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1年,劉福通、韓山童利用元朝末年百姓涂炭,怨聲載道,民族矛盾激化的社會因素,在阜陽潁上發動農民起義。而這一把大火也燃遍了中原大地,隨后徐壽輝、郭子興、張士誠等人相繼而起,元朝的統治也次第瓦解。經過十幾年的反元斗爭,最終朱元璋戰勝陳友諒、張士誠,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
隨后更是揮師直指,盤踞北方地區的元王朝的心臟——北京。在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湯和等人的攻伐之下,元朝統治土崩瓦解,陜西、甘肅、山西、元大都(北京)都被其攻伐,王保保等人裹挾元順帝被迫退回蒙古草原。終明成祖朱元璋一朝,先后八次北伐,元朝逃亡政權也幾無抵抗之力。而令我們不解的是,作為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四大汗國,面對被其所視為元朝的宗主國,為何不派遣援兵救援呢?
四大汗國作為蒙古帝國分裂的產物,在蒙哥大汗被釣魚城守軍炸死之后,蒙古帝國汗位空懸。按照傳統的蒙古幼子繼承制,阿里不哥應該繼承大汗之位,但是此時的忽必烈手握大權,雙方發動了戰爭,最終忽必烈獲得勝利,榮登大寶。而在其征服地區也相繼建立了的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利汗國和窩闊臺汗國四大汗國。四大汗國奉元朝為正朔,以其為宗主國。
那么當宗主國元朝被攻伐,它們去哪里了?
窩闊臺汗國,作為成吉思汗賜給窩闊臺的封地,主要集中在蒙古、西遼等地,雖然建于1225年,但是在1309年時便已經早已經亡國,也由此成為四大汗國中國祚最短的汗國。
伊利汗國,在成吉思汗攻滅花刺子模之后,在1256年,旭烈兀始建。 屬地幾乎包括了今天的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阿富汗等地,但是在建國之后伊利汗國,在阿布賽義德死后,迅速瓦解,1335年迅速滅亡。
欽察汗國,又叫金帳汗國,是成吉思汗封給長子術赤的封地。在忽必烈戰勝阿里不哥之后,時任欽察汗國汗王別兒哥雖然名義上稱藩,但是事實上成為了獨立國。期間更是與伊利汗國因為高加索地區發生戰爭,直到脫脫汗時才又承認元朝正朔。但是當元朝統治的中原地區發生農民起義之時,此時的欽察汗國內部,由于實行萬戶制度,導致各個萬戶之間因為利益爭端而互不協調,各自為政,內部也自然是爭端不斷,僅僅在1357-1380年,24年間便更替了20個可汗。無暇東顧,自顧不暇,更隨著血緣關系的疏遠對于元朝實在是無能為力。
察合臺汗國,始建于1222年,在忽必烈與元成宗幫助之下,得意獨立,而察合臺汗國也承認了元朝的宗主國地位。但是在蒙古并不完善的政治制度之下,1321年,察合臺汗國分裂,東西察合臺汗國,不僅互相征伐,僅僅西察合臺汗國,20年內更替10位大汗,但是1368年時,被帖木兒帝國滅亡。
而東察合臺汗國,亦是權利爭斗,宮廷殘殺不斷,直到1389年,明軍抵達新疆,最終東察合臺汗國歸順。
參考資料:《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