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白居易有《苦熱·題恒寂師禪室》一詩:“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可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
恒寂禪師能達到酷暑不侵,妙在“恒寂”,這是佛門心法。《清涼自在法》應從以下十方面修,身心并重,止觀雙運,佛道同參。
(1)觀蓮出水:靜坐,觀想自己坐在旭日初升時帶露含香的蓮花上。
(2)觀五蘊空:靜坐,思維諦觀身體的“地火水風”四大本體是“空”,在因緣聚合時顯“有”;身心的“受、想、行、識、色”五蘊,從感覺、知覺、到物質形體,本體亦“空”,在因緣聚合時生“有”。當修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時方為大成。五蘊不空,諸受即苦。有寒暑之受(感覺)乃五蘊未空。觀“空”可破去對身的執著,除去“身見”。修行難上正路,首先是“身見”未去,執著“我身”。
(3)觀佛境清涼:佛陀將人身與世間喻為“火宅”,眾生的煩惱是“無明業火”熾燃之致。行者于靜坐中觀想大千世界化為華藏世界,蓮花飄香,清潔無染,眾生于蓮花中化生,身心清涼,得大自在,同體大悲。以上修“觀”。
(4)心靜身涼:修行者應不貪、不嗔、不癡、不慢(傲)。心貪神妄,心嗔神躁,心癡神頑,心慢神狂。讓自心充滿和氣、安詳,這是恒寂禪師“但能心靜即身涼”的心法,修“止”。一切爭斗,一切躁動都來自貪、嗔、癡、慢等感業。
(5)節食養氣:宜服氣節食,練吐納法。三餐只吃六分飽,或去晚餐,或去午餐,能減少食物帶給人體過剩的熱能,并可有效防止積食酵熱,避免由“內熱邪毒”致使的臟腑功能衰竭。
(6)清淡頤身:宜減少含有高能量(脂肪類)食物,清淡為宜。佛家戒食肉及五葷有其道理。自凈則心凈,修煉易成。
(7)玉泉長流:平時多鼓嗽咽津,緩緩下咽。道家稱為“煉津化精”,“玉液煉形”。津中含有人體所需多種微量元素,可抗衰老、降血脂、防癌變。
(8)天水地承:每日飲水時,每次只飲六口,或飲一口,分六次送下,絕不暴飲。飲水時每一咽,內心默念…字,共六字:“南天觀自在佛”。這是“系心一念”法,提醒你時時要心中有佛,處處要覺觀自在,禪家謂“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六”是《易》中坎(三)水之卦數,經云:“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亦道家“數術”原理。
(9)化歸自然:靜坐空心,體會整個身心與自然整體結合的過程,真正達到“萬物與我并生,天地與我合一”。只有當你和自然融為一體時,才能寒暑不侵。寒暑是自然,你也是自然,你和自然了無分別,心量也非常廣大。“虛空生汝心內,猶片云點太清里”。
(10)無為自調:練功最高境界是無為,道家講“無為而無不為”,佛家云:“一切賢至,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通過前面“有為”之修行而達到“無為”,時時處處,心靜神安,吉樣自在,輕松優雅,心無貪、嗔、癡、慢,與自然合一,與眾生同體,你無為而無不為地調節自我,化于自然,再沒有躁動、煩惱、妄想、執著,你覺悟、空明、寧靜、忘我而安祥自在,是大智大慧者,這既是功夫境界,也是人生境界。
望有緣者能層層深入,聞法即修,獲得清涼自在,頓息無明惑業,悟證生命的圓滿覺道。形而上則狂心頓歇,心得自在;形而下則酷暑不侵,身得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