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沽酒客a
編輯|沽酒客a
<<·——前言——·>>
鯨魚作為海洋中的“霸主”,其身軀最長可至幾十米,體重甚至能高達180噸之多,然而其身體的財富被人類所發現,開始了長達上千年的捕殺。
而日本更是其中的“佼佼者”,鯨魚的鮮血染紅了日本海岸,彼時的太地町成為了鯨類的地獄。紀錄片《海豚灣》的橫空出世,徹底將日本殺害鯨魚以及海豚的罪行曝光于天下。
然而,日本如此濫殺鯨魚似乎并不只是為滿足口腹之欲,要知道日本的捕鯨范圍如今不再局限于自國家門,而是將目標瞄準了南極洲,并且試圖將捕鯨行為“合法化”。
這些行為怎樣看都像是一場陰謀,日本堅持捕鯨的具體目的究竟是什么?
<<·——鯨魚的前世今生——·>>
眾所周知,鯨魚是世界上最為龐大的生物,而且其歷史要遠比人類更加久遠。其身上蘊藏了時間留下的“巨大寶藏”,鯨魚的每一寸皮膚都價值不菲。
在歷史的長河中,鯨魚是“神秘”的代名詞,或許人類第一次發現時,驚嘆她的美麗,她的壯闊,面對她時是敬畏,甚至是恐懼。
然而,人的欲望是無盡,當登頂食物鏈頂端時,那種敬畏被貪婪吞沒,征服欲望油然而生。“物以稀為貴”,海洋中的“龐然大物”自然能夠成為貴族們趨之若鶩的目標。在金錢的驅使下,無數捕鯨者開始嘗試捕殺鯨魚,但由于手段落后,捕鯨也成為了“高危職業”。
最初開始捕鯨業的是英國、德國、法國等多個歐洲國家,在發現鯨魚的巨大價值后,紛紛成立了專業的捕鯨團隊,搶奪海洋鯨魚市場。
起初,他們都是在附近海域進行捕獵,乘坐木船的他們不會尋找那些巨型鯨魚,而是挑選行動緩慢,性格溫順的座頭鯨。一旦發現,船上的標槍會毫不猶豫的刺進他們的身體,直至生命結束。隨后捕鯨者會將其拖往陸地,進行肢解,選擇最有價值的東西進行變賣,鯨肉、鯨油、鯨須等部位都成了金錢的等價物。
將捕鯨業首次發展成“國家支柱產業”的并非日本,而是美國。
這都“歸功”于美國城市化的發展。18世紀,美國倫敦每當夜晚降臨,罪犯就隱身于黑暗中實施各種惡行事件,這也讓當地政府頭痛不已。于是政府決定增添路邊的油燈,而且延長油燈的燃燒時間,這也造就了油資源的大力使用。
這其中,鯨油成了最好的選擇,燃燒的火焰不僅干凈,并且沒有絲毫味道。甚至抹香鯨的鯨油燃燒竟有香甜的味道,受到了美國貴族的追捧。
隨著美國工業的進步,燃油燈逐漸被煤氣燈代替,鯨油的市場也遭受到打擊,這才為鯨魚的繁衍博得了一絲喘息的機會。
直到二戰結束,國際上意識到了鯨魚對海洋環境的重要性。1946年12月2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成立了國際捕鯨管制機構,并且在兩年后組織了“國際捕鯨委員會”,而加入的會員國必須遵守《國際管制捕鯨公約》,接受委員會對其捕鯨行為的約束。
然而《公約》的建立,并沒有遏制部分會員國對鯨魚的濫殺,對比海洋環境的守護,他們更不愿舍棄鯨魚自身的財富,直至今日,鯨魚的數量依舊少的可憐。
這部分會員國就有日本的身影,日本雖然身為“發達國家”,卻不愿承擔其國際責任,多次試圖破壞生態環境,即便受到世界的譴責依舊無動于衷。
從二戰結束,日本戰敗之后,整個國家的糧食儲備開始枯竭,不少日本居民因饑餓而死。在盟友美國的幫助下,日本發現了鯨魚帶來的利潤,鯨魚龐大的身軀能夠供給無數日本的生活需要,這也讓彼時的日本掀起了捕鯨熱潮。
與此同時,老一輩的日本人甚至將捕鯨行動轉化為傳統行為,每年都有所謂的“捕鯨日”。雖然日本早在1951年就加入了國際捕鯨委員會,但他們始終反對禁止捕鯨行動。
與此同時,日本發現了《公約》中的文字漏洞,他們將“商業捕鯨”直接曲解為“科研捕鯨”,絲毫沒有停止掠奪鯨魚的步伐。“科研捕鯨”并沒有在《公約》的約束范圍,所以在日本眼中《公約》的存在如同虛設。
原本這一切,日本都隱藏的非常好,即便是在國際上,日本還是一幅遵守《公約》的良好市民形象。但隨著日本的行為越發肆無忌憚,引起了國際上對其的關注,日本捕鯨的目的也逐漸浮出水面。
<<·——日本海灣的捕鯨目的——·>>
從1986年至2014年,日本從未停止對鯨魚的捕殺。據統計,每年都有上萬只鯨魚在日本的鐵鉤下喪生,這也導致了日本附近海域鮮少出現鯨魚的身影。但這并沒有消除日本對鯨魚的渴望,他們開始以“科研”之名,前往南極洲,尋找瀕臨滅絕的鯨魚。
直到2014年,國際對日本囂張捕殺鯨魚的行為終于忍無可忍,以違反國際捕鯨委員會的規定為由,嚴厲要求日本繳納80億日元作為懲戒。可是日本非但沒有從中吸取教訓,反而認為這是國際對日本發展的遏制。
日本政府不但沒有遏制捕鯨,還加大對其行業的支持,不斷提供資金補助。僅僅只過了一年時間,日本再次不顧國際法的規定,強行命令捕鯨船出海,甚至有海軍伴其左右。
這樣的行為同樣引起了世界各地的環保組織抵制,紛紛發聲討伐日本。
面對國際的指責,日本干脆“破罐子破摔”,直接退出了國際捕鯨委員會。從那之后,日本再無束縛,世界各地的捕鯨作業都有日本船只的參加。
據了解,雖然日本有生吃魚片的習慣,但實際上經常吃魚肉的居民則是少之又少,而且在日本喜歡吃鯨魚肉的人數占比并不高,甚至有一多半的本地人根本吃不到鯨魚肉。足以看出日本人捕殺并不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而是另有所圖。
“以捕鯨為名,私下勘測資源”,在日本以“科研捕鯨”為名前往南極洲時,日本對鯨魚的科研成果與獵殺鯨魚的數量完全不成正比,或者說科研成果絲毫沒有進展,反觀鯨魚數量倒是每年劇增,這也引起了不少學者的質疑。
除此之外,有人發現,日本的捕鯨船上通常都會帶上勘測專家和各種儀器。不禁讓人疑問,“難道勘測專家兼職漁民?”
不少學者認為,這是日本為勘測海洋資源所作出欲蓋彌彰的假象,為的就是能夠率先探測出資源,好及時開采。
日本作為“彈丸之地”,自身的資源本就匱乏,加上需要依賴進口,才能維持國家的資源使用,導致了日本對任何資源都渴望至極。為了能夠擺脫外界對日本的資源制約,日本將目光轉向了還未開發的深海領域。
大海所蘊藏的能量,可能至今人類的發現只是九牛一毛,因此日本想要做那個“先驅者”。如果能在國際的眼皮底下,對深海進行勘測,那無疑對日本的發展百利而無一害。
畢竟在國際上,誰有資源,那誰就能掌握話語權。
其次,日本一直致力于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雖然日本對外聲稱“獨立國家”,但日本始終籠罩在美國的陰影之下,就連自己的國土都駐扎著美軍。因為美國的存在,日本的國際地位從來就沒真正抬過頭。
這就是日本身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卻始終在國際事務中插不上話的原因。日本想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想法盡人皆知,奈何口碑臭名遠揚,一直未能如愿。于是,日本就想效仿美國,通過拉幫結派來獲取其他國家的支持,而國際捕鯨委員無疑是良好的媒介。
在日本還未退出委員會時,就經常以“捕鯨”為由向挪威、冰島兩國釋放善意,因為這兩國同樣反對禁止捕鯨,秉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三國共同提議開放捕鯨行業。但因為勢單力薄,委員會并沒有同意提議。
之后的日本為了拉攏國家,實施了“捕鯨外交”,用金錢驅使一些從不捕鯨的國家加入國際捕鯨委員會增加自己的支持率,就連蒙古這樣內陸國都被日本“收買”。
這也導致了在2006年,險些就讓日本得逞,當時支持商業捕鯨的成員國就到達了33個,持反對意見的成員國卻只有32個,但根據國際捕鯨委員會的規定,必須取得四分之三成員的同意,才能取消商業捕鯨的限制,這才粉碎了日本的陰謀。
然而,日本對海洋的覬覦從未停止,利用海洋來滿足私欲的想法更是層出不窮。
<<·——日本的自私自利——·>>
近期,日本核污水即將排放太平洋的消息傳遍世界,引起了國際上的高度重視。
原來在2011年,日本遭遇地震,引發的海嘯導致了核電站發生了爆炸,為了防止核輻射的泄露,日本政府采用海水將其稀釋,并且儲存至今。
據計算,核污水總計130多萬噸,共有上千個儲水罐,如果排放海洋,那對太平洋將是毀滅性的打擊。即便不會立即遍布世界各地,但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核污水必定會對整個海洋產生污染。
核污水一旦排放,受到影響的不僅僅是漁民們的利益,就連世界的生態環境都很可能遭受無法挽回的損失。這些日本政府都心知肚明,但他們依舊無視所有人的抵制,堅持實施排污行動,并且已經開始著手準備。
要知道,核污染的代價是不可逆的,其中包含的60多種放射性物質能夠通過各種途徑傳播,而人體一旦攝入,后果不言而喻。
盡管日本不斷強調:“這批核污水經過檢測,已經達到飲用水的標準。”
可是這樣的言論誰又能相信呢?美國如今已經拒絕進口日本海鮮,足以證明日本政府在自欺欺人,他們早已不顧他人的死活,只在乎自己的利益。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日本的態度從未改變,而我國也對此做出了相應的對此,擴大國內養殖基地規模,加快深海養殖的步伐,盡可能在短時間內擺脫對海洋資源的依賴。但這樣的措施“治標不治本”,倘若核污水并不像日本口中所說的那樣,我們要容忍其踐踏海洋,踐踏生態的行為嗎?
<<·——結語——·>>
從“殘忍捕鯨”到“排放污水”日本終究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為了利益可以不擇手段,即便面對千夫所指依舊一意孤行。生態環境關乎世界的未來,而海洋同樣是生態最重要的一環,大海不是獨屬日本的“排污站”,更不是隨意破壞的對象。
在如今的大環境之下,日本的行為無疑觸及到了國際的利益。核污水排放已經不單單是國家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問題,若放任不管,到時誰又能獨善其身呢?
我們需要強調的是,生態是人類立足的根本,需要全球共同的維護。