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過去南京路是上海灘的大馬路, 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上海灘過去還有一條法大馬路? 這是上海灘一條很有特色的商業街道—金陵路, 整條街是富有南國風韻的騎樓式大街。說起這條金陵路, 我們還要從過去上海灘的法租界談起。鴉片戰爭以后, 1843年上海開埠。法國第一任駐上海總領事敏體尼(M·Montigny) 與上海道臺麟桂訂立上海法租界章程, 就在這塊地段建立了法租界。當時法租界還是冷冷清清的, 當時要建一個領事署, 找不到像樣的房子, 好在這里已經有了一個教堂, 即向天主教羅伯濟主教借了房子。領事暑定在這個地方, 也決定了金陵路的發展。有記載: 這個最早的法國總領事館就在現在的金陵東路四川南路與溪口路之間, 只六年時間。1854年 (咸豐四年), 小刀會起義, 城外北面到法國領事館一帶列為戰區, 倒霉的法國領事館被法國海軍派遣司令辣厄爾借為軍用, 法國領事館只能遷到路口的外灘, 因為發過領事館搬到了這條路, 這條路便叫了公館馬路, 法國領事館的新地址就是公館馬路2號。有一個法國領事館, 就有了法租界源這檔子故事了。這法國領事館的建筑就成為法租界的地標性建筑了。法國領事館門前這條馬路與這個領事館有關, 所以這條馬路的法文名字是“Consulat,Rue du”, 直譯就是“領事館路”。問題來了, 當時英租界里也有一條“領事館路”, 兩條領事館路弄不清楚了。于是取名為“公館馬路”, 當時有一個民謠; “大英法蘭西, 大家勿來起”。這是上海話, 意思是英、法租界各管各, 大家不相關, 這樣“公館馬路”就是最早的金陵東路路名。英租界 (后來的公共租界) 和法租界是當時上海灘二大租界, 英租界里有一條最寬、最熱鬧的馬路 — 南京路, 被稱為大馬路。“公館馬路”是法租界里主要馬路, 當然不甘示弱, 也要叫大馬路, 怎么辦? 上海灘有二條大馬路, 大家不相讓, 于是就出現了“南京路”叫“英大馬路”, “公館馬路”叫“法大馬路”, 就這樣上海灘出現了這條“法大馬路”。我們有句童謠, “把你一腳踢到法國大馬路, ” 指的就是金陵路。1943年, “法大馬路”要改名了, 還是要和英租界的大馬路比個高低。當時的路名以地名來取, 英大馬路叫南京路, 因為南京是國民政府所在地, 所以象征著最大。法大馬路也要沾光啊! 就以南京的別名金陵為名, 于是就定名為金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