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每年申請季,都有數萬的學生敗北夢校申請,成為名校錄取率的“分母”之一。然而,這個百分數背后的招生流程與評判標準卻一直不為人知。受剛剛結案的亞裔歧視案影響,哈佛大學曾遞交過一系列與招生錄取相關的卷宗。外灘君整合了對應資料,帶大家一探哈佛錄取的究竟,看看這些頂尖名校到底是怎么挑選學生的?
2020申請季到來,不出意外,頂尖名校“哈耶普斯麻”將再次上演萬人爭搶的局面。然而,對大部分學子來說,他們的辛勤付出或許并不能換來夢校的青睞。因為名校申請之路,從來都不平坦。以哈佛大學為例,相關數據顯示:雖然哈佛大學在2018年共收到4.3萬份入學申請,但只有2024位幸運兒被成功錄取。每年不到5%的錄取率,讓哈佛成為諸多學子心中求而不得的“白月光”。哈佛校園
不過,受去年亞裔歧視案件影響,哈佛大學不得不向法院遞交其招生錄取文件。隨著事件推進,越來越多的機密文檔與數據也被逐步公布出來。對申請者來說,這顯然是個好消息。公開招生過程的運作方式,除了能確定哈佛大學是否存在“亞裔歧視”外,也有利于學生們在申請材料的準備上做到有的放矢,增加自身錄取幾率。即使志向不在哈佛,這一事件也有著積極的意義。這是因為頂尖名校的錄取,大多趨同,所以了解哈佛大學的招生流程,對申請其他名校必然有所幫助。在下文中,外灘君將帶領大家深扒哈佛大學招生過程,從生源挖掘、校友面試、招生官評級和委員會投票四個步驟,揭開申請流程的“內幕”。哈佛亞裔歧視:哈佛大學內部研究辦公室(OIR)發現,亞裔美國申請者從哈佛大學招生官那里獲得的“個人”評分一直低于其他種族的申請者,盡管他們的學業成績和考試成績一直保持著較高的排名。對學生們來說,高校申請系統的開放,意味著其招生流程的開啟。再往前,也不過是提早到招生簡章被貼上學校官網的那一刻。哈佛提交的招生資料顯示:早在申請季開始前,哈佛大學招生辦公室就開始尋找那些潛在的申請者了,而且這一行為,往往會較錄取提早兩三年。尋找尖子生最快捷的途徑,就是直接從標化考試機構處購買學生的考試成績與相關信息,以篩選那些“有成就”的學生。哈佛大學招生與助學辦主任威廉·R·菲茲西蒙(William·R·Fitzsimmons)表示:“學校每年購買的學生信息數,遠遠超過十萬人次!”除此之外,哈佛還會派出多名招生官,分別前往不同的國家或地區招生官,或獨自一人,或與其他名校的招生官同行,前往世界各地宣講,并尋找優秀的學生。一旦找到了合適的“潛力股”,招生辦員工便會持續向其郵寄學校介紹冊,發送校園生活照。有時候,學校還會邀請這些潛力股來學校短暫入住,體驗哈佛獨特的校園文化與生活。哈佛大學2013年的招生手冊,道出了這些行為的目的,“通過郵件或電話,把哈佛大學介紹給世界各地的候選人,是重要的第一步。”
對哈佛大學而言,在招生前建立與尖子生的聯系,強化學校在其心中的地位,是人才吸納不可或缺的手段。簡而言之,你的成績越優秀,表現越出色,就越有可能早早被哈佛發現,列入招生名錄。以中國學生為例,學生們需要通過電腦,提交有關成績與個人信息的文件,他們還可以在申請主頁報名參加由哈佛校友擔任評估員的面試。雖然哈佛號稱面試并非強制選項,但學生公平錄取組織(Student For Fair Admission, SFFA)指出:那些不參加面試的學生,極少被錄取。這是因為,面試官在與申請者進行約60分鐘的面談后,會總結出一份評估報告,這份報告在后續篩選階段,起到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面試官并沒有被給予申請人的詳細資料,甚至連他們的申請文書也沒有看過。所以,報告中的評價,很大一部分上來自于對話本身。因此,如何在校友面試中展現自己、脫穎而出,是能否被哈佛錄取的關鍵點。那怎樣才能給面試官留下一個好印象呢?或許我們能從哈佛的招生手冊中找到答案。首先,這場面試可以在除了申請者住所之外的任意地方。這意味著學生們可以挑選自己熟悉的場地進行對話,享受“主場”帶來的福利。其次,手冊規定校友面試官,應當避免就政治問題進行長時間討論,也不能特意詢問學生的成績狀況。手冊在傳遞“哈佛并不只看重成績”的同時,也為學子們明確了一個方向,即:少談考試成績,多談個人興趣、目標與發展經歷。為什么這么說呢?其實校友面試官的所有提問,都遵循著一條調查準則——發掘面試者的“行為動機、執行力、技能水平與卓越的貢獻”。- 你能聊聊你的校園生活嗎?談一談自己中意和不喜歡的課程。
- 你有喜歡的學習方向了么?如果沒有的話,現在又在進行什么探索呢?
透過這些問題,哈佛希望了解到的是申請人的潛力、能力、成長力與發展方向。因此,如何讓回答切實符合哈佛的調查準則,成為申請者需要細思的難題。面談之后,校友面試官會就學生的個人特質、課外活動、學術能力與總體成就分別進行評級:1級、2級、3級、4級,逐級遞減,每級輔以 或-號進行細分,也就是說1 最高,4-最低。當然,一些讀者可能會疑問:既然面試與評估都由校友面試官主導,評分的準確與客觀性如何保證呢?因此,哈佛會要求面試官簡短記錄對話內容,分門別類給出評價,并總結這位學生在哈佛校園中會有何種發展,作出怎樣的貢獻,方便后續評估。具體的評價與總結是怎么樣的呢?以下是成功被哈佛錄取的越南裔學生Thang Q. Diep的面試評價報告:校友面試官給Thang的學術評級為“3 ”,同時評價:“他對自己的學業成績很謙虛,但在整個面試過程中,他為自己設定了非常高的目標,并努力追求卓越。”課外活動的評級為“2”。描述了其在高中時期,曾是社團主席,學生會成員、醫院志愿者、電影制作人,還提及其在塞爾維亞制作了一部關于歧視的短片。“Thang做了很多事情來突破自己的界限,探索新的發現。”校友面試官這樣寫到。面試記錄
面試官記錄:
“我們在當地的一家咖啡店開始面試,期間,兩位路過的同學跟他打了招呼(并不知道他在面試)。”“雖然這個判斷可能并不公平,但在我看來,這兩名打招呼的學生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在報告中,校友面試官除了記錄Thang與同學打招呼的場景外,還贊揚了其個人品質與外向友好的性格:他表現出了“高于一般人的吸引力和性格”,并且“社交能力很強”。最后的評級
最后的評級中,面試官認為Thang是“尚未打磨的鉆石”,預測他或許會成為哈佛校園里“受歡迎的同學”和“杰出的室友”。在校友面試進行的同時,哈佛大學招生辦的員工們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工作。按照負責的國家區域,招生官們會被分成不同的小組,對該區域的申請進行檢查與分類。首先,招生官會記錄申請者的身份信息、家庭背景、社會狀況與考試成績。隨后,他們會根據學生學術成就、課外能力、個人特質和“學校支持”——也就是推薦信,來給申請人評定級數。與校友面試官評定相似,但招生官的評級范圍更大,從“1 ”到“6-”逐級遞減。“1級學術成就”,通常意味著申請人擁有完美的成績單,同時有著多種獎學金或學術成就的支撐。對申請者來說,在各類學術競賽中獲得國家/國際水平的獎項,將會提供幫助。“2級學術成就”,代表其來自頂尖學校,并且有著學習以外的榮譽,如辯論隊辯手、學生會成員或社團領導者等。2級更明顯的指標,就是ACT成績≥33,或SAT成績≥1450。“3級學術成就”,需要ACT分數在29-32區間,即SAT為1340-1440。“4級學術成就”,需要ACT分數在26-29區間,即SAT為1240-1340,招生辦員工稱這一等級為“哈佛預備軍”。“5級學術成就”,則為ACT低于25分,或SAT低于1210分。“6級學術成就”,那些不符合上述標準的學生,被歸納到這一等級。不過哈佛的學術評級也并非維分數論,招生官還會考慮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以學生曼迪斯(Mandisi Botlhoko)為例,招生官就進行了備注:“雖然其K10階段的教育水平并不出色,但SAT的成績令人感嘆,經歷‘家庭劇變’并克服‘經濟困難’,在不樂觀的成長環境下還能讓GPA達到不錯的成績,這位學生值得我們關注!”“1級課外能力”,預示著學生有著國家級的成就或專業能力。這意味著,參加那些國家、國際甚至奧林匹克級的運動/活動并獲得獎項,將起到關鍵作用。“2級課外能力”,屬于那些有報刊記者、雜志編輯或者作曲經歷的學生,當然,學校里的班長也在某些情況下被歸屬于這一類。值得注意的是,或許是體育運動能展現申請者的軟性技能——比如團隊合作能力,又或許由于往屆課外類比賽中哈佛并不出彩,課外能力,尤其是運動能力,在哈佛評分機制中占到較大權重。杜克大學經濟學教授彼得(Peter S.Arcidiacono)與世紀基金會的高級研究員理查德(Richard D.Kahlenberg)通過數據分析后得出:運動員進入哈佛的幾率,明顯高于非運動員。彼得指出,在學術等級同為4的情況下,非運動員只有0.076%的錄取幾率,但運動員卻有70.46%,兩者就讀哈佛的幾率相差近1000倍!上述觀點在哈佛大學內部研究辦公室 (The University’s Office of Internal Research)的一份報告中得到了佐證:1級或2級學術等級中,運動員的錄取率為83%,而非運動員則為16%。對于志在哈佛的學子來說,在課余時間發掘自身的運動天賦,或許會有超值的回報。在個人特質部分,哈佛更關注申請人的“性格特征”,以及他們是否具有“積極的人格”。哈佛大學的文件指出,招生人員在評價申請人的特質時,會評估他們的“幽默、敏感、毅力、領導力、正直、樂于助人、勇氣、善良和許多其他品質”。招生官被鼓勵去尋找那些具備“異常吸引人的個人品質”的學生,這些品質包括“活躍、仁愛、成熟和個性優勢”,并且那些具備“反思力、洞察力與專注力”的學生,會獲得額外關注。當然,有“令人信服的人生故事”的人,或是“克服了某些障礙”的人,也能獲得哈佛青睞,比如:自己為了頂尖名校不斷努力,但不斷的被他人質疑能力;又或者因為身體或其他原因,導致說話的語音語調異于常人,在嘲笑中成長等等。一位叫做格蕾絲的學生就是最好的例子,招生官在她的文件中寫到,“或許她并不是哈佛校園里最優秀的理工科學生,也未掌握獨特的技能,但她是一個“真正的人”,她的性格具備極強的感染力與吸引力... ...”雖然未能公開格蕾絲的具體故事,但我們不難猜測,她必定有著獨特的個性,或許還表現出了領導或激勵能力,以及對他人的同情與關心。以對申請者的描述為例,如果推薦信的作者,將申請人描述為其“職業生涯中最優秀的”或“近幾年來最棒的學生之一”,那么申請人就能獲得“1級學校支持”。與之相對,如果稱贊的語句局限在“是位好學生”或“是今年最好的學生”等,那么申請人極有可能只被排在“2級學校支持”。哈佛招生主任馬林(Marlyn E.McGrath)描述了一位化名為梅根的申請者,是如何被自己的推薦信“拖累”的:“梅根生活的小鎮無法帶給人安全感;個人素質有待提升;缺少與人互動的能力;是實實在在的一位來自美國農村的土著。”雖然梅根的文書優秀,但由高中老師撰寫的這封推薦信,給招生官留下極其不好的印象,讓這位“聰明、活躍,并充滿正能量”的申請人一度失去進入哈佛的機會。另外,推薦信本身也存在著“鄙視鏈”。招生助學辦主任威廉承認:相對亞裔提交的推薦信而言,白人學生提交的美國教師或輔導員給出的推薦信“更強”。杜克大學的彼得,還分析了哈佛歷年的申請與錄取數據。結果顯示:那些評級低于或等于3的人幾乎都會被哈佛拒之門外;相反,哈佛永遠向那些1級的學生敞開大門。對申請者來說,如何用這種多層級的模式定位自身能力,同時盡可能向1-2級邁進,成為提升自己錄取率的重點。經歷了校友面試與招生官篩選評級后,就到了哈佛招生的最終章,即委員會投票。相關文件顯示,那些獲得了2級及以上排名的申請人,都能夠進入委員會投票階段。他們的信息將會被呈現在招生委員會面前,由其決定錄取與否。(當然,哈佛也安排了一位招生官,對其余的學生查漏補缺。)首先是將申請表按地區分類,各自由5-8人組成的小組委員會抉擇,這些人中有招生官、老師與招生辦高級職員。初次篩選將從11月持續到來年2月份,如此長的跨度,讓每一份申請表都有30分鐘或更長的時間被研討,確保申請人的信息能被全面地了解。在少數服從多數的規則下,票選出來的申請人將被轉交給40位委員組成的正式招生委員會,由他們進行最后的審查與表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正式招生委員會具有極高的自主權,因此他們常常會改變主意,或重新考慮申請者的能力,或撤銷已通過投票的申請,亦或接受那些評級低于3級的學生。靈活的多樣性,讓申請者收到最終Offer前,一切都變得可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