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好”,這里是做動詞用,喜愛的意思。
“惡”,作動詞,憎惡、討厭的意思。
本章的譯文是,孔子說:“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夠真正知道喜愛什么人,厭惡什么人。”
朱熹注釋為“蓋無私心,然后好惡當于理,程子所謂‘得其公正’是也。”正是由于仁德之人能做到?jīng)]有私心,能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看待問題,以天道、天理為準繩進行判定好惡,才能如程頤老夫子所說,得到公正的判定。
朱熹還引用了宋代學者游酢的話,“游氏曰:‘好善而惡惡,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無私心,所以能好惡也’。每個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所以喜愛善的,厭惡那些惡的,是人的本性的體現(xiàn)。然而當人有所求、有所羈絆時,就會失去公正的定位。只有真正有仁德的人,能做到“克已復禮”,不是說他沒有私欲,但是“克已”使其能做到愛人如愛已,甚至愛人甚愛已,才能站在公正的角度判定好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