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傳記的主人翁在成為大人物之前,都過著枯燥的生活,但人生走過的路都算數,由點成面,便成就了大人物。
26歲那年,張一鳴想知道成功能不能復制,就去問王興。兩人是老鄉,都是福建龍巖人。王興創辦飯否時,張一鳴加入。王興特別愛看書,經常給張一鳴列書單。張一鳴問王興,有沒有人做出兩家世界500強的公司?
王興說,有呀,日本那個叫稻盛和夫的人。
從圖書銷售數據來看,稻盛和夫應該是中國人比較熟悉的國際友人之一了。
人類愛聽故事,而他的人生就是傳奇。
出生于軍國主義時期的日本,在二戰結束后的日本重建期,他開始創業,并歷經數個產業、經濟、時代的周期。27歲,他創辦京瓷,52歲,他創辦通信公司KDDI,兩家公司都進入世界500強。
尤其是他年近八旬,在日本政府的再三邀請下,挽狂瀾于既倒,一年時間,將瀕臨破產的日航扭虧為盈的故事,更是讓他與索尼的盛田昭夫、松下的松下幸之助,以及本田的本田宗一郎一同被封為“日本四大經營之神”。
一個時代的故事,終于翻完最后一頁。
王興曾對媒體說,王石、張瑞敏都很厲害,但是跟稻盛和夫比,還是有差別的。而張一鳴在公開場合表達的言論,也像是對稻盛和夫理念的實踐。稻盛和夫講,做人要嚴格自律,張一鳴就講延遲滿足;稻盛和夫講優秀的人的品質,網上也有格調類似的爆款文,標題叫《張一鳴10年面試2000個年輕人:混得好的都有這5種特質》。
不僅是張一鳴、王興這一代中青年新貴企業家,中國50后、60后企業家群體,也不乏稻盛和夫人生哲學和經營理念的忠實擁躉者。在一些中國企業家的心中,稻盛和夫的位置大約跟喬布斯、杰克·韋爾奇、巴菲特等人相當。
來看看媒體的相關報道吧。
張瑞敏說,如果早一天認識稻盛和夫,海爾的發展會更快。他說:“稻盛先生的經營哲學里有兩條對我們非常重要:一個是敬天愛人;另外一個就是稻盛先生創造的阿米巴經營組織。”
馬云三次與稻盛和夫交談,并成功推動阿里巴巴的幾次戰略轉型。在2020年時,他還推薦了稻盛和夫的一篇題為《把蕭條當作再發展的飛躍臺》的文章,讓阿里員工學習。
中關村的勞模雷軍說,他無意間掌握了稻盛和夫的經營訣竅:拼命認真地工作。
多年前,李書福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說:“我覺得日本的稻盛和夫真是一個楷模。他的制高點就是講道德。這是很重要的,離開了道德什么都干不成。但是你原來企業規模小的時候,這方面還不是很強烈,企業到一定程度,就是靠道德來制約。”
碧桂園的創始人楊國強也是稻盛和夫的推崇者。他推薦稻盛和夫的自傳,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還專門研究稻盛和夫的經營秘訣。
最廣為流傳的案例還是任正非。
任正非喜歡讀稻盛和夫的書。2001年,他專程前往日本,向稻盛和夫請教,尋求“華為的冬天”來臨時的破解之道。得到啟發后,任正非回國創辦了半導體公司。
任正非說:“稻盛和夫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傳奇人物,他一直在潛心研究哲學與宗教,始終都在追問一個終極問題——作為人,何謂正確?稻盛和夫哲學的根本就是敬天愛人,自利利他,這不僅是他的人生哲學,也是他經營哲學的根本。”
這些溢美之詞,應該印在腰封上。
在豆瓣上,稻盛和夫的圖書有幾十本之多。這也間接證明,稻盛和夫在中國企業界的名氣。稻盛和夫的圖書不是沒有爭議,一些讀者認為他講的是“成功學”。
不過,稻盛和夫未經修飾的、語錄式的直白表述,其實都是從自身人生實踐中得來的。他履歷上的創業赫赫戰功極大地增強了說服力。
他之所以能引起中國企業家的推崇,也和他本人推崇東方傳統文化有關。
企業管理學起源于歐美,在20世紀更是橫行全球。但是稻盛和夫信佛,又對王陽明的心學頗有研究,他的管理哲學以東方的文明為支撐,更容易引起共鳴。
曾有中國人在一個講座上問他:“美國谷歌比你的日本京瓷發展得更快。我們中國企業應該向谷歌學習,還是應該向京瓷學習?” 稻盛和夫回答說:“在經營的方式方法上,你應該向美國學習。但在經營哲學上,則更應該向中國的圣人賢人學習。”
聽到這個回答,會場觀眾爆發了熱烈的掌聲。
晚年,稻盛和夫成立了盛和塾,專門分享企業經營之道,后來盛和塾在中國無錫成立分塾,吸引了很多創業者參加。他接受中國媒體的邀請參加論壇;到清華、北大等高校演講;央視還圍繞他的經營哲學,做了幾期電視節目;中國許多知名的企業家向他請教。
據《新京報》的報道,稻盛和夫曾對媒體說,日本在近代史侵略中國和朝鮮是“不自量力地模仿歐盟美殖民者”的行為。他認為,在中日關系上,日本應該向中國傳遞美好的善意。
這一切,都讓他在中國收獲了人氣和尊重。
《新京報》提到,6年前,北大管理學楊壯教授曾對稻盛和夫思想在中國的情況進行過調研。
他發現,最受中國人歡迎的稻盛哲學理念依次是:敬天愛人、“做人何謂正確”、致良知、利他經營、六項精進、阿米巴經營原則、成功方程式。
前三個理念較好理解。我們簡單介紹下后三個理念。
六項精進: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要謙虛,不要驕傲;要每天反省;活著,就要感謝;積善行,思利他;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阿米巴經營:通俗講,將組織劃為小單元,每個單元自主設定目標,展開經營,在這樣的體系中,每一位員工都扮演重要角色,主動參與企業經營。
成功方程式:人生·事業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不過,楊壯教授發現,稻盛和夫經營思想在中國也遭遇了水土不服。調研顯示,近五分之一的中國企業采用了“阿米巴管理法”,但是成功的并不多。
在另外一篇文章中,他分析到,阿米巴管理要求公司經營一定要公開、透明,但中國的一些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存在灰色地帶,公司擁有多個賬本。在他看來,阿米巴理念離不開社會生態的支持,“所謂的社會生態就是有法治、有共識。全社會有著共享的基本價值觀”。
對于中國三代企業家而言,稻盛和夫更重要的意義,恐怕還是在思想方面給予他們的哲學啟發。
在地攤上買到了稻盛和夫《活法》的那一年,是張一鳴人生的轉折點,只是那時候的他,并不知道。
《活法》里說,人生的意義在于磨練靈魂。張一鳴覺得這話太虛,不過書里還說,努力工作能磨練心性,人生的真理需要在勤奮工作中領會,他覺得有道理。
飯否解散后,王興創辦了美團,而張一鳴也開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獨立創業,創辦房產搜索網站九九房,失敗后,才是字節跳動的故事。
若干年后,字節跳動的張一鳴對媒體說過,《活法》這本書對他影響很大。他也曾提到他讀名人傳記的感受:那些傳記的主人翁在成為大人物之前,都過著枯燥的生活,但人生走過的路都算數,由點成面,便成就了大人物。
我們常常在別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就像每一代人往往只在歷史中看到當下。
只有這些質樸的道理,被一個一個的踐行者打磨,被一代一代的擁躉者拋光,讓它們的光芒穿透漫長的時代。
王陽明把道理傳遞給稻盛和夫,稻盛和夫又把道理傳遞給王興、張一鳴。
圣人雖逝,薪盡火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