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17 年物聯網設備數首次超過人口數量后,據預測,到 2025 年,物聯網的連接數將超過270 億,由此可見,物聯網發展迅速。
但物聯網并不是最近幾年才有的技術,早在 1999 年,我國已有物聯網的概念,當時稱為“傳感網”。而國際電信聯盟(ITU)在2005 年發布的《ITU 互聯網報告 2005:物聯網》里,正式提出物聯網的概念。
2009年8月,物聯網正式列為我國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再加上隨著云計算、大數據、AI 等技術的成熟發展,物聯網迎來新機遇。
盡管如此,目前我們仍處于物聯網的起步階段,AIoT 的發展空間十分廣闊。未來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曾在會議里談到:“AIoT 是 IoT 的發展方向,IoT 需要 AI 來提升其價值。”
盡管物聯網設備增長快速,可物聯網人才培養遇到困境:據微軟近日發布的《物聯網信號》的報告,有47%的物聯網公司表示,他們沒有足夠有專業技能的員工,44%的公司表示他們沒有足夠的資源來培訓員工。
我們該如何提高培養AIoT人才的效率和專業技能?
10 月 12 日,在AIoT教育研討會暨TurboX? AI Kit教學實驗平臺發布會上,中科創達董事長兼CEO趙鴻飛、清華大學教授鄧仰東等產學研專家集聚一堂,共同探討AIoT技術與人才培養方案。
AIoT教育與產業脫節日益嚴重
中科創達董事長兼CEO趙鴻飛表示,隨著產業發展,企業從自身招聘AIoT的人才上面臨一些瓶頸。于是企業開始思考:如何和教育界合作,一起推動技術人才的培養?在過去的兩年,他們走訪了一百多所高校,發現高校的環境和產業界有一些差別,因為物聯網每個創新是在各自的場景里創新,包括終端、操作系統、通訊、芯片等,在一個學校里很難匯集所有的創新環境。
據悉,在高校培養的人才跟企業結合和人才的立即投入使用上,我們遇到以下難題:
1、企業缺乏理論能力強的人才資源參與架構設計;
2、在校學生缺乏工程方面的認知和能力,“寧愿聽師兄師姐的意見”;
3、企業缺乏綜合技術能力強的人才。
我們看到,高校對人才培養和課程設置與企業用人單位對人才基本技能的需求出現了脫節,導致學校和企業需求和資源獨立,無法相互借力。
中科創達CTO鄒鵬程表示:“AIoT是個系統問題,AIoT教育也是如此。(我們)需要有理論、有知識、有經驗、接地氣系統工程人才。”
那么如何加強高校與企業的資源融合,培養綜合素質較強的AIoT人才?中科創達推出了TurboX? AI Kit教學實驗平臺。
一站式打造AIoT人才
TurboX? AI Kit教學實驗平臺由AI Kit開發套件、人工智能實驗課、教學實驗管理平臺、硬件資源組成。
AI Kit是一款面向AIoT邊緣側人工智能的開發套件,基于Qualcomm SDA845平臺,擁有強大的計算能力。支持Android、Linux、HTML 5 OS和Windows多種操作系統。據了解,已經基于該套件開發了大量的智能應用,例如知名液晶面板企業的缺陷檢測質量控制系統,國際大型商超的智慧零售管理系統等。以外還預裝了多類型算法SDK,如人臉識別、年齡檢測、情緒檢測、性別檢測、物體檢測等。可用于學生學習邊側AI程序的開發,也可幫助開發人員開發設備端AI產品。
實驗教學課程包含32個學時的教學與實驗內容,滿足全學期人工智能實驗教學需求,與理論結合,涵蓋AI規模構建和培訓、AI設備端部署和優化、Android/Linux開發等基礎課程,還有機器人ROS開發、人臉識別算法開發等特訓課程。系統地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動手能力。
由此,TurboX? AI Kit教學實驗平臺覆蓋多種教學場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教學、教研需求:
1、桌面使用場景:學生可使用PC機,通過USB線直接連接TurboX? AI Kit設備來開發,適合科研或競賽等小規模場景。
2、虛擬終端使用場景:在實驗室中部署私有云環境,為每個學生生成一個虛擬機,TurboX? AI Kit使用USB線連接到本地的PC客戶機上,通過USB重定向技術,把TurboX? AI Kit與遠程虛擬機進行對接。學生遠程訪問虛擬機,使用虛擬機中的開發環境進行開發,并操作本地的TurboX? AI Kit設備。
3、實驗室集群使用場景:在實驗室中安裝機柜,把多臺TurboX? AI Kit設備集中放置在機柜中。TurboX? AI Kit通過網絡與私有化部署的教學管理平臺連接,為每個學生生成一個虛擬機并統一分配TurboX? AI Kit資源。在上課或做實驗時,學生通過本地的瀏覽器遠程訪問TurboX? AI Kit中進行開發和編譯。
有了TurboX? AI Kit教學實驗平臺,學生老師隨時隨地在有網絡的地方完成教學、實驗及設備管理,同時支持實驗、實訓、科研共享,能系統學習AIoT領域前沿技術。同時,中科創達會將企業的內部人才培養課程和技術考核內容輸送到TurboX? AI Kit教學實驗平臺,為在校學生提供企業實習實訓的機會,最終將高校和企業人才培養和需求相融合,達到“產學結合,教學相長”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