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統計局發布
2018年石家莊城鎮單位就業人員
平均工資
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
年平均工資為73234元
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
年平均工資為40756元
↓↓↓
2018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73234元
2018年,全市(含辛集市,下同)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73234元,與2017年的66512元相比,增加了6722元,增長10.1%。其中,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75114元,比上年增加7234元,增長10.7%。扣除物價因素,全市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實際增長7.6%。
分縣(市、區)看,在24個縣(市、區)中,有9個縣(市、區)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超過了全市平均水平,分別是新華區、橋西區、藁城區、長安區、裕華區、循環化工園區、鹿泉區、欒城區和正定縣,其余各縣(市、區)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這些行業工資高于平均水平
分國民經濟行業門類看,高于全市平均工資的行業有9個。年平均工資最高的三個行業中,金融業106604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46倍;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100976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38倍;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88243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20倍。年平均工資最低的三個行業中,住宿和餐飲業45303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61.9%;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45888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62.7%;農、林、牧、漁業48131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65.7%;最高與最低行業平均工資之比是2.35:1,比2017年的2.55:1差距有所縮小。
分登記注冊類型看,國有單位年平均工資最高,為80170元;其次是其他所有制單位,為67542元;第三位是集體單位,為52824元。
2018年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40756元
2018年,全市(不含辛集)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40756元,與2017年的38756元相比,增加了2000元,增長5.2%。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2.8%。
2018年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員分崗位年平均工資
2018年全市(不含辛集市)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55175元,與2017年的48476元相比,增加了6699元,增長13.8%。其中,中層及以上管理人員111045元,專業技術人員74211元,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51943元,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41077元,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44807元。
中層及以上管理人員平均工資最高,是全市規上企業就業人員平均水平的2.01倍;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平均工資最低,是全市規上企業就業人員平均水平的74.4%。崗位平均工資最高與最低之比為2.7:1。
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統計方法
全市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統計采用全面調查方法,按照國家統計局制定的《工資統計報表制度》,由國家、市、市、縣各級統計局組織實施。調查對象包括城鎮全部非私營法人單位,具體包括國有單位、城鎮集體單位、以及聯營經濟、股份制經濟、港澳臺投資、外商投資等單位。
單位就業人員是指在各類法人單位工作,并由單位支付勞動報酬的人員,包括在崗職工和其他就業人員。
在崗職工是指在本單位工作且與本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并由單位支付各項工資和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的人員,以及上述人員中由于學習、病傷產假等原因暫未工作,仍由單位支付工資的人員。從2011年起,將在崗職工中的勞務派遣人員進行了單獨統計。
其他就業人員是指除在崗職工以外,實際參加本單位生產或工作并從本單位取得勞動報酬的人員。具體包括:非全日制人員、聘用的正式離退休人員、兼職人員和第二職業者,以及在本單位工作的外籍和港澳臺方人員。
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是統計部門根據基層單位上報的就業人員和工資總額年報表匯總計算而來,用各個單位的就業人員工資總額相加,除以就業人員年平均人數,計算出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在崗職工工資總額相加除以在崗職工年平均人數,計算出在崗職工平均工資。2018年底共調查了全市8591個城鎮企業、事業和機關單位,95.97萬名就業人員(其中在崗職工,91.45萬名)的工資情況。
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是根據《城鎮私營單位工資統計報表制度》,以全市城鎮私營單位為總體,在保證19個行業代表性基礎上,采取全面調查與抽樣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共調查了2703個城鎮私營單位,25.6萬名就業人員的工資情況,進而推算出全市分行業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
不同崗位平均工資,是在一套表聯網直報單位范圍內,具體包括規模以上工業(含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有資質的建筑業、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全部房地產開發經營業、規模以上服務業(含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以及物業管理、房地產中介服務等)共16個行業門類的5050家法人單位,對79萬名就業人員不同崗位的工資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調查單位的就業人員按崗位分為中層及以上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5類。
工資總額構成
工資總額是指本單位在報告期內(季度或年度)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就業人員的勞動報酬總額。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工資總額是稅前工資,包括單位從個人工資中直接為其代扣或代繳的個人所得稅、社會保險金、住房公積金等個人應繳納部分。工資總額不論是計入成本的還是不計入成本的,不論是以貨幣形式支付的還是以實物形式支付的,均應列入工資總額的計算范圍。工資總額計算方法并不是大家一般理解的基礎工資,不只是按實際發到就業人員手里現金計算的。
工資總額還包括單位從個人工資中直接為其代扣代繳的各種稅、費款及各種社會保險費用,包括個人繳納的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并且是個人所得稅稅前工資。公車補貼2017年首次納入工資總額統計。
工資總額計算方法并不是大家一般理解的基礎工資,不只是按實際發到就業人員手里現金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