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這些醫學病名已逐漸為人們所熟悉,隨著我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習慣的改變,工作緊張度的增加等因素,冠心病的發病率確實在逐年增多,而且冠心病是導致突然死亡的首要病因,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目前內科住院病人比例中冠心病占首位,但大多數人對冠心病的危害及防治仍知之甚少,有必要對冠心病的概念及防治作一介紹。
何謂冠心病 冠心病全稱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臟和其他臟器一樣需要氧氣和養份,給心臟輸送營養的血管稱為冠狀動脈,如果把心臟比喻為一片莊稼,那么冠狀動脈就好比是灌溉莊稼的水渠。嬰兒出生時,冠狀動脈內膜是纖薄而光滑的,水渠是暢通的。隨著年齡增長,在諸多有害因素作用下,血中脂質就逐漸在內膜下沉積,使內膜隆起,管腔變狹,如同泥沙逐漸在渠底沉積一樣。這些隆起的斑塊,稱之為“粥樣斑塊”。隨著這些斑塊的增大,管腔愈來愈狹,血流量愈來愈少。當血流量不能滿足心肌的正常需要時,心肌就發生缺血缺氧,臨床上可出現“心絞痛”癥狀。當某些突發的因素,往往是急性血栓形成,使管腔閉塞,血流完全中斷時,心肌就會因無氧供而缺血壞死,就象莊稼斷水枯死一樣,這就是急性心肌梗塞。梗塞后的心肌喪失了活力,不能收縮,影響心臟的正常泵血功能,并且缺血的心肌很容易發生心律紊亂,也影響心臟的泵血。因此,心肌梗塞極為兇險,約20%的患者因此而死亡。所以冠心病的根本是冠狀動脈的病變,而其結果是心肌缺血缺氧。因為心臟是維持正常血液循環的動力機構,因此冠心病對人體具極大的危害性。
如何預防冠心病 冠心病的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但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某些因素的存在與冠心病的發病有著密切聯系,如高血壓、高血脂、吸煙、肥胖、缺乏體力活動、糖尿病和冠心病家族史等。除遺傳因素外,其他的因素都是可以糾正的,因此,冠心病應該說是可以預防的,但由于冠心病的發生是一個緩慢、長期和漸進的過程,因此冠心病的預防也必須是一個長期的、貴在堅持的過程。
早期預防 冠心病出現癥狀往往在40歲以后,但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比這早得多。尸體解剖的資料提示,20歲左右的青年已有粥樣斑塊出現,而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何種治療可使粥樣斑塊自然消退,因此從長遠的觀點看,冠心病的預防應該從小開始,防患于未然。
病從口入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高膽固醇血癥與冠心病的發生有明確關系,而不飽和脂肪酸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因此,合理的飲食習慣是預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西方人冠心病的發生率之所以比東方人高,也與東西方的飲食習慣有關。針對我國的實際情況,合理的飲食應是:
(1)穩定糧食的攝入量,保持我國“五谷為養”的優良傳統;
(2)適當增加動物性食物,并提高大豆制品的攝入量,改善膳食蛋白質的數量和質量,但要防止過剩;
(3)改變以豬肉為主的動物性食物結構,增加禽類、水產品和乳類的攝入量;
(4)保證蔬菜、水果和豆類的攝入量,大量纖維素攝入,不但能降低血脂,而且能降低餐后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和血糖、胰島素水平。此外,某些不良習慣應予改變,如酗酒、吸煙;
(5)嚴禁暴飲暴食,尤其晚餐不宜過飽,以免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
治療高血壓 高血壓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長期高血壓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因此,高血壓患者應增強自我保健意識,通過藥物或非藥物治療,將血壓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圍。
適當的體育活動 長期堅持鍛煉可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心搏量,使冠狀動脈管腔舒張,增加心肌供血,并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降低甘油三脂,預防冠心病的發生。
總之,冠心病的發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因此冠心病的預防應是“綜合治理”,并貴在堅持。
得了冠心病怎么辦? 首先應采取上述的預防方法,防止冠心病的進一步發展,防止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進一步加重。魚油、β-胡蘿卜素、維生素E制劑,對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有一定作用,可選擇一、兩種作為保健藥品,長期服用。已發生心肌缺血和心絞痛的病人,應按醫囑服用擴張冠狀動脈、抗心絞痛的藥物。目前治療冠心病有三種方法可供選擇:藥物治療、冠狀動脈氣囊擴張術及冠狀動脈搭橋術。病人可在醫生的建議下根據病情,選擇一種方法治療。冠心病患者應切記兩點:第一,應隨身攜帶硝酸甘油制劑,當心絞痛發作時應及時自我治療,如硝酸甘油片放于舌下含服。第二,當心絞痛持續30分鐘以上不緩解時,應考慮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須停止活動,立即送往醫院急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