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癌癥早期不可怕,很多癌癥早期發現的話,生存期都是比較久的,所以很多人都寄希望于每年的體檢,能夠早日發現問題。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因為癌癥去世的名人,比如李詠,我相信他每年都會體檢,對自己的身體健康也非常關注,但為什么還是會倒在癌癥下面呢?
從李詠被確診癌癥到死亡,只過了短短的十七個月,可以斷言,發現的時候就已經挽回不了了,所以大家難免疑惑,我們每年做的體檢,真的有效嗎?
體檢有效,但要看你怎么做。
我們絕大多數人的體檢,通常是單位體檢或者團購套餐,這些體檢項目都是標準化的,往往千篇一律,并沒有針對性。
而早期的癌癥,通常都不會影響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等指標,所以,普通體檢沒辦法查出來。
科學的體檢方法,是常規體檢加專科體檢,二者相結合,才能盡快發現問題。
常規體檢:針對大多數人的檢查,包括血常規、肝腎功能、五官等常見檢查。
??企w檢:針對已有癥狀或者高危人群的特定檢查。
這里先說一下,市面上吹得比較火卻并不是很實用的幾項檢查。
1、微量元素檢測(這項檢測并不能準確地反映體內的微量元素水平,衛計委早已經叫停)。
2、X 線胸片(有一定用處,但備孕的姐妹會受輻射影響,故此項檢查需謹慎)
3、基因篩查癌癥(只能提示一個人是否具有與癌癥相關的基因變異,而這個指標對于是否會患癌沒有絕對的依據,貴,沒必要)
4、PET-CT(這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端的醫學影像診斷設備,但是對于常規檢查效果并不是很好,輻射大,一般用于疑似或者確診癌癥后的評估或治療方案的指導。為啥機構忽悠你做呢?貴??!賺錢?。。?/p>
好了,說了這么多不實用的檢查,是不是疑惑,體檢到底該怎么做,才準確有效呢?
我們首先以年齡來劃分常規體檢:
40歲以下的人群,除高危人群以外,做好常規檢查,并關注一下血壓、血糖、血脂,以及常規的影像檢查,大部分就夠了(并不是說40歲以下就肯定沒問題,重癥年輕化的今天,如果有哪兒不舒服一定要做專科檢查?。?/p>
40-50歲,需要重視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癥的篩查。
50歲以上,心腦血管、糖尿病、腎損害、眼底和耳底病變等都需要重視起來了。
這些是常規檢查每個年齡段需要重視的,下面是??茩z查部分。
1.乳腺癌
乳腺癌在全球女性癌癥中的發病率為24.2%,位居女性癌癥首位。在我國每年有30萬女性被診斷出乳腺癌。
檢查項目:
乳腺鉬靶(2年1次檢查),建議40歲以上開始檢查,如果家族有病史,要盡早開始檢查。
乳腺彩超(1年1次檢查),建議20歲以上開始檢查。
2.肺癌
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極高,且呈上升趨勢。肺癌的死亡率是癌癥中最高的癌癥。
檢查項目:
胸部低劑量螺旋CT(1年1次檢查),建議盡早開始檢查。
如果查出來有肺部結節,結節小于5mm,建議1年1次復查;結節大于5mm小于10mm,3個月內復查胸部增強CT;結節大于10mm,盡快去醫院治療。
3.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每年新發病人數達到近200萬,致死人數90萬。死亡率非常高。高油脂的飲食方式容易誘發結直腸癌。
檢查項目:
腸鏡(5-10年做一次),有家族史需盡早開始。
如果忍受不了腸鏡,可以做大便潛血試驗和大便DNA檢測(1年1次檢查),如果查出來有問題仍然需要做腸鏡確認。
4.甲狀腺癌
我國的甲狀腺癌以每年20%的速度持續增長,女性發病率明顯高于男性。不過甲狀腺癌也被稱為最溫柔的癌癥,因為它的預后較好,生存率很高。
檢查項目:
甲狀腺彩超(1年1次檢查)。如果查出有結節,3級以下良性結節需要咨詢醫生確定復查時間;3級以上惡性結節及時手術取出。
5.胃癌
我國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我們國家飲食習慣還有合餐習慣有關。
檢查項目:
胃鏡(每2年1次)。沒有別的替代項目。如果覺得普通胃鏡太痛苦,可以選擇無痛胃鏡和膠囊胃鏡。
6.宮頸癌
宮頸癌在近年因為HPV疫苗的普及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防治宮頸癌不只能靠疫苗。即使打了疫苗,仍然需要定期做宮頸癌篩查體檢。
檢查項目:
TCT檢查:每3年1次檢查。盡量不選擇宮頸刮片,漏檢率很高。
HPV病毒檢測:每3年1次檢查。
7.肝癌
根據我國2015年數據,新發肝癌病例37萬,死亡比例32.6萬,比新冠肺炎更可怕。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肝癌,與飲酒有直接關系。
檢查項目:
肝臟彩超(1年1次檢查)和甲胎蛋白afp(1年1次檢查)
如果有乙肝、甲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還需要增加肝功能(每半年1次)和乙肝DNA定量。
8.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是僅次于宮頸癌的第二常見婦科惡性腫瘤,約占全部婦科惡性腫瘤的20-30%。
檢查項目:
子宮內膜活檢(1年1次檢查)和陰式彩超(1年1次檢查)。
9.食道癌
食道癌的病死率很高,治療后五年生存率僅為20%。主要是由于患者愛吃腌制食品、吸煙喝酒、吃過燙的食物。
檢查項目:
食管鏡/胃鏡(每2年1次)。胃鏡會通過食管,可以查看到食管狀態,建議食管和胃一起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