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認同(identity)問題,就是你認為自己是什么樣的人,以及你歸屬于哪個群體的問題。這是人類的基本特性之一。
人首先有血緣族群的身份,這是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是基礎性的和首要的。例如,你既是父親的兒子,又是兒子的父親,還是妻子的丈夫。
過去的多重認同,更多的是家庭和社群之內的角色變化。你既是家庭的一員,又是村落中的成員,等等。隨著的發展,人們的交往范圍不斷擴大,人們的社會身份也就越來越多重。
對地域文化的認同就是地域認同,例如,你是哪個省的人,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你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
炎帝與黃帝的傳說,就是不同部落融合的表征。
由于人們的流動和多元交流,人們不得不時刻考慮自己的身份。
在歷史中,各民族相互吸納,經過征服、雜居、通婚、遷徙和融合,逐漸形成“漢族”。你是漢族還是苗族、回族,還是維吾爾族,這些都是民族認同。
當你到國外旅游時,你不時會因身處陌生的地方和文化環境而意識到自己當下已經變成“外國人”。
在宋朝之前,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講究的是“文化認同”,凡是讀四書五經孔孟的都是一家人。 儒家活著,活在思想而非歷史中。
文化認同 ,是人的社會屬性的表現形式。文化認同,一方面與族群相關,也與政治生活相關。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之中,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形成了休戚與共的“多元一體'文化格局。
元朝以后有了變化,蒙古族統治近百年后,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又添加了一條“政統/道統”。
1840年煙片戰爭,清朝人才發現,天朝上國之外還有很多文明和國家。
開始考慮救亡圖存,就要認清自己是誰,如何與其他文明區分開來。于是,來自西方的概念,如民族,國家開始被引入。
“民族認同”才慢慢出現,我們開始有了華夏民族,中華民族的概念。同時,我們也開始有了主權和國家的概念。
所以說,華夏民族、中華民族、龍的子孫,這些提法說法,都是最近100多年新出現的。都是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之下,為了救亡圖存才新近出現的一些新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