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干和十二支,簡稱干支,又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根據劉恕《外記》所說,是天皇氏所創(chuàng)制,但是《后漢書·律歷志》記稱“大橈作甲子”,故引用“月令”章節(jié):“大橈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字丑以名月,謂之支。”
則十干十二支又為大橈氏所作的了,而且他還把干支相配成為甲子。無論這個傳說是否可靠,但最遲在殷代確實已經在使用干支甲子以紀日紀旬了。楊榮國著《中國古代思想史》說:
“紀日便用干支,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成、亥十二支相配。如甲與子相配成甲子,乙與丑相配成乙丑,這樣依次輪流,配合至癸亥為止,恰恰配成為六十日。殷人就以六十日為一周。不過,殷人雖以干支紀日,但以干為主,如:‘己丑卜,庚雨。’意思就是說,已丑這天卜,說是庚寅天即明天會下雨。但這文中沒有把‘庚寅’的‘寅’字寫下來,即沒有把‘支’寫下來,于此可見他們紀日只著重在干而不在支。并且這樣的例子,在卜辭中是數見不鮮的。”一——《歷法思想的興起》。
雖然如此,在甲骨文字的卜辭中,起載甲子的是數見不鮮的,據朱芳圃氏說:“民國十八年秋季,容庚會為燕京大學購得一枚,列六十甲子甚全,骨版刮治甚平滑,背面又經鉆鑿,此版既非卜用,可決為專作旬歷之用了。”——一《甲骨學商史編》
以此說明干支甲子在般代,實為紀日紀旬普遍應用的符號了。
乙、丙、丁、戊、已、庚、辛、王、癸,為什么稱作十干呢?
顏師古注《漢書食貫志》運:“干,猶個也。”也就是十個數目字的意思。前面已經談到殷人主要是用這十個字來紀天日的次第,因而又叫十天干。《皇極經世》云:“十干,天也。”即是此義。
十干究具有什么樣的含義能代表天日演進的番號呢?茲將《史記》和《漢書》的解釋井列如下:
十干 史記律書 漢書律歷志
甲 萬物剖符甲而出也 出甲于甲
乙 萬物生軋軋 奮軋于乙
丙 陽道著明 明丙于丙
丁 萬物丁壯 ws大盛于丁
戊 豐楙(mao)于戊
己 理紀于己
庚 陰氣庚萬物 斂更于庚
辛 萬物之辛生 悉新于辛
壬 陽氣任養(yǎng)于下也 懷任于壬
癸 萬物可揆度 陳揆于癸
于此看出十干的次第,不外乎是象征著萬物由發(fā)生而少壯、而繁盛、而衰老、而死亡、而更始的順序。
如:甲為嫩芽突破芓甲的初生(剖符出甲);乙為幼苗逐漸抽軋的生長(奮軋于乙);丙為陽盛氣充,生長得特別地顯著(陽道明丙);丁為不斷地壯大成長(丁壯大盛);戊為越發(fā)茂盛(豐楙于戊);己為成熟之極(理紀于己);庚為果實收斂,生命將從此而更換(斂更于庚);辛為成熟,辛殺以后,新的生機又潛伏起了(悉新于辛);壬為陽氣又妊養(yǎng)著新的生命(懷任于壬),癸為生命又將開始,宿根待發(fā)(陳揆于癸)。
可見用十干來記算天日演進的次序,是對萬物生命發(fā)展過程的觀察而得出的結論,是人類在生活中的體現,是很素樸的。
后來由于陰陽五行學說的不斷發(fā)展,分析這十干不僅具有陰陽兩種性質,同時亦以之分別鈉人五方、五行、五季、五藏了。
五運,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氣在天地陰陽中的運行和變化。《素問·天元紀大論》云:”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所謂“道”,也就是運行變化的規(guī)律。那么,五行如何化生為五運呢?
主要是由十天干的變化面來,也就是所謂十干化運。
五行的分配十天干是:甲乙為木,丙丁為火,戊己為土,庚辛為金,壬癸為水。
在五運,便要把這五行十干的陰陽干,重新配臺,就像《素問·五運行大論》所說:“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
甲為木行的陽干,己為土行的陰干,甲己相合,化為五運的土運。乙為木行的 陰干,庚為金行的陽子,乙庚相合,化為五運的金運。丙為火行的陽干,辛為金行的陰干,丙辛相合,化為五運的水運。丁為火行的陰干,壬為水行的陽干,丁壬相合,化為五運的木運。戊為土行的陽干,癸為水行的陰干,戊癸相合,化為五運的火運。
從這甲己土運、乙庚金運、丙辛水運,丁壬木運、戊癸火運的次序看來,仍然是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五行相生的次序。
為什么化運的十干要不同于五行十干的陰陽相配呢?五行十干的配合,是以五方、五季等關系面確定的,五行之氣既化為運而運行于天,這便有關于天體上星宿的問題了,暫且不論。
天干是10個數字,是太陽對天氣的影響,有10節(jié),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五年需要一次調整期,地下的植物從發(fā)芽到長成的的每個不同階段。也用來表示年月日。那太陽表示年份是有怎樣的內涵呢?
我們來細化10個數字帶來的每年的不同運:
年尾數是1,就是十干中“辛”的年份,《內經》里說是“流涸之紀”,就是水不及。什么意思?是每到這樣的年份,古人是用流涸表示,每到這樣的年份雨量很少,車轍都干涸了,干旱,那這樣的年份出生的人,腎水不足。但不是所有的年尾數1的人都這樣,為什么?還要看六氣的影響。
年尾數是2,十干中“壬”的年份。《內經》里說是“發(fā)生之紀”,就是木太過。凡是這樣的年數,都叫發(fā)生之紀,就是木氣升發(fā)太快,在這樣年份出生的人,一般都肝氣升發(fā)速度太快,容易郁堵,而且脾受不了,得病。因為樹木生長速度太快,土地的水肥跟不上節(jié)奏。
年尾數3的年份,"癸"年。《內經》說“伏明之紀”,就是火不旺,火不及,是說這樣出生的人,心火不旺。火弱。
年尾數4的年份,“甲”年,《內經》用“敦阜之紀”來描述,是說土太過,土太過克水,這年出生的人,容易發(fā)生與腎有關的疾病,骨骼,牙齒,頭發(fā),骨髓等等,也容易脾太濕。
年尾數5的年份,“乙”年,《內經》用“從革之紀”表示,學習內經的學者們遇到內經這樣的詞匯,就知道他和現在的年尾數5是對應的,那么這樣年份出生的人,金不及,就是肺氣收斂的能力不足,腎容易虛。
年尾數6的年份,“丙”年。叫“流衍之紀”,水太過,就是降雨量大,回憶一下2016年,雨水多,由于司天是少陽相火,水火交融,一下子雨大,一下子太陽大。下半年有的地區(qū)雨水也多,以后遇到凡是年尾數6的年份出生之人,不用司天在泉的影響,都是寒濕體質,別的年份可不一定。就知道他們腎寒,脾濕,心臟就容易出問題,水太多,克火,而且和腎,膀胱等有關的腰疼等等疾病都會發(fā)生在他們身上。
年尾數7的年份,“丁”年。《內經》用“委和之紀”表示,木不及,就是木器生發(fā)速度慢,在人體,肝氣升發(fā)慢,很容易發(fā)生肝病,膽囊炎等,眼病等。 以及肝氣升發(fā)慢導致的下焦寒濕等等。
年尾數8的年份,“戊”年。赫曦之紀,火太過,就是天氣太熱,在人體,心火太旺克肺,尤其生于1968年,78年的人,那再過30年,1998,2008年出生的人,特別小心容易發(fā)生心腦血管病,特別是1978年的人,很容易發(fā)生心梗。有這樣的朋友,告誡,提醒他們,做好預防。
年尾數9的年份,“己”年。叫“卑監(jiān)之紀”,土不及,在人體來說脾虛,是先天的,一定少吃或者不吃寒涼食物,大魚大肉,因為天生消化能力不強。
年尾數0的年份,“庚”年。《內經》叫堅“成之紀”,金太過,就是收斂下降的速度太快,肝臟受不了,這樣的年份偏涼,偏燥,金是秋天,太過分了,就克制春天的氣候,春寒,因此肝膽有病。或者年尾數7的年份出生的人,原本肝氣不旺,遇到這樣的年份,身體就出毛病。
分析人的疾病,一定不要忘記古人在《黃帝內經》里對后人的諄諄教導。規(guī)律:
1、年尾數單數均為不及,偶數均為太過。
2不及、太過交替進行
3、循環(huán)周期為5年,符合五行生克規(guī)律。去年生今年,去年克明年。
4、前一個周期中,如果為不及,下一個周期即為太過。1、6相對,2、7相對,3、8相對,4、9相對。5、0相對。
什么叫太過、不及呢?舉例說明:以立春節(jié)氣為準,節(jié)氣明明到了,可是氣候還是冬季的氣候,叫不及,春天寒冷。那太過是什么意思呢?明明節(jié)氣沒到立春,可是氣候先到,就有春天的溫暖了。 這用在人的氣上,就是不及的人。
比如1941年生人,本來是水克火,土克水,可是由于水少,干旱,火就反過來了,欺負水,那原本是土克水,由于水少,土克水,就更加倍來勁了。
人體怎么保持平衡呢?在年輕的時候,比如,2的年份出生的人,木太過,克土,那土之子是金,金就起來反抗,替母復仇,去收拾過分的木,欺負他媽,他的子女是不干的,他的子女是不干的。就保持了人體的平衡狀態(tài)。 可是到了老年,或者病態(tài),失去了這種能力,子女自身難保,沒能力解救母親,就疾病爆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