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復興,是漢文化復興的開始
人口增長促使人們對消費品的需求膨脹,額外需求刺激了額外的廠商投資。這一切再加上對規模經濟效應的利用能力,就加快了生產力增長速度。結果當人口增長時,人們的生活水準也隨之提升。人口增長可為基礎設施建設帶來規模經濟效益。
來自 · 經驗統計學之父
197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西蒙·庫茲涅茨
筆者先講一個小故事:
據說,當美國煙草大王詹姆斯杜克在1881年獲悉卷煙機的發明時,連忙翻開一本地圖冊,尋找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他明確告訴公司管理層,擁有4.3億潛在顧客的中國“是我們要去銷售卷煙的地方。”
當得知中國人還不吸卷煙時,杜克料想他們可以學,有人一切好說。
一個世紀以后的今天,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擁有超過3.5億煙民,確實已經成為機制煙草產品最大的消費國。
——有人才有需求,而需求推動了創造的動力。
舉個例子:
美洲,特別是巴西,資源環境非常好,但是你去了當地以后,你會發現當地人基本特別懶,為什么呢?因為物產實在是太豐富了,以至于失去的勤奮的意義。
有人說,這就是為什么美洲,沒有產生高度復雜的分工的原因。因為一開始,各種生物本能欲望就得到了滿足,以至于欲望和需求就被消滅了,所以根本就沒有進一步分工和創造的動力。
人類文明所創造的一切,無不是人類欲望的推動,和人類意志的成就。牙齒、食道、腸的蠕動,不正是饑餓這個欲望化作現實了嗎?欲望的功能是生產、驅動與創造。特別是生育欲望,擁有一個幸福家庭的欲望,幾乎是整個人類全部生產、實踐和認知的源泉。
——人口可以產生欲望,而欲望推動消費。
先有地基,才有大廈
有人也說,其實人口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文化。
文化就是房子,而人口則是地基,沒有地基,是不可能建立穩定的房子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漢服的復興,在飽經戰亂的建國以后,剛開始漢服幾乎是完全斷絕的一個文化,但是漢服還是復興了,因為漢人并沒有消失。
人在,人口在,文化在。
文化在,人口沒,文化亡。
漢服從少數人的愛好
到登上熱門節目國家寶藏
這一切就是人口的力量,無數炎黃子孫的意志力,在巨大人口基數的優勢下,進行了勢不可擋的復興趨勢,這不是偶然,是歷史的必然。
是的,漢服的成就令喜悅,而文化大廈的基礎,今天也卻有令人擔心的憂慮。炎黃子孫的后裔越來越少了,大家不再喜悅孩童的歡笑。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
2018年中國出生人口為1523萬人,比2017年的1723萬減少整整200萬人。
2018年人口出生率為1.09%,比2017年下降0.15%,是近40年來中國出生人口環比下降最多的一年。
與此同時,2018年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81‰,比2017年同期下降1.51個千分點。
2018年是二孩政策實施的第三年,正如當初人口專家們所預測的那樣,新生人口經過短暫的回升后接下來便是下跌,由于育齡婦女的銳減以及生育成本的居高不下,2019年的新生人口仍將大幅下跌。
2010年的《世界人口數據表》顯示:2010年全球平均每個婦女生2.5個孩子,發達國家為1.7個,欠發達國家為2.7個,最不發達國家為4.5個,而扣除中國后的欠發達國家為3.1個。
中國的總和生育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比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還要低許多。
一個班級,一個市場,人越多,就越有力量,也越有活力。當然人多了,問題也多了,但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也助推了各種分工的發展,增加了文明的發展程度,分工越發達的國家,文明的程度也就越高。
漢文化如果未來需要深度發展,這個大廈希望越建越高。就需要牢固的地基,這個地基的深度,直接決定了大廈的修建發展。炎黃子孫后裔的人口是漢服的承載市場,如果炎黃子孫后裔本身人口逐漸衰微,那么漢服的市場也注定衰微。
美國經濟學家亨利·喬治曾說“鷹和人都吃雞,但鷹越吃雞越少,人越吃則雞越多。”因為人不但能吃雞,也能養雞。
這句話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道理,人是財富的創造者,是GDP的創造者,人口不是負擔,而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手。
人口規模決定消費,消費決定需求,需求則決定生產規模。
炎黃子孫人口越多,漢服和漢文化的市場就越大。就越可以進行精細化分工的服務,而這些服務又會進一步提供大量就業崗位,一方面拉動就業人口,而一方面又可以吸納大量人才精英進入文化產業,讓文化發展欣欣向榮。
沒有生生不息的人口,便沒有綿延不絕的文明。華夏民族憑借龐大的人口規模屹立于世界5000余年。缺乏生育率,將對華夏文明的政治、經濟、社會、國防產生深重影響。
人口關乎華夏文明的興衰、關于民族的未來、更關乎每個民族個體的切身利益。拋開人口,一切經濟、資源、科技、文化、政治權術都是枉然。
因為,文明的本質,民族的本質,就是愛。
沒有炎黃子孫人口繁榮,而是稀少凋敝的世界,是多么的冷清。
因為有你,這個世界才有意義。
因為有她,我才有創造一切,為你相聚的動力。
因為有我,我才能體會到人情冷暖,產生各種美化的愿望與夢想。
把地基打牢,我們這個民族才能誕生更偉大的文明復興。
我想看見,更多的炎黃子孫,認識更多的同胞,看見他們都逐漸可以擁有自己完整的家庭。
因為華夏復興,必定是一個聰明愛的社會,各個同胞相互關懷,那么由愛,自然就會有構建家庭,生育撫養更多華夏文明傳承者的美好愿景,這是我,也應該是大家最想看見的愿景。
畢竟,多一些炎黃子孫,肯定不是壞事,我們是這么的勤勞與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