實推動社區治理服務,取得了“隊伍建設明顯加強、治理效能明顯提高、服務水平明顯提升、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的新突破。
緊扣一條主線
區域化黨建,發揮“壓艙石”作用
“一段為民路、一把愛心椅、一盞暖心燈、一組智能眼、一方清心池”……這是天元區深入推進社區治理所解決的系列民生事項。
天元區確立24個試點示范社區,推行“區領導聯點指導一個社區,典型引路、以點帶面”模式。以鎮(街道)為單位,以社區黨組織為主導,聯合轄內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天元區采取“1+4+N”模式,組建“社區大黨委”。建立“社區大黨委”聯席會議機制,推動協商議事、共駐共建;推行在職黨員進社區“雙報到”、社區書記兼任網格長;成立區社會組織綜合黨委,為推進社會組織“雙孵化”“雙培育”提供組織保障。各鎮(街道)牽頭,發動“兩新”黨組織,推動區域融合共建;以黨建帶團建,發動社會大眾廣泛參與。
大嶺社區,作為天元區創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的24個示范社區之一,積極打造新時代“紅心向黨,幸福在嶺”升級版“520”民生服務品牌,“一條學習路、一座初心亭、一面文化墻、一級愛心梯、一個同心圓”的民生目標逐步實現;“一個養老服務圈、一個創業就業夢、一個黨群同心圓、一個安居樂業區、一個幸福宜居嶺”的美麗家園正在圓夢。
天元區推動黨建輻射到網格、小區,延伸至樓棟、單元,讓黨員在社區治理中當先鋒、作表率,全面打通黨建服務“最后一公里”,認領“微心愿”幫助居民群眾3000余人次,共同解決社區服務用房等1000余個問題,夯實了治理根基,發揮了黨建“壓艙石”作用。
著力“兩大”建設
加快陣地建設、治理服務隊伍建設
“這里有沙盤游戲室、音樂放送室、情緒宣泄室……真是困境兒童的幸福港灣。”今年6月,天元區建成并全面開放了未成年人保護與服務中心、關愛社區心理服務中心,創新實施了“益心·愛蕾”兒童綜合關愛服務項目,把“三社聯動”延伸到社會心理服務領域。兩中心揭牌當日,前來參觀的人都贊嘆不已。
近3年來,天元區累計投入2億元,打造了“三社聯動+智能服務”“三社聯動+公益慈善”“三社聯動+心關愛”的三大平臺。構建“社區-微信群主-居民”的微信群組體系,共有2102個微信群,把政務服務、便民服務推送到居民群眾的“指尖上”“心坎里”。
泰山路街道智慧養老服務中心成為“全國智慧養老示范街道”,嵩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為“國家級示范社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2019年獲得“優質服務基層行”全國表揚……天元區不斷拓展智慧養老等服務領域,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疫情期間,20余名心理咨詢師和200余名志愿者,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分時段為居民群眾“療傷”,幫助集中隔離點和居家隔離的5000余人次居民,緩解焦躁、自我否定等情緒,全面提升了居民的心理免疫力。
通過系列舉措,天元區社區工作者、社會組織、社工、志愿者、網格員等為民服務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天元區各類社會組織達800余家,共培育本土社工師400余人,天元區志愿者達4.7萬名,天元區治理服務隊伍不斷發展壯大。
突出“三大”重點
摸清居民需求、解決民生實事、構建治理共同體
白鶴社區居民蔡雪枚的兒子患自閉癥,其家庭也由此而致貧。白鶴社區除了為其照顧日常生活,還為其送米、送油,幫助其一家擺脫困境。如今,蔡雪枚還擔任了白鶴“最美紅袖章”志愿服務隊副隊長。天元區像這樣的事例還有不少,運用專業社工理念和技能,促進精準幫扶向“助人自助”的轉變。
大湖塘社區通過微信群,幫助外地一位88歲的走失老人,平安回到家中;天元區1萬余名志愿者為獨居老人、困境兒童、困難家庭等居民群眾服務。
“520”民生服務、婦兒幸福驛站、“430”課堂、社區學苑以及“最美紅袖章”“幸福文家沖、鄰里一家親”“護學崗”……天元區聚焦居民群眾最急最憂最盼問題,推進“一社一品”,天元區開展“三社聯動”項目400余個,從而形成80余個重點社區治理項目品牌和服務品牌。
天元區聚焦居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凝聚各方智慧、匯集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資源,發揮“社區大黨委”資源優勢,共同解決了社區問題3萬余個。
天元區在對14個老舊小區進行提質改造的基礎上,通過不斷改善人居環境,逐步打造成為美麗社區。
切實解決民生實事,有20多個社區(村)被授予“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等榮譽稱號。
湘灣社區探索“135”社區協商治理機制,實現社區“微治理”全覆蓋;云里社區堅持社區“AB角”工作制,引導小區業主自籌資金,相繼對金濤小區等進行改造,開創了新局面;白鶴社區通過組織開展治安巡邏、環境整治、矛盾糾紛調解、愛心護學等志愿服務,將小區無物業自治打造為靚麗的風景線;家園社區黨建領航“四制”同治、小湖塘社區“3個2”、云里社區“三建三促”等,先后被授予全省優秀社區工作法……
響水村、石塘社區的村(居)民公約,分別被評為全省首屆“十佳”村(居)公約、全省首屆優秀村(居)公約;南江村,被授予全省“農村幸福社區”。
天元區突出構建治理共同體,通過采取“黨員+社工+志愿者”模式,全面推行網格員下沉,針對鄰里相對陌生問題,開展多元化、接地氣的專項項目活動。
對空巢老人、獨居老人,天元區通過居家養老平臺或手機APP,提供護理、送藥送醫送菜送餐送日用品、陪伴交流等;對困境兒童、殘障人、困難家庭,組織“一對一”愛心助學、捐贈食用油大米日用品等;對退休老年人和婦女等群體,利用老年大學、道德講堂,開展手機和電腦應用、健身、娛樂、書法、繪畫、剪紙、閱讀等;對上班族無人照看小孩,小湖塘等社區開設“四點半”公益課堂,社區志愿者免費照看小孩并輔導學業;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殘障人等,開展“家庭劇場”送戲上門等。
天元區的志愿服務,亮點紛呈。“一路有‘禮’”文明勸導志愿服務,自5月11日啟動以來,共有20支群眾文化志愿團隊,1000余名文化志愿者積極參與文明交通勸導。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天元區始終堅持以居民群眾為中心,扎實推進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在大力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征程中鏗鏘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