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的觀念里,金、木、水、火、土是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這些物質的運動變化構成的。正如《河洛原理》中的記載:“太極一氣產陰陽,陰陽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隨含萬物。”五行學說就是在“陰陽說”的基礎上,以五行生克的規律進一步地解釋人體臟腑的陰陽,說明它們之間所存在的復雜關系。人體的五臟同樣也可以分為五行,即肝為木、心為火、脾為土、肺為金、腎為水。按照五行相生的邏輯,肝藏血可以濟心,這就是木生火;心的陽熱可以溫暖脾氣,是火生土;脾透過運化功能產生的精微可以滋養肺部,是土生金;肺氣的下行有助于腎水,是金生水;腎精又可以補肝,為水生木。
五臟之間既有相互滋生的關系,又相互制約,并以此來維持機體的穩定和平衡。在五行的相克關系中,木克土,所以可以用肝木的條達,來疏泄脾土的壅滯;土克水,所以可以用脾土的運化水濕,來防治腎水的過渡泛濫;水克火,故可以用腎水的滋潤上行,來平和制約心火的狂躁;火克金,故可以用心火的溫煦來促進肺氣的宣發,制約肺氣的過于肅降;金克木,故可以用肺氣的傾訴下降,抑制肝氣的過分生發。
總之,五臟之間的相生相克是密切不可分的兩個方面。如果了解了這些規律,在養生保健中就不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更不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了。一旦我們知道了疾病在臟腑間的相互影響及傳變規律就可以提前介入,防患于未然。中醫常說的“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其實,這里的母和子就是五行相生中的母子關系。因此,清代名醫王清任說“著書不明臟腑生克,豈不是癡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五行,何異于盲子夜行。”
◎五臟與五行相合,肝為木、心為火、脾為土、肺為金、腎為水,呈現出圖上五臟相生的規律。
◎五臟與五行相合,同時遵循五行相克的規律,呈現出圖上五臟相克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