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圣母院在法國遺產(chǎn)保護史上的特殊地位,其修繕工程的負責人——從維奧萊-勒-杜克到今天的本杰明·穆棟,一直都是每個時代法國遺產(chǎn)保護界的泰斗級人物。通過對圣母院保護歷程的解析,我們可以看到法國遺產(chǎn)保護思想、機構和技術手段的演進,也可以看到以建筑師為核心的體制以及重在保護“建筑整體價值”的觀念對法國建筑遺產(chǎn)保護方法的影響。
12 世紀早期,西方社會崛起的中產(chǎn)階級在經(jīng)濟活動中逐漸占據(jù)主導作用,同時宗教行為發(fā)生轉變, 王朝和教會間漸趨尋求權力平等的政治制衡。這些轉變共同導致了都市的持續(xù)發(fā)展,城市和道路的面貌隨之不斷改變,原本陳舊、模糊、大尺度的宮殿和教堂建筑變得明亮而高聳——這就是社會革新最張揚的圖像闡釋:哥特建筑。
1 哥特的精神
哥特建筑并非源自憑空的臆造,而是來自于對既存建構體系的“優(yōu)化”:
——肋拱(圖1):原型來自于歷史悠久的“十字拱”,它能將豎向荷載轉移到四角的支撐上。作為十字拱的“優(yōu)化”,哥特建筑肋拱下方的“肋”作為永久性構件可以使施工不再需要模板,從而顯著節(jié)約了施工時間。
圖1 肋拱
——飛扶壁(圖2,圖3):來自與早已存在的圓拱和獨立于墻的扶壁的結合,這種哥特建筑中常見的結構體能起到分擔墻體側推力的作用。它以更主動明確的結構角色取代了被動受力的梁柱體系,平衡關系更加奇妙,且更加輕便經(jīng)濟。飛扶壁的出現(xiàn)使得建筑能夠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在此以前只能依靠巨型的支柱來實現(xiàn)。
——快速、經(jīng)濟和宏大:哥特建筑創(chuàng)造性地回應了社會對建筑物提出的快速、經(jīng)濟和宏大之需求,并在百年間建立、完善了其主要的建筑原則。哥特建筑擺脫了墻壁的束縛,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空間中充滿了透過彩色玻璃窗的絢爛光線,這一藝術成就在當時達到了高峰,并影響了各行各業(yè),建筑師也從砌石匠和雕琢工的行當中獨立了出來。
2 巴黎圣母院的特征
圖4 巴黎圣母院西立面
哥特風格的教堂迅速風靡巴黎大區(qū),早期的一批杰作包括了公元1131 年建造的努瓦永大教堂,公元1155 年建造的拉昂大教堂,公元1140 年建造的桑斯教堂。特別是公元1144 年建成的圣德尼的巴西利卡, 起到了范本的作用。1230 年,有25 處哥特建筑在施工(圖5—圖9),而到13 世紀末,這個數(shù)字上升到近80 處。
圖5 哥特建筑便捷地建造方式1
圖6 哥特建筑便捷地建造方式2
圖8 新建中的哥特風格的教堂1
圖9 新建中的哥特風格的教堂2
在這一進程中,自公元1160 年開始建造的巴黎圣母院,處在了具有先鋒意義的早期哥特和趨于成熟的盛期哥特交匯的十字路口。
作為12 世紀的建筑,巴黎圣母院的體量依然是很龐大的,窗洞不大,光線也很幽暗,中殿的拱頂每個單元都由傳統(tǒng)的六分肋拱和兩道梁構成。有趣的是, 半圓室走廊拱頂?shù)钠婷钤O計給后世雕琢工們的自由發(fā)揮埋下了伏筆,而粗細相間的柱子,伴隨著六分肋拱被四分肋拱做法所替代,也變成了下個時代所欣賞的均一的柱子。
13 世紀初,隨著哥特風格的加速演進,大教堂進行了一次小規(guī)模改建:窗洞向下拓展以增加更多的光線;半圓室外走廊的兩處拱頂新建了飛扶壁;中殿的屋頂構架與唱詩班廳直接相連,從而減輕了部分荷載;西立面在三個門洞和巨大的哥特式玫瑰窗的上方, 建造了兩座由列柱、深紋飾、卷葉垂花紋裝飾的巨塔, 這一后人盛贊為“諧調(diào)”的立面是整個哥特建筑史上最精美的一頁。
1230 年,這一偉大工程基本完成。雖經(jīng)調(diào)整, 建筑依然整體而均衡——這要歸功于五位匿名建筑師默默無聞的奉獻。巴黎圣母院給予后人的偉大啟示在于:建筑作品的成功遠遠超越了為之服務的個人,而建筑整體的均衡統(tǒng)一應當勝過各部分的表現(xiàn)力及每個建筑師的個人表達。
巴黎圣母院長127 m,寬45 m,拱高33 m,是當時西方基督教世界里最大的教堂,然而它尚未完成就已經(jīng)不敷使用了。為擴充空間從西端開始在飛扶壁的巨大立柱間建造的小禮拜堂未能形成重要的建筑影響。1250 年到1270 年,建筑師尚·德謝耶和皮耶·德蒙特厄依以精湛的技藝重建它來與十字耳堂的兩翼相對齊。到1318 年,小禮拜堂工程徹底結束。
圖10 圣母院高敞的室內(nèi)空間
圖11 巴黎圣母院不同時期的改建
3 變幻莫測的歷史
1708 年,赫伯·德科特和他的兒子朱-羅伯特用一組華麗的鑲嵌板和大理石雕塑取代了原先的牧師會唱詩班席位,雕塑的端頭是名為“路易十三的愿望” 的圣母憐子像,由柯塞沃和庫斯圖完成,雕像位于高講壇的后方。這個被公認為十分杰出的作品也是巴黎圣母院自14 世紀至18 世紀近400 年歷史中僅有的佳作。
大教堂的室內(nèi)裝修也在覆蓋上一層黃色粉刷后很快開始。1753 年,中世紀繁復而黯淡的彩色玻璃被透明玻璃所取代。1787 年,建筑師帕維移走了雕像、滴水口和頂端的裝飾等一切懸挑在半空、岌岌可危的東西;為了能容納游行隊伍的華蓋,杰曼·蘇弗洛拆掉了 “最后的審判”大門的柱墩和最下方的門楣。1787 年,十字耳堂的尖頂因為狀況不佳被拆除。1793 年大革命的暴行對建筑造成了破壞,但這尚不及1812 年神職人員將小禮拜堂的山墻改建為三角形山花式樣(布隆尼亞爾)或是用莫來斯莫水泥 “修復” 雕塑(高德)的破壞力大。
4 偉大的修復
維克多·雨果1831 年出版的小說《巴黎圣母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引起了人們對中世紀建筑的關注。而此時圣母院的破敗狀況令人觸目驚心。同一時期,弗朗索瓦·基佐開始推行對法國國家文物的清點工作,設立了文物建筑總監(jiān)一職,并成立了文物建筑委員會。
1842 年,巴黎圣母院修繕工程的競標結果公布, 265 萬法郎的預算也迅即到位。修復圣禮拜堂時協(xié)助費里克斯·杜班的讓·拉蘇斯和剛剛30 歲但已經(jīng)負責維孜萊教堂修復的維奧萊-勒-杜克贏得了合同。修復工作從1844 年4 月20 日開始,直到1864 年5 月31 日結束。拉蘇斯在1857 年去世。
圖12 勒杜克修復巴黎圣母院
修繕工作大刀闊斧地展開了:修復了立面、拱座和飛扶壁,立面石材被大量替換,使用的石頭多達20 余種;修復了君王走廊的群雕(杰弗羅伊-德喬姆)、正門、滴水嘴、頂端花飾、怪物雕塑和小尖塔;修復了屋頂和鉛皮覆蓋的屋脊裝飾、塔尖和南北塔樓的鐘樓;恢復了中世紀式樣的彩色玻璃窗(熱朗特和斯坦海爾),濕畫法的壁畫,1403 年的管風琴和1730 年的管風琴箱,以及所有的家具;重建了圣器收藏室和長老會堂……這些工程據(jù)說一共花費了800 萬法郎。
整個修復工作是在勒-杜克極端嚴謹?shù)闹笇逻M行的。最好的例證就是收錄在其著作《11 世紀至16 世紀法國建筑詞典》中的“塔尖修復”。在仔細研究了13 世紀的遺跡之后,他通過歷史分析方法推斷出原初的格局。在觀察到廢墟的薄弱之處和可能的病因(風)后,以結構分析方法制定了復原計劃,其中包括必要的改動和加固措施。最后,從建筑分析出發(fā), 對圣母院外輪廓進行整體考慮,勒-杜克認為有必要把塔體增高13m。他認為文物建筑的修復目的不是為了創(chuàng)造藝術,而是服從那些業(yè)已消失的藝術,從而恢復和延續(xù)建造之初的理念。他設身處地視自己為13 世紀的建筑師,不為保存而保護,而是創(chuàng)造性地修復。
修復以后的圣母院再次呈現(xiàn)出均衡一致的面貌。正如馬塞爾·奧貝爾所說,雖然有些原則仍值得商榷,但修復中所體現(xiàn)出的誠意和天賦值得所有人尊重。這是19 世紀最具有象征意義的修復,同時它也見證了文物建筑保護部門的誕生,從而成為這段遺產(chǎn)保護史不可或缺的部分。
圖13 1844年的圣母院立面
圖14 1864年立面
圖15 怪物雕塑的修復草圖
圖16 修復的怪獸雕塑
5 20世紀的工作
19 世紀下半葉到20 世紀初,通過一些去除病害的表層“美容”措施,圣母院重新煥發(fā)了青春。但是1936 年的墜石事件讓人們開始關注圣母院結構的脆弱性和建筑的老化問題。20 世紀圣母院的保護工作有三類:保護、修復和安全。
5.1 保護
20 世紀巴黎圣母院最早的保護工程是1938 年歐尼斯特·海皮斯對西塔樓進行的工作,二戰(zhàn)時被中斷, 1955 年完成。
1968 年, 文化部長安德烈· 馬爾羅發(fā)起了對巴黎文物建筑的清潔運動,以此為契機,圣母院在1968 年8 月到1970 年11 月間,進行了清洗和加固立面工程,這是由文物建筑主任建筑師(ACMH) 伯納德·維特里負責的。
1988 年,得益于病理學和破壞機制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由20 世紀60 年代成立的文物建筑研究實驗室(LRMH)對巴黎圣母院進行了系統(tǒng)的健康調(diào)查, 該項工程由新的文物建筑主任建筑師伯納德·豐凱爾尼完成。雖然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結構性問題,但仍揭示出建筑保護受到了幾個因素的影響,其中最明顯的是19 世紀修復立面時采用了過多種類的石材(在西立面多達18 種,僅僅是“最后的審判”大門上就有8 種)。今天,我們知道這是立面石材嚴重破損的原因,而強水硬性灰漿的使用更加重了損害,暴露在外的部位受損尤其嚴重,原初的和修復的石材都受到了影響,而這顯然是一百多年前的勒-杜克所無法預見的。
在文物建筑研究實驗室協(xié)助下,伯納德·豐凱爾尼展開了用與原初石材相同屬性的石頭來進行替換的研究。這項技術被用于1994 年到2000 年的西立面修復和隨后在2003 年到2006 年的北塔樓修復中。灰漿也用弱水硬性石灰進行改進,目的是使暴露在外的部位重新達到同質(zhì)化。在這次修復中,對1968 年以來清洗立面的各種新技術如噴砂清洗、霧洗、水或碳酸銨擦洗、激光清洗等進行了應用,立面表層的清潔效果得到了顯著改善。同時在正門雕塑、君王走廊群雕、玫瑰窗和第一層窗戶的表層發(fā)現(xiàn)了珍貴的彩畫遺跡,為中世紀建筑的色彩研究提供了信息。
在“去除不當修復”工作開展的同時,對勒-杜克所完成部分也進行了嚴格的保護,例如對勾勒出高聳屋頂剪影的鉛皮屋脊的保護等。在哥特建筑歷史上,圣母院沒有在插圖和圣物盒上留下任何蛛絲馬跡, 因此勒-杜克用自己的方式設計了最可能的構造方式——在鐵制框架上包鉛。但鐵框架的腐蝕導致了大范圍的嚴重變形。而對這些構件的原樣更換則需要鉛屋面工、鑄造工和木匠等傳統(tǒng)工藝和專業(yè)知識,這也為保護這些行業(yè)提供了機會。從20 世紀60 年代開始,中殿的西端開始保護,1980 年唱詩班廳和十字耳堂的南翼繼續(xù)施工,直到2009 年, 中殿和十字耳堂的北翼才終于完工。
圖18 屋脊木材損毀狀況
圖19 屋脊修復過程1
圖20 屋脊修復過程2
圖21 屋脊修復過程3
圖22 屋脊修復過程4
圖23 屋脊修復過程5
5.2 修復
今天的工作主要是關注于保存,但其中也有修復的部分,舉兩個例子:跟其他教堂一樣,圣母院有一組包含八個小鐘和兩個大鐘的鐘琴。從13 世紀到15 世紀,這些鐘琴被陸續(xù)安置在兩個西塔樓上。法國大革命期間,除了大鐘,其余的鐘都被熔毀了。1851 年, 勒-杜克試圖重建的兩個鐘架也一直沒有完工,只有大鐘和4 個音調(diào)糟糕的小鐘安置完畢。為了紀念圣母院建成800 周年,人們計劃完成這組鐘琴。通過對文獻的深入研究,精確認定了每個鐘的大小、重量和音符,并詳細研究了鐘聲對于鐘架和周圍石材可能的影響。經(jīng)過咨詢,國家文物建筑委員會批準了這項工程, 預計在2013 年復活節(jié)時完工。
第二個例子是巴黎圣母院的一項非常“前衛(wèi)”的修復工作。圣母院1235 年到1245 年建造的玻璃窗在1753 年被拆除,后來勒-杜克又按照當時的哥特風格(特別是布爾日大教堂)重建了這些彩色玻璃窗, 他按照中殿是暗淡的灰色而圣堂是絢爛的彩色的原則來安排這些窗子。但是在1937 年,年輕的玻璃彩繪師試圖糾正這種主殿是“蒼白而憔悴”的灰色調(diào)的論斷,建議代之以現(xiàn)代的彩色玻璃窗。這個大膽的建議引起了關于當代藝術運用于文物建筑中的討論,而巴黎圣母院的特殊地位更激化了這兩個陣營熱烈討論的程度:一方認為為了維護圣母院的統(tǒng)一性,應當保留勒-杜克的窗戶,這是一種克制和折中的方式;而干預派一方則主張圣母院應成為一座當代的、有生氣的教堂。媒體也熱炒這一主題,吸引公眾的注意……這個各執(zhí)一詞的爭論持續(xù)了30 年,人們制作了一些模型、實驗性的鑲嵌板、臨時裝置,召開了六次文物建筑高級委員會會議。直至30 年后的1964 年,文化部長安德烈·馬爾羅最終批準了用彩色玻璃邊框圍合不規(guī)則灰色玻璃窗的方案。這個方案被認為尊重了教堂內(nèi)光線的平衡和規(guī)律,是個皆大歡喜的結果。1965 年6 月17 日,工程完工。這個案例開啟了文物建筑與現(xiàn)代藝術相結合的大門。當然,對勒-杜克工作的評價今天已有所不同,如果他的窗戶保留至今,很可能會被頂禮膜拜。
5.3 安全
巴黎圣母院,既是一個令人仰慕的景點,又是具有重大象征意義的國家遺產(chǎn),每年吸引了大約1300 萬名游客。這必然帶來對公眾和建筑安全上的要求,因此在保持建筑真實性前提下,防火和防雷方面采用了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特別是對1180 年到1220 年間的木構架屋頂)。同時為防止游覽路線中的游客墜樓和自殺可能采取了相應措施,并優(yōu)化了殘疾人通道。
6 明天的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今天接受著文化部主導的不間斷監(jiān)測,所有相關的工程項目受到文物建筑主任建筑師的監(jiān)督,法國國家建筑師(ABF)負責安全和日常維護。在國家預算支撐和文物建筑研究實驗室及相關專家和研究機構支持下,巴黎圣母院的保護采取了最先進的技術手段。
任何干預的需求,在評估后按照緊急程度來排序。前期和深入研究在文物建筑主任建筑師監(jiān)督下進行, 研究結果進行專家評審,并須由文物建筑總監(jiān)批準方可實施,如有必要的話,要提交文化部科學和技術監(jiān)督委員會批準。
工程的實施是在招標的要求下進行的,無論是擁有傳統(tǒng)技術還是現(xiàn)代技術的業(yè)者和匠人都可參與。任何應用的技術都需要經(jīng)過研究并曾成功運用于實踐。
今天,人們已經(jīng)制定了未來十年的計劃。除了這兩年的工作,時間表中特別安排了中殿、十字耳堂和唱詩班廳飛扶壁高處立面的保護(五年計劃)和圣器室高處的修復(兩年計劃)。總之,我們應珍惜每一年的時間,來呵護我們的遺產(chǎn)。
圖片備注:
圖1. 肋拱(圖片來源:本杰明·穆棟提供)
圖2. 13 世紀初的亞眠大教堂(圖片來源:同圖1)
圖3. 亞眠大教堂飛扶壁的變化(圖片來源:同圖1)
圖4. 巴黎圣母院西立面(圖片來源:張鵬攝)
圖5—圖7. 興建中的哥特風格的教堂(圖片來源: MACAULAY DAVIS. Cathedral: The Story of ItsConstruction[M]. New York: Houghton M i f f l i n C o m p a n y , 1973: 28, 50,55.)
圖 8,圖9. 哥特建筑便捷的建造方式(同圖5: p24-25, p34-35.)
圖10. 圣母院高敞的室內(nèi)空間(圖片來源:本杰明·穆棟提供)
圖11. 巴黎圣母院不同時期的改建(圖片來源:同圖10)
圖12. 勒- 杜克修復巴黎圣母院(圖片來源:同圖10)
圖13. 1844 年的圣母院立面(圖片來源:本杰明·穆棟提供)
圖14. 1864 年立面(圖片來源: 同圖13)
圖15. 怪獸雕塑的修復草圖(圖片來源:同圖13)
圖16. 修復的怪獸雕塑(圖片來源: 同圖13)
圖17. 君王走廊群雕(圖片來源: 張鵬攝)
圖18. 屋脊木材損毀狀況(圖片來源:本杰明·穆棟提供)
圖19—圖23. 屋脊修復過程(圖片來源:同圖18)
本文選自《建筑遺產(chǎn)》2016年創(chuàng)刊號
陳曦,張鵬譯
作者|本杰明·穆棟
法國夏約學校教授
法國文化與交流部文物建筑總監(jiān)
編 輯| 潘 玥
中國科學院主管 中國科技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同濟大學主辦 科學出版社出版
國內(nèi)統(tǒng)一刊號:CN 10-1071/TU 國際標準刊號:ISSN 2095-7289
定價:¥99.00(中國大陸)、$60.00(港澳臺及國際)
本期書香福利
Let`s Talk88講特別活動
現(xiàn)場購買《建筑遺產(chǎn)》學刊
限量版紅色創(chuàng)刊號 享8.5折優(yōu)惠
2017年1月刊、2月刊 享8折優(yōu)惠
全年訂購(一年4期)享8折優(yōu)惠
僅當天活動現(xiàn)場有效
講座信息
Let`s talk2017年第5講, 暨總88講
【城市研究系列】南蕭亭:古城事
時間:2017年5月27日(周六)18:30—20:30
地點:吾同書局,黃浦區(qū)方浜中路265號豫園華寶樓3F
中國古代城市除了是政治統(tǒng)治的中心外,也由于機會的聚集效應而成為經(jīng)濟和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人口數(shù)量之多和構成之復雜使其需要面對一系列與鄉(xiāng)村聚落不同的問題。比如:城市需要調(diào)動各種資源重點解決治安和消防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在鄉(xiāng)村大都依賴村民自發(fā)組織來實現(xiàn);隨著城市規(guī)模的增加,供水、燃料供應和廢棄物處理都逐漸由專門化特定人群來解決;《清明上河圖》所繪城市商業(yè)表面上的繁華,實際上是由大量居住條件局促的城市貧民來支撐的。中國古代城市既不能簡單與現(xiàn)代城市類比,也不是傳統(tǒng)鄉(xiāng)村聚落的簡單放大,它混雜,但卻有其獨特的活力。本次講座將帶領大家一探中國古代城市的各種角落和各種細節(jié)。
報名通道
獲得:坐席1個+飲料點心1份
主講
南蕭亭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規(guī)學院副教授
《建筑遺產(chǎn)》雜志責任編輯
劉滌宇,筆名南蕭亭,博士,一級注冊建筑師。山東沂南人,1972年生于黑龍江省甘南縣。1994年畢業(yè)于大連理工大學建筑系,獲學士學位。2003與2012年先后獲同濟大學建筑城規(guī)學院建筑學碩士、工學博士學位。1998年起以“南蕭亭”的筆名參與網(wǎng)絡建筑討論至今,產(chǎn)生廣泛、積極的影響。博士在讀期間潛心研究歷代《清明上河圖》中的城市與建筑信息,在學術雜志發(fā)表相關文章多篇,獲得很高評價。現(xiàn)任同濟大學建筑城規(guī)學院副教授。
對談
王國偉
王國維空間創(chuàng)始人
著名出版人
同濟大學教授
吳洪德
同濟大學博士
及物建筑 建筑師
董屹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規(guī)學院副教授
蒲儀軍
上海濟光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
《建筑遺產(chǎn)》雜志特邀組稿人
主持
戴 春
Let`s talk創(chuàng)始人
城市微空間復興計劃發(fā)起人
《時代建筑》雜志運營總監(jiān)、責任編輯
Archiepos工作室創(chuàng)辦人
活動報名請掃下方二維碼
報名通道
獲得:坐席1個+飲料點心1份
Let’s talk
城市微空間復興計劃
開創(chuàng)于2014年底的Let’s talk學術論壇由俞挺和戴春共同創(chuàng)立,在一年半的時間里成功舉辦近百場專題演講與討論,是滬上充滿活力的公共熱點。論壇的一系列討論深刻觸及城市與建筑問題。作為論壇的創(chuàng)始人和組織者,在2015年我們又發(fā)起“城市微空間復興計劃”,號召設計師們?yōu)樯磉叺某鞘锌臻g做些什么,讓Let’s talk變身為Let’s work,透過充滿智慧且在實施上簡便易行的設計構思,讓那些在公共生活中缺席的“失落空間”能夠迅速轉變成市民個人生活與公共活動的重要載體,喚起每個居民對所居住社區(qū)更多的歸屬感。
聯(lián)絡我們
letstalk1239@163.com
點擊了解更多
介紹及報名方式
系列展之一
Let’s talk展覽|從Let’s talk到Let’s work城市微空間復興計劃
系列展之二
限量版文件夾
半日書局
Let’s Talk微店
微信掃描二維碼,訪問我們的微店,發(fā)現(xiàn)更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